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手尖,顶笔上天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词赋动江关
个人资料
正文

历史上美国曾七次帮助中国度过难关zt. 居士兄:对这样的美国,你说应不应该爱?

(2025-05-20 12:09:29) 下一个

资中筠先生曾经写过一篇中美关系的文章

《历史上美国曾七次帮助中国度过难关》

?

第 1 次:帮助中国培养人才——留美幼童

公元 1872 年到 1875 年间,清政府为了挽救大厦将倾的清政府,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在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1845年10月10日-1919年4月17日)等人的帮助下,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清朝重臣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 120 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些幼童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 12 岁,他们绝大部分人最终成为了行业翘楚。他们中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知名人物。

他们在美国学习到了完全不同于八股文的知识,也就是近代科学。他们不需要再去理会君君臣臣四书五经的繁文缛节,学习到的是自由民主的现代文明。他们是幸运的,有机会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他们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当他们认识到了外面的世界,却又知道自己将来不得不回到现实的世界后,难免会心有抵触,这让清朝统治者感到害怕。这样原计划 15 年的留洋计划,被迫终止,留美幼童不得不返回美国后也让美国各界表示惋惜,因为很多学生就要瓜熟蒂落了,现在不得不中途而废!中国留美幼童纪念学会会长高宗鲁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幼童与美国家庭共同生活,水乳交融,对促进民族感情贡献良多,影响源远流长。”即便如此留美幼童还是为中国近代文明作出了贡献。

第 2 次:建造了中国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

1906 年,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教育家埃德蒙·詹姆斯(Edmund James)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同年 3 月 6 日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rthur Smith)建议罗斯福将中国清政府的庚子赔款退还一部分,专门开办和津贴在中国的学校。1907 年明恩溥发表《今日的中国和美国》一书,他在书中指出,应该多让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去美国留学。

1908 年美国总统老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给国会提出了一个咨文,指出:“我国宜实力帮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洽于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导学生来美,入我国大学及其它高等学社,使修业成器,伟然成才,谅我国教育界必能体此美意,同力合德,赞助国家成斯盛举。” 1908 年,美国参众两院一致通过赔款总额由 2444 万美元,减为 1365.5 万余元,扣除利息,应退还中国 1078.5 万余元,成立庚子赔款奖学金American Boxer Indemnity Scholarship Program)。

1908 年 10 月 28 日,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 4 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 100 人。如果到第 4 年就派足了 400 人,则自第 5 年起,每年至少要派 50 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1909 年 8 月,内务府将皇室赐园—清华园,拨给学务处,作为游美肆业馆的馆址,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学生,从 630 名考生中,录取了 47 人,于 10 月份赴美。

1911 年 4 月 9 日,清政府批准将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并订立章程。4 月 29 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1909-1911 年,游美学务处选送三批共 180 名学生赴美留学。这些留学生去了美国以后不仅学到了先进的技术也学到了一些先进的民主思想,言传身教的影响了很多人,很多人成为近代中国执牛耳者,包括梅贻琦、胡适、竺可桢、赵元任、姜立夫等。

因为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政府的权力受议会、司法与民众舆论的限制,当然不可能让美国政府用他们自己纳税人的钱替中国建造大学本来庚子赔款赔给他们的钱就是他们的了,但是他们要退回,拿出来替中国政府建造学校、培养科技人才,清华大学的优秀学生毕业后,免费到美国留学。只能说明美国人是很有良心才这样做的

美国的退款,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京政府于 1917 年 8 月对德奥宣战,并停付庚款。大战平息后,中国也涉足于战胜国的地位,各国都表示愿与中国“友好”,以便用和平的办法维护和扩张其在华利益,所以都紧步美国的后尘,陆续放弃或退回了庚子赔款余额。退款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和实业中。只有日本分文不退,用这笔钱财发展军备,建立教育,遂速成为 20 世纪的强盛帝国。然后再来侵犯中国。这与美国人的作为是天地之别

美国用心良苦的教育计划,成效卓然。考取庚子赔款而留美的中国学生,在后来的几十年间成了中国学术界最闪亮的明星,而他们的言传身教,又深深地影响了后来者。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清华人”几近三分之一。到了 30 年代,美国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

同时,美国人在中国建立了 12 所教会大学,这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北京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前身)、上海圣约翰大学。教会医院则出现了协和医院(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建立,自 1916 至 1947 的 32 年,用于创建、维持和发展这所远东独一无二的医科大学拨款总数为 44652490 美元,培养出了如林巧稚、吴阶平、诸福堂等顶尖名医)、湖南的湘雅医院(由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毕业生胡美 E.H.Hume 创办)、山东的齐鲁医院(由自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的多个基督教教会联合创办)、四川的华西医院(由英、美、加三国的五个基督教会创办)等,甚至可以说凡是中国现在的大型医院、医学院其前身几乎都是教会医院,即使是后来的军医医院、军医学院的人才和医疗体系都莫不出自前者。另外,洛克菲勒基金会则资助了中国学者们的农村调查与考古行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友好善行就不一 一例举了。


第 3 次:五四运动帮助中国要回青岛

1919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到巴黎参加和会。梁启超也率领民间代表团赴巴黎,梁启超亲自拜访美国总统威尔逊,请求他在和会上主持公道,把山东特权归还中国,美国总统答应,他并且在巴黎和会上争取。无奈英、法、意、俄在 1917 年 2-3 月间曾对日本达成秘密谅解,四国承认日本在山东的既得权益,在和会中不反对日本对山东权益的要求。

各地学生到外国大使馆前请求那些国家的政府,支持把山东特权归还中国。五四运动是“求帝爱国”运动,并不是所说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国政府继续争取山东权益,1922 年 2 月 4 日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终于收回了青岛及山东的全部权利。


第 4 次:援助中国抗日战争

1938 年底中美达成了“桐油贷款” 。中国用桐油作为抵押,获得了美国 2500 万美元贷款,年息 4.5%,但是“不能用于军火”。

1940 年 4 月 20 日中国通过华锡贷款 2000 万美元,年息 4%,7 年还完。

1940 年 10 月 22 日,《钨砂借款合同》签字,美国借款给中国 2500 万美元,年息 4%,5 年内以钨砂进行偿还。

1941 年 2 月 4 日,《中美金属借款合约》签订,中国在 7 年中售给美国价值 6000 万美元的钨、锑、锡等矿产,美国向中国提供 5000 万美元的贷款,其中一半支给现款,用途不限,另一半在美国采购工农业产品,随用随付。

1941 年 4 月 13 日《日苏中立条约》签订,苏联停止援华。

宋子文在白宫向罗斯福力陈:“中国远东形势之严重;我国望援之迫切;至盼在援助抗战国家新法案之下,能得着大量之实质援助;并盼总统能于最近期中发表援华具体方案节目。”小罗斯福总统在 1941 年 5 月 6 日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并批示:“中国对于保卫美国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有资格得到租借援助。”同时同意美国军人辞职后加入陈纳德组织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1941 年 12 月到 1945 年 9 月,美国志愿航空队共击落和炸毁日军飞机 2600 多架,击沉、击毁敌舰 44 艘,击毙日军 66700 多人。5 月 18 日,第一批包括 300 辆 2.5 吨 6 轮卡车在内的价值 110 万美元的“租借”物资由纽约起运来华。至 12 月,共有 6675 吨租借物资装运赴华。

至 1941 年夏,美国通过《租借法》已向中国拨款 1.45 亿美元。1942 年 3 月 21 日,经过不懈的努力,中美双方正式签署了 5 亿美元借款协定。从协定的条文来看,同前几次美国对华借款相比,这次借款 “未规定利息,实际是一笔无息借款;未规定偿还期,实际上是长期借款;未规定担保,实际是同盟国政治信誉性质的借款“。显然,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向中国提供的最为优惠、数额最大的一笔借款。

从 1942 年初起,美国政府逐步增加了对华租借物资的分配量。根据 1942 年 5 月 29 日宋子文给蒋的电报,美方已向中方交货的租借物资计有:枪械、子弹、飞机、通信及医药器材共 6500 吨,兵工材料、卡车及零件 14.3 万吨,铁路材料 5 万吨。在 1942 年内,美国向中国提供的租借法案物资达 1 亿美元,已经大大超出 1941 年的数额(2600 万美元)。

其中,1942 年 3 月 21 日,小罗斯福命令美国空军司令阿诺德成立一支阿萨姆至中国的空运部队,由泛美航空公司提供 25 架运输机,担任驼峰空运。从 1943 年起,美国方面明显加强了驼峰空运力量,大大增加了美军空运部的运输机数量。1943 年上半年,平均每月的空运量已达 2170 吨,下半年又增至平均每月 6500 吨。1944 年 5 月密支那机场收复后,整个航程得以缩短,而且飞行安全有了保障,另外美国重型轰炸机自身可以带运物资。6 月份的空运额便达到了创纪录的 18235 吨,而 1944 年下半年的月平均空运额猛增至 26100 吨。

根据美国历史学家德怀特.杜蒙德估计,截止 1945 年底美国租借援助中国 13. 35 亿美元。1942 年 2 月 7 日,小罗斯福致电蒋:“中国军队对贵国遭受野蛮侵略所进行的英勇抵抗已经赢得美国和一切热爱自由民族的最高赞誉。中国人民,武装起来的和没有武装的都一样,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对于在装备上占极大优势的敌人进行了差不多 5 年坚决抗击所表现出的顽强,乃是对其他联合国家军队和全体人民的鼓舞。”

此外,在美国参加二战前,1941 年 7 月美国和荷兰联合对日本实行了石油禁运,而且号召其他国家对日本禁运,由于当时日本 98% 的石油要靠从美国进口,对日本禁运石油也可以说是把日本置于了死地在和日本的谈判中,将日本从中国立刻无条件撤军当作不可谈判的必要条件,这是导致日本对美国动武的直接导火线。日军偷袭珍珠港,开始对美宣战。

1995 年 8 月,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落成。英烈碑上镌刻了自淞沪抗战至1945年9月间牺牲的3000多名航空烈士的英名,其中美国 2186 名,中国 870 名(不少是飞虎队、美国援华飞行队队员)。抗战时,由于中国缺乏武器弹药,没有外援,根本无法支持。美国给了我们最大的援助。后来美国参战,双方成为同一个战壕的战友,共同打败日本,又一次拯救了中国,并且小罗斯福总统提携蒋为世界领袖(世界四强之一),为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奠定基础。

第 5 次:制止了苏联对中国的核打击

1968 年,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苏联开始在新疆附近大量增兵,总兵力由 1961 年的 12 个不满员师和两百架飞机,增至 25 个师、1200 架飞机和 200 枚导弹。

1969 年 3 月 2 日、15 日、17 日,中苏两国军队先后在珍宝岛发生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苏联军队几次对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珍宝岛实施武装入侵,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史称“珍宝岛事件”。珍宝岛事件使得本来就严峻的中苏关系迅速恶化,曾经的兄弟彻底反目成仇。为了能迫中国接受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

珍宝岛冲突爆发后,苏联领导层反应十分强烈,强硬派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准备动用在远东地区的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当量几百万吨级的核弹头,对中国的军事政治、大城市等重要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加核切除打击”(1969 年苏联已拥有核弹 40000 枚,而中国在 1969 年还不具备远程导弹攻击能力,核弹数量更是寥寥无几)。就是中国所有大城市连人口、建筑物全部毁灭。就象做外科手术把某人的手脚切掉一样。

由于中苏之间的紧张局势,人民日报 8 月发出了标题为“苏联屯兵百万,亡我贼心不死”的文章。鉴于苏联可能对中国发动核打击,毛泽东根据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方针,全国很快进入了“要准备打仗”的临战态势,许多企业转向军工生产,国民经济开始转向临战状态,大批工厂转向交通闭塞的山区、三线,实行“山、散、洞”配置,北京等大城市开挖地下工事。以北京为例,每天有 30 多万人参与挖防空洞,留下了大大小小 2 万多个防空洞。

1969 年8 月 20 日,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奉命在华盛顿紧急约见了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向他通报了苏联准备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意图,并征求美方的意见。美国政府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绝妙无比的办法,将这件事捅了出去——美国将克里姆林宫给出卖了。美国政府把消息给报社,以该方式把消息传给中国。

8 月 28 日,《华盛顿明星报》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则消息,题目是“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文章说:“据可靠消息,苏联欲动用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几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对中国的重要军事基地——酒泉、西昌导弹发射基地,罗布泊核试验基地,以及北京、长春、鞍山等重要工业城市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

这篇报道的威力无异于一颗“原子弹”,苏联企盼着美国发来支持电,却等来了一篇公开的报道,这篇报道也反映了美国方面反对动用核武器的态度。勃列日涅夫暴跳如雷,大骂美国人出卖和愚弄了他,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了苏联要动用核武器攻击中国,世界为之恐慌,各种舆论压力全部抛向了苏联。美国政府向苏联表示:只要有一颗核导弹离开苏联国境,美国就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苏联所有城市都在美国的核导弹打击范围之内。由于苏联确定了美国不同意苏联对中国进行核打击,也就放弃了核打击中国的想法。

关键时刻中国的“敌人”美国又一次拯救了中国。那时中国领导人不能明白,差点被老大哥的手术刀切掉,却被我们的敌人美帝国主义救了,实在想不通,他受到巨大的剌激,掰开了他的神经弦,于是才有后来的乒乓外交、中美建交的故事

第 6 次:把中国托上安理会的位置

二战时,苏联企图在战后控制中国。1943 年 10 月,美国军政领导在美英苏三国外长会议即将召开之前,开会讨论可能遇到的问题。会议前夕,美国代表赫尔向苏联代表莫洛托夫转达了魁北克会议中英国同意“战后以美、英、苏、中为中心,设立国际和平机构”的建议后,遭到了苏联的反对。当罗斯福得知苏方的态度后,他指示赫尔,在会上要极力坚持四强观念,签署任何协议,必须包括中国,“哪怕这个时候达不成协议也在所不惜”。

10 月 19 日,美英苏三国外长举行莫斯科会议。会上,赫尔提出应由四国签署宣言,而莫洛托夫则坚持只讨论三国宣言。赫尔坚持说:“在我看来,不能把中国从四国宣言中删去。我的政府认为,现在如果俄国、大不列颠和美国在宣言中把它抛到一边,那在太平洋地区很可能要造成可怕的政治和军事反响。”在此建议不被苏联接受的情况下,赫尔直言不讳地说,如果宣言不以四国的名义签署,美国绝不会在一份三国宣言上签字;而且,如果苏方坚持拒绝邀请中华民国,他将不签署任何文件而离开莫斯科。在美国这种强硬态度下,苏联被迫改变了主张,赞成以四国名义发表宣言。

但是,随后苏联又以中国在此无代表为借口,建议仍由苏、美、英三国签名。赫尔仍坚持必须由四国代表签字,并提出让中国驻苏大使代表签字。

10 月 30 日,中国外长傅秉常与美、英、苏三国外长共同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四国宣言上签字。这个后来被称为联合国组织最初蓝图的《普遍安全宣言》,“四国宣言”的签定,迈出了筹建联合国组织的关键性一步。11 月 22 日至 26 日,开罗会议举行。这是大战爆发以来中国政府首脑第一次参加最高级国际会议。会议期间,蒋就建立战后强有力的国际和平机构问题分别与罗斯福、丘吉尔交换了意见,表达了希望“四国宣言”早日具体化的愿望,他表示:“中国将欣然参加四强的一切机构和参与制订决定”。

事实上,在赴开罗会议之前,蒋介石即指示手下对战后的国际机构准备相应方案。开罗会议的公报中,肯定了中国的四强地位,宣布日本从中国夺取的一切领土,战后必须归还中国。

此外,罗斯福和蒋还就美国援华,中苏边界及远东其它国家的一系列问题交换了意见。开罗会议结束后,美国与国民政府确定了双方在远东的战略关系,罗斯福蒋介石为他们取得外交成就相互庆贺:国民党《中央日报》的社论,称开罗会议是“转移了世界人类的命运,重写了世界历史的新页”;罗斯福则在圣诞节前夕发表致美国人民书,宣布美国和中国“在深厚的友谊和统一的目的上,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密切”。

美国国会同时宣布废除歧视华人法律,以便进一步证明美国“不仅视中国为战争中的伙伴,而且将视中国为和平时期的伙伴”。美国把中国推上联合国安理会成员的位置上。在开罗会议上,美国总统说:欢迎中国成为世界四强之一。

我们的“敌人”抬高了我们的地位。

第 7 次:改革开放放宽了对中国的封锁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就把蒋从联合国的安理会位置上赶走,让大陆坐了该位置。

如果美国继续对中国进行锁国政策,继续不让中国大陆入联合国(美国是安理会成员国,有一票否决权),继续对中国进行彻底的技术封锁(建交后到一九八九年以前,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在很低水平上进行),美国是老大,他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其他国家,中国的经济改革就会有巨大的障碍,也没有如此大的成果。

2001 年,经过谈判,美国终于同意了中国加入 WTO,加入 WTO 后的效果十分明显,中国从 2001 年开始的十年来经济增长速度每年都是两位数,中国迅速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美国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客户,每年中国都可以从美国市场收入几千万美元的顺差,创造了大量的就业。中国经济的腾飞,真的离不开美国的帮助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