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夜话

当遇到困惑时,上帝离我们太远 , 而近在咫尺的同类又在认知上众说纷纭。请允许我借此宝地,排遣、自说自话。
个人资料
正文

再见梵高

(2023-07-14 14:19:50) 下一个

     如今,AI 生成图像工具垂手可得,生成出鱼目混珠图片和绘画作品易于反掌。这种人工智能 式的绘画赝品和垃圾充斥着虚拟空间,势必给人们造成了艺术视觉混乱和疲劳,或许冲淡了些人们观赏艺术经典作品的雅兴。

       每当想起  AI 生成图象步步挤压着人们越来越狭窄的独享人类艺术瑰宝的私密空间, 这种人类自残式的“进步”时,沮丧不已。

       然而,当我走进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伫立在梵高向日葵画前,身临其境,再次见到梵高作品时,心情顿感日趋雾散:

     眼前方向各异的向日葵好像在向我传递着动感,大块明黄的背景和反复不同种的黄色交织,使我目不暇给。 画布上,颜料色块的堆砌,在灯光打照下明亮且熠熠生辉,像是梵高刚刚扔下油画笔刷,颜料尚显湿重未干…


      通常, 油画颜料在调色板调试柔和后再抹上画布,以便使观赏者有个适应度。显然,眼前的梵高向日葵一反传统技法,径直代替观赏者完成了接纳色彩适应过程,以原色笔触勾勒出穿插“线条”去让观赏者在脑海中调试、柔和画面上的色调。 也许,这一歪打正着,将这一过程交还给观赏者,意想不到地唤醒观赏着的主观想象,使人们瞬间从心底深处浮现“阳光明媚,心暖花开”的感受…

       应该看到,目前大行其道的人工智能生成的梵高画风图像,则是AI以原作为起点,借用超强的电脑算法生成的无情、无感、无故事性的图像,先天就烙下了些无聊感, 这种图片生成方式武断地挤压掉了人们的遐想空间。

       令人欣慰的是,AI 图像先天缺失作者的个人情感渗透和人类特有的温度传递,因而无法予以人们遐想的慰藉,当然也就无法替代和超越人类独特的艺术观赏时的感受和愉悦了。


       望着人们如百川归海,乐于不疲地从世界各地聚拢在经典前面,欣赏、徘徊和伫足,我在想,相较于来势汹汹的人工智能,人们风声鹤唳之狼狈,此时在这里渡过人类尚未被AI搅乱的艺术欣赏的瞬间,也许是人类少有的有尊严的时刻…

       如果有人问,梵高画作好在哪里?

      我的感觉是,也许它是目前现代社会尚未被替代和挤压变形的几种优雅宣泄窗口的一个吧,当你身临其境,亲眼目睹后或许能触发内心向上的渴望(参见本博客《我看梵高》)。

        那么,随着AI 的日新月异高歌猛进,我们或后人会不会终究与梵高以及类似的人类艺术瑰宝说声再见呢?
        我想,只有当人类被AI羞辱、击残和驯服,产生对人类艺术瑰宝的欣赏呈现出“阳萎”态势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