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手尖,顶笔上天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词赋动江关
个人资料
正文

回TJKCB: 鲁迅,还是胡适,谁更适合中国的道路?zt

(2025-02-24 11:52:39) 下一个

不同的选择

  北京的局势一日紧似一日,学生风潮此起彼伏,紧接着发生了“三·一八”惨案。继而鲁迅南下远走厦门,不久,转至广州,最终定居上海,开始了最后十年的生命历程。

  上海时期的鲁迅彻底从文学创作转向了社会批判。在那里,他的杂文创作达到了高潮。也正是这些杂文,让后世的人将其塑造成为一个斗士,一个引导社会舆论的文学旗手。

  人文学者、《黄河文学》副主编谢泳则不同意这种长期以来对鲁迅的认识。“严格说,鲁迅对中国左翼思想是有影响的,但作为一般的社会影响,在知识界,他没法和胡适相比。”谢泳说。那时候,鲁迅是寄寓在上海租界当中的自由职业者,而胡适则是频频出入学界、政界的大学校长。

  无论怎样,在上海时期的鲁迅是发出了大量声音的。这些声音的主旨是对社会、对黑暗面的批判,以及与形形色色的人之间的论战。“很多年轻人说鲁迅骂人很苛刻,但是鲁迅骂过的人都是一些社会贤达、雅士、士大夫,是那些悠然自得、自我感觉特别良好的文人。他保护的、他喜欢的都是那些被流放或者是被打压、很穷困的人。”孙郁说。

  凭借自己的正义感,鲁迅始终是愿意站在弱者一边的。但他没有也无心为大众去指出一条光明之途,“他甚至对任何选择都存怀疑,认为人一旦选择,就成为选择的奴隶。他真正坚持的就是对个体的尊重和个性的张扬。”孙郁说。

  对于这一点,鲁迅自己是深知的,面对前来请教人生方向的青年,鲁迅亲切待之,却又怕他们向自己学习,“假使我真有指导青年的本领——无论指导得错不错——我决不藏匿起来,但可惜我连自己也没有指南针,到现在还是乱闯。倘若闯入深渊,自己有自己负责,领着别人又怎么好呢?我之怕上讲台讲空话者就为此。”鲁迅曾在信中写道。

  相比于鲁迅与权势的互不相容,胡适的所作所为则要入世得多。从提出“好人政府”,到主张“宪政国家”,无论是对北洋政府还是国民党政府,胡适似乎都没有放弃过改造的努力,尽管在现实当中,胡适的种种努力被左翼人士认为是与虎谋皮,甚至是在为虎作伥。

  1929年,胡适在《新月》杂志发表《人权与约法》《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有宪法》。1932年又创办《独立评论》。胡适在这些杂志中大声呼吁保障人权,言论自由,并主张宪政民主,反对一党独裁。

  回头看来,胡适有些文章对国民党的批判,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鲁迅,今人读之尤为其担心。针对国民党不循法制,任意压制人权,胡适写道,“无论什么人,只须贴上‘反动文人’‘土豪劣绅’‘共党嫌疑’等等招牌,便都没有人权的保障……无论什么书报,只须贴上‘反动刊物’的字样,都在禁止之列,都不算分割自由了。”

  针对国民党推行的“文化运动”,胡适评论说,“根本上,国民党的运动是一种极端的民族主义运动,自始便含有保守的性质……这种理论便是后来党国时种种反动行为和反动思想的根据了。”在这样猛烈的抨击下,国民党查封了登载胡适文章的《新月》杂志,并迫使胡适辞去了中国公学校长之职。尽管如此,胡适始终坚持,自己的批评没有恶意,只是为了国民党自身的改善。

  “胡适和鲁迅都是对当时的体制不满的知识分子,但两人所走的路径不一样,鲁迅带有左翼倾向,并带有乌托邦色彩。而胡适遵循的是自由主义,比较重视经验和事情的操作性。但两人却有共同的底线,那就是要求社会更公平,更有正义。”谢泳评论说。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