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璋博客

此博客收录了我近年来的散文。希望能与笔友交流,并不吝予以批评指正。
正文

务必顺应著作者的语言

(2023-07-13 04:03:07) 下一个

------追忆沈从文与我谈批改作文

 

不知何时,抽屉的底板塌落了,那一定是由于书稿及杂物重压所至的吧。

我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了我于1984年夏,访问沈从文时的一叠记录。于是,即将之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又一遍,我以为沈老对批改学生作文的做法,对我震撼最深,使我受益终生。

记得,年轻时有一次我向报社投稿,当发表后一看,作者的名字是我,内容也是原来的,但文句却改变了不少,语言、语气也都起了变化。好像这篇文章不是我写的一样,没有了作者的自我似的。

虽然,我心里不高兴,但编辑有权更改,语言、语气全是他们爱好的,他们习惯的。我只好忍住气,若提意见,又怕下次投稿不予发表。

后来,我自己也当了编辑,也多少染上了这种恶习。当沈大师与我交谈之后,我即刻接受,並逐步予以改正了。一篇作品,可能由于语言被改变而使该作品的语言特性以及风格等都会随之而改变,甚至,失却了作者的自我。像鲁迅先生那样,他所写出来的语言以及所发出来的语气,是另一个人所无法达至的。他的那种谩骂,读起来朗朗上口並使你热血沸腾。如果换上一个人去骂,可以说一定是“骂不成章”,令人索然无味的。学生也应当算是著作者,编辑与作者有时也可以说是师生关系的。

但是,从现在而言,编辑面对的是许多稿件,能采用的就用上,不能用的就劈在一边,根本无法提什么意见更无法写什么批注的了。

沈老当时跟我讲述他批改学生作文的做法,虽然,已是四五十年前的事了,尽管他当时教的是大学,但这些经验对于当前的大学教授、中学教师批改学生作文以及报刊编辑处理作者的稿件,我想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故而,我特将沈老对我的教诲加以说明並整理如下:

其一,务必顺应学生的语言

由于,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语言习惯不同,所以,写出来的文章,语序也有所不同,就是同一个地方来的,各人的习惯及所受到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一句同样意思的话,学生表达出来的句子,语序以及用什么样子的句式来表达都会有所不同的。

正因为这样,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一定要顺应学生的语言。反之,如果教师更换了一个又一个,学生也要一次又一次地去改变、去适应,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被折腾,学生的写作水平还会提高吗?现在的报刊面对的是世界各地作者的投稿,作为编辑一定要像沈大师改作文那样顺应作者的语言。

其二,小处改大处批

小处改,即是指改学生作文的文字,包括标点符号、错别字、用词、句子以及段落等。大处批,就是指要从文章的构思上去批注。

因为,学生阅历浅,欠经验,对所掌握的材料不懂得处理,抑或处理得不妥。这跟做菜一样,用同样的材料做出来的菜是好的还是差的,这就要看厨师的技艺之高低了。

其三,教师要代想代写

教师代想代写是对学生极大的鼓舞,通常教师批改作文,只指出哪里好,哪里不好,而学生又怎么把不好的改成好的呢,茫然无措。代想要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想而自行解决;第二步,教师先要稍作指点,引导学生去做,代想的要学生自己写出来,而后教师要再看再指点,最后是由教师代写出来,当作示范。所以说中文教师本身要会写文章。报刊的编辑当然自己是要会写文章的。

其四,观天地察周围

孔子在《阳货》中提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大观察面,也就是要了解更多鸟兽草木以拓展知识面,並将人、事、物加以类比、联想而从中感悟新知,开启文思。

写作文的批注是要动脑筋,下功夫的,一定要针对学生的特性,改出来的作文学生才爱看,写出来的批注学生才爱读。沈老过去就是用以上所述的办法来来写批注的,有的批注就是一篇评论文章。所以,有时沈大师所写的批注比学生的作文还要长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