江南
一方充满诗性精神的地域,
一个让人眷顾流连的地方。
她是诗人戴望舒笔下的《雨巷》;
她是画家吴冠中笔下的烟雨迷朦。
她徜徉于现实,
更深存于每个人的记忆之中。
——《美自江南》
6月10日起,《听江南》节目推出全新板块“美自江南”,从电影、书画、诗词等领域出发,聊一聊江南美的内涵与变迁。
本板块由文化人类学博士后 古诗菁撰稿,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 路平主持。
近日,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光影重聚,星耀申城。首期“美自江南”推出特别策划,带您走进电影世界,体悟江南生活的百般光景。并邀请到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何建华,和大家聊聊江南电影的意蕴与价值。
你印象中电影里的江南是什么样子呢?是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粉墙黛瓦、水墨丹青?还是乌衣巷里的少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电影艺术家们用镜头,诗性化地呈现了一场场血肉丰满、情节跌宕的江南生活场景。在这片生活场景里,一半是美景爱情、一半是人文历史。
景,激起了浪漫的情感;
文,炙烤着深邃的灵魂。
今年恰逢上海国际电影节三十周年,我们整理了一些江南电影,这些电影以江南生活作为故事背景,在水乡古镇中展开叙事。银幕之中那些日常熟悉的生活场景,也许会让我们对当下的生活有新的认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透过光影,感受江南生活的百般滋味。
我们可以在水乡里划着乌篷船和巩俐一起《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感受江南特有的烟雾空濛、人性幻灭;在《爱情西湖》的文化盛宴里体悟西湖之畔的唱念做打、诗意情怀;在《风月》里和陈凯歌导演一起鉴赏同里古镇的俗世雅意和上海的喧嚣浮华。市井中的爱情纵然烟熏火燎,也可百转千回。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剧照
光影中的江南,有着普通人的柴米油盐、阴晴圆缺、快意恩仇,也有着艺术人生的自由空灵、诗性想象,每一种叙事都体现着“江南佳丽地,山水旧难名”的意蕴与风情。她情景交融的诗化风格,温婉、细腻,柔美;她天人合一的生态美韵,与西北的苍凉雄浑、广袤无垠,形成鲜明对照,“三吴烟水、百越山川”成为中国影像中一抹绿意盎然、勃勃生机、熠熠生辉的存在。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剧照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也是华语电影的源头和根脉。三十年的光影流转,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中国电影推送到了国际前沿,融通中外,文化互鉴。江南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多元性,让上海成为“江南电影”创作的发源地,这是历史的必然和也是时代的选择,涌现出了一批批令人难以忘怀的佳作。既有怀旧经典、上官云珠主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张曼玉主演的《阮玲玉》;反映时代变迁、折射上海女性一生的,由郑秀文主演的《长恨歌》;也有充满时代元素、时尚鲜活的、由马伊琍主演的《爱情神话》等等,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具有较高的接纳性与吸附性,电影作为重要的艺术载体,为上海民众提供了鲜活的文化记忆,从而会让人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
《长恨歌》剧照
《爱情神话》剧照
东南形胜的江南自古繁华,六朝古都的更迭犹如四季轮回,然而江南的审美意境依然独胜一筹。这里的故事不论是阴晴圆缺还是凄美莞尔,都是令人神往与期待的,毕竟这里是盛产诗词歌赋、丹青水墨最好的土壤。江南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电影的母题,是因为其拥有独具一格的美学符号和文化标识,也体现了寄情山水、诗意栖居的人格追寻。江南电影的文化根脉在山温水润的滋养下,呈现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人文图景,更体现了电影艺术家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审美情趣的继承和发扬。
从审美的视角来看,江南电影的美妙之处在于其将自然江南和人文江南的完美融合,既有山水自然的秀美、宁静,也有古镇幽巷的人文、诗赋。“我问青山何日老,青山问我何时闲,我见众山皆草木,唯有见你是青山。”相逢不语,存在的意义便是被你感知、懂得与温柔对待,一切尽在对望的凝眸里,一切尽在含泪的喜悦中……生命的沧桑、历练也在江南影像的秀美里温暖起来。
《长恨歌》剧照
何建华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
诗画江南具有电影审美的丰富影像资源,江南文化滋润了发祥于上海的中国近现代电影业,也从源头和根脉上成就了华语电影。
江南经济、社会、人文的优化进步,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使这片具有标识认知意义的山水田园大地,积蓄沉淀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电影素材,延续江南影像的文化血脉,必将涌现出更多融合现代元素、生活场景与精神力量的电影巨制佳作。
END
撰 稿:古诗菁
制 作:马锐
实习编辑:华玉琪
责 编: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