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左海右的博客

找寻一百年前早期留美学生的身影和求学经历
正文

老照片1:麻省理工学院1910-1911年的中国留学生

(2025-05-10 06:00:13) 下一个

前言

早期留学生刊物《中国留美学生月报》(英文)在1908年之后的十几年中,除了报道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各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还刊登了百余张在美国各著名大学的中国学生会的合影照片,涉及到的留学生有一千多人。笔者将一些照片和有关的资料,发布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原照片只标注了合影中每个人的英文姓名缩写。笔者查阅了美国各大学当年出版的学生注册手册和毕业生名录,结合散落在网络各处的碎片信息,整理出绝大部分学生的省籍、出国年代、经费来源、在美国的留学经历及所获得的学位。对于那些日后比较知名的学生,还列出了他们学成归国后的简历,使读者对他们的人生有大致的了解。

老照片是时代的见证。这些留学生出国求学时,正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与转型的时代。他们学成归国后,绝大部分人投身于教育、科技、管理等领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其中很多彪炳史册的佼佼者在不同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现代科学各学科的奠基人、著名的大学校长或者享誉全国的学者教授。可以说,中国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始于这一大批让中国和世界接轨的归国留学生。遗憾的是,他们中的大部分如今已鲜为人知了。希望这个系列文章,不仅对了解这些早期中国留学生,也能为中国留学史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笔者在每张照片下面按顺序列出这些留学生的中文姓名,并在后面做了一些类别标注:1. 姓名后面有年份者是来自清华的庚款留学生。1909-1911是游美学务处所考选的前三批庚款直接留美生或幼年生的年份,1912后是清华学校毕业生的毕业年份或所招专科生的年份。2. “t”是清华特别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一些以前省、学校和部门公派的留学生出现了经济困难,清华学校用庚款奖学金择优资助了一批学生,称为特别生。3. “j”是清华津贴生。清华学校对于一大批学习优秀、家境贫寒的自费生,在他们留学的某一期间给予部分庚款奖学金,称为津贴生。4. “g”是其他各类公费生。清末民初,北洋学堂、南洋公学、海军部、教育部等一些学校和部门,以及一些较先进的省份,陆续选拔和派遣过很多公费留学生,均为此类。5. 非以上各类经费渠道的自费留学生,姓名后不加标注,其中也可能包括一些美国大学奖学金的获得者。

由于这些老照片中涉及到的留学生人数众多,笔者能获取的公开资料又非常有限,难免会有遗失、错误甚至张冠李戴的情况,希望读者给予指正。这些老照片来自于原刊物的复印本,清晰度很不理想,也请读者们理解。

麻省理工学院1910-1911年的中国留学生

这是1911-1912学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部分中国留学生的合影照片,刊登在1911年12月的《中国留美学生月报》上,照片中一半以上是游美学务处考选的前两批庚款直接留美生,其中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共47人)在这张照片中多达9人。照片中的留学生有以后中国船舶事业先驱邢契莘、叶芳哲、司徒傅权,中国化学造漆工业先驱戴济,大学教授周铭、曾昭权、罗惠侨、范永增、徐佩璜、吴玉麟、贺楙庆、周象贤、殷源之、孙多菼、朱汝梅、徐名材、陈石英,其中交通大学著名的热动力学教授陈石英是科学家钱学森的老师。

后排:贺楙庆1909,曾昭权1909,吴玉麟1909,刘朗,朱汝梅,陈兆贞1909,葛燮生;

第二排:周象贤1910, 徐名材g,罗惠侨1909,徐佩璜1909,邢契莘1909,周铭1910,  席德炯1910, 戴济1909;

第三排:席德炳j,司徒傅权g,范永增1909,孙多菼t,陈石英g,叶芳哲g,李锡之1910;

前排:林桂生j,殷源之1910。

(注:姓名后面有年代者 – 清华庚款留美生,“j”- 清华津贴生,“t”- 清华特别生,“g”- 其他公费生。)

  • 贺楙庆,江苏丹阳人。1909年第一批庚款直接留美生。1909-10年在威利斯顿学校补习,1910年入MIT学习造船工程,1914年获学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及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第一任工科主任、焦作路矿学堂(今中国矿业大学)教授,30年代也曾任威海卫管理公署科长、杭州市政府秘书长、浙江余杭县县长。
  • 曾昭权,湖南湘乡人。中国近代电机工程高等教育事业奠基人。 1909年第一批庚款直接留美生中年龄最小者。1909-10年在库欣学校补习,1910入MIT学习电机工程,1915年获学士学位,期间曾在诺威治大学修课。回国后曾任北京华商电灯公司任工程师、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教员、湖南大学电机教授兼系主任。曾昭权是曾国藩的曾孙,留美幼童曾纪泽的侄孙。
  • 吴玉麟,江苏元和人。中国第一代电机工程专家。1909年第一批庚款直接留美生。1909-10年在威利斯顿学校补习,1910年入MIT学习电机工程,1913、1914年先后获学士和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湖北汉冶萍公司大冶铁厂电机工程师、交通大学教授、南京戚墅堰电厂(下关电厂)厂长。
  • 刘朗,广东香山人。1911年自费留学,1914年获MIT采矿工程学士学位。回国后曾任职上海允元实业公司。
  • 朱汝梅,广东台山人。1908年自费留学,1914年获MIT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广州中山大学数学物理两科敎授、长沙湖南工业学院电气工程敎授、广州电话总局及自来水公司总工程师、广州电力公司工程师、上海电力公司工程师、上海沪西电力公司主管工程师。
  • 陈兆贞,广东番禺人。1909年第一批庚款直接留美生。1909-10年在卫斯理安学校补习,1910年入MIT学习土木工程和铁路管理,1914年获学士学位。回国后曾任职京奉铁路局、上海交通大学。
  • 葛燮生,宁波人。1908年自费留学(根据美国入境记录),改法科习工程。1908-09年在康奈尔大学学习机械工程,1913年获MIT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回国后曾任汉阳铁厂、上海阜丰面粉厂、河南郾城蛋厂工程师、胶济铁路管理局张店分段机务段长。1923年突遭土匪绑架后被杀害,这是当时惊动全国的“胶济铁路段长被撕票案”。
  • 周象贤,浙江定海人。1910年第二批庚款直接留美生。1915年获MIT卫生工程学士学位。回国曾任北京市工务局工程师、北京大学教授、建委会水利处长、财政部参事、扬子江整理委员会委员长、杭州市市长、浙江省政府委员。
  • 徐名材,浙江鄞县人。1908年浙江省官费留学。1908-10年在康奈尔大学学习,1913、1914年在MIT先后获化工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汉阳铁厂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院院长兼化学教授、交通大学重庆分校主任。
  • 罗惠侨,浙江鄞县人。1909年第一批庚款直接留美生。1909-10年在威利斯顿学校补习,1910年入MIT学习造船工程,1913、1915年先后获学士和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上海江南造船局工程师、北大物理学教授、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宁波市市长、抗战时期航空委员会专员、南昌航空委员会参事。 
  • 徐佩璜,江苏吴县人。1909年第一批庚款直接留美生。1909-10年在威利斯顿学校补习,1910年入MIT学习化学,1914年获学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南洋大学教授兼附中主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长、上海市公用局局长,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
  • 邢契莘,浙江嵊县人。中国船舶制造事业先驱。1909年第一批庚款直接留美生。1909-10年在威利斯顿学校补习,1910年入MIT,1914、1916年先后获造船工程学士和军舰制造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大沽造船所工程师、福州船政局制船主任、北平航空署机械厅厅长、东北联合航务局总经理,东北造船所所长、青岛市工务局局长、航空委员会机械处处长、农林部总务司司长、水利部珠江水利工程总局局长,并曾在天津工业专门学校、马尾海军学校、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及中国大学执教。
  • 周铭,江苏泰兴人。著名物理教授。1910年第二批庚款直接留美生。入MIT学习化学,1915、1916、1920年先后获化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教授、物理教授,在国内最早开设“精密量度与图解法”课程。周铭1956年被交通大学定为一级教授。
  • 席德炯,江苏吴县人。1910年第二批庚款直接留美生。1915年获MIT采矿工程学士学位,1916年获哥伦比亚科学硕士学位。曾任汉冶萍公司材料课长、江苏财政厅秘书、全国经济委员会工程处处长、交通部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委员、汉口江汉工程局局长。
  • 戴济,江苏吴县人。中国化学造漆工业先驱。1909年第一批庚款直接留美生。1909-10年在卫斯理安学校补习,1910-1912年在MIT学习生物与公共卫生,又在达特茅斯大学、诺威治大学学习,1914年获缅因大学学士学位,之后又入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回国后曾任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国产研究所主任、上海振华油漆厂技师主任、交通大学研究所油漆研究指导员、上海元丰油漆厂总技师。
  • 席德炳,又名席德柄,字彬儒,江苏吴县人。清华学校津贴生。1909年自费留学,1914年获MIT卫生工程学士学位,同年赴英国留学,1915年伯明翰大学商科专业毕业。回国后曾任财政部秘书、北京清华学校测量员及卫生工程师、江海口内地税局副局长、江汉关监督、中孚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上海中央造币厂厂长。
  • 司徒傅权,又名司徒梦岩,广东开平人。中国船舶制造事业先驱。1906年北洋学堂官费留美,1914年获MIT造船工程学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上海江南造船厂工程师、第一任华人总工程师,成功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艘万吨巨轮。司徒傅权也曾在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是著名的小提琴制造商和小提琴家。
  • 范永增,上海人。1909年第一批庚款直接留美生。1909-10年在劳伦斯学校补习,1910年入MIT学习卫生工程,1913、1914年先后获学士和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同济大学教授、萍乡煤矿工程师、上海土地局局長。
  • 孙多菼,安徽寿县人。清华学校北洋学堂特别生。1906年北洋学堂官费留美,1911年获MIT采矿学士学位,191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理科硕士学位,1913年获里海大学采矿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湖南高等师范学校讲师、湖南工专教授、交通大学教授、北平龙烟铁矿公司工程师、铁道部驻美国技术代表、京汉铁路部派专员。
  • 陈石英,上海人。中国著名热动力学教授。1905年烟台海军学校毕业,1906年海军公费留学,初入沃班学校补习,1909年入MIT学习造船和海洋工程,1913年获学士学位。回国后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长达60多年,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系主任、副校长,1956年被交通大学定为一级教授。陈石英是钱学森的老师。
  • 叶芳哲,福建闽侯人。中国船舶制造事业先驱。1905年烟台海军学校毕业,1906年海军公费留学,1909年入MIT学习造船和海洋工程,1914 年获学士学位。回国后曾任造船师、海军马尾造船所造船主任、飞潜学校(飞机潜艇制造学校)教官、厦门海军造船所总办、福州船政局工务长、上海江南造船厂营业主任、上海英商华盛贸易公司华经理、武汉大学教授。
  • 李锡之,安徽合肥人,1910年第二批庚款直接留美生。1915年获MIT机械工程学士。回国后曾任湖南工专机械科主任、湖北汉冶萍公司汉阳铁厂工程师、平绥铁路绥远机务段段长、京张铁路张家口机厂厂长、京沪铁路工程师、行车股主任。
  • 林桂生,福建思明人。清华学校津贴生。1907年自费留学,1910-1912年在MIT学习土木工程,1915年获密西根大学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回国后曾创办天津华启工程公司并任经理。
  • 殷源之,安徽合肥人。1910年第二批庚款直接留美生。1914年获MIT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中华大学教员、督办兵工事务处办事员、济南电气公司副工程师、山东泰安电灯公司工程师。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