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静好

深邃,更古,憧憬,永恒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得道升仙: 道家-坐忘论9:坐忘樞翼 ---【完】

(2023-05-19 08:13:47) 下一个

坐忘樞翼

欲修道成真,先须去除偏邪之行;外事完全绝止,不再干扰内心。然后端坐静观,观察自身的觉知,一旦有任何思绪产生,就要立即将其消除。要随时保持警觉,确保内心安静。再者,即使无明显的贪欲执着,也要尽力消除所有漫无目的的杂念。无论白天黑夜,都要持续努力,不可松懈。唯有动心,不能止息,唯有昏沉的虚无,不能成为心的对象。不依赖任何对象,心始终保持清净,这个法门深奥而有益。除非你对道有深厚的因缘,且信心坚定,否则很难深信并重视这个法门。即使知道其经文,也应该去判断其真伪,因为何?因为声色能昏惑人心,邪言能迷惑人耳,人我之见是固有的病症,而这些病症是深重的。由于心与道隔离,所以理智很难开悟。如果有心投入道,对道生起深深的信仰和向往,那么首先要受持三个戒律。依据这些戒律修行,始终如一,就能得到真道。这三个戒律是:简化生活,无欲,和保持内心的宁静。坚持这三个戒律,不退缩,就不再寻求道,道就自然而然地来了。经文中说,“人能保持内心的虚无,不为任何事物所动,不去寻求道,道就自然而然地归向他。”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些简单的法门,是值得信任的,是值得尊重的。然而,对于那些心中烦躁不安,长期紧张的人,要依据这些戒律去安抚他们的心,确实是很难的。有时候,他们试图去安抚自己的心,但是没有成功,或者只是短暂的成功,然后又失去了。在去除和保持之间斗争,全身都在流汗。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柔顺和坚韧,终于可以调整到适当的状态。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就放弃了自己一生的修行。如果能稍微安静下来,那么无论是行走,坐着,还是躺下,都应该努力保持内心的安静。无论有事无事,都应该保持无心之态;无论在静处还是喧闹处,都应该保持同样的志向。如果过于紧张,就会产生病症;如果发狂或者昏迷,那就是病症的征兆。只要内心不动,就应该放任其自然;在宽松和紧张之间找到平衡,自然而然地调整自己。在制约而不执着,放任而不放纵,在喧闹处不生恶心,在事务中不感烦恼,这就是真正的定。不是因为在事务中不感烦恼,就去寻求更多的事务;也不是因为在喧闹处心不动,就去寻找喧闹。以无事为定,以有事为应对,就像水镜一样,遇到物体就能反映其形状。如果能善于使用方便方法,就能进入定境。发生智慧的快慢,不是由人决定的。不要在定中急于寻求智慧,因为寻求智慧会损伤定;损伤定就没有智慧。在定中不寻求智慧,智慧就会自然而然地生起,这就是真正的智慧。如果有智慧但是不使用,那就是真正的智慧。增强定力和智慧,两者都是无比美好的。如果在定中有所思想,就会有多种感觉,各种邪魔百魅,随心而现,真人老君,神异诡怪,这都是祥瑞的象征。只要定心之上,就能显露无遗,定心之下,就是无底的深渊,旧的业障永远消除,新的业障不再产生,无所牵绊,完全脱离了尘世的网罗,持续行走,自然而然地就能得道。

心有五时,身有七候。心有五时者,一、动多静少。二、动静相半。三、静多动少。四、无事则静,事触则动。五、心与道合,触而不动。到了这个境地,内心才开始安乐,罪恶和烦恼都消除了,不再有任何烦恼。身有七候者,一、行动顺应季节,面色和乐。二、填补早逝的伤痛,恢复元气,复活生命。三、能够延年益寿,活到千岁,这就是仙人。四、把形体炼化成气,这就是真人。五、把气炼化成神,这就是神人。六、把神炼化成道,这就是至人。随着这些变化的发展,洞察力也会越来越明亮。达到道成之境,智慧就完全圆满了。即使修炼了很久,心身都没有达到这五时七候,那么寿命就会结束,肉体就会衰败,归于虚空,自称为有智慧,又自称为得道,但是这样的人,其实没有真正的智慧,只是自欺欺人,这是很可笑的。

 

【后记】

法杰说:“我仔细观察司马承禎先生所创造的步骤:敬信第一,断缘第二,收心第三,简事第四,真观第五,泰定第六,得道第七,与藏密学派的大圆满前行:人生难得,生死无常,六道皆苦,业报难忍,生起出离心。归依,发菩提心,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视师如佛。极其类似,义理相若,只差的只是包装!

先生是唐代人,藏密祖师也是唐代人,且其时与唐有通婚之约,相互影响,藏密中的法门,含有道家法门,此已是不容否认的了,近代之人,若能虚心一读,别以为我茅山派内,没有修炼:精,气,神的内容,只是看官自己疏忽了吧!”

 

 

坐忘樞翼

夫欲修道成真,先去邪僻之行;外事都絕,無以干心。然後端坐,內觀正覺,覺一念起,即須除滅。隨起隨制,務令安靜。其次,雖非的有貪著,浮遊亂想,亦盡滅除。晝夜勤行,須臾不替。唯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冥虛心,不冥有心。不依一物而心常住,此法玄妙,利益甚深。自非夙有道緣,信心無二者,莫能信重。雖知誦讀其文,仍須辨識真偽,所以者何?聲色昏心,邪佞惑耳,人我成性,自是病深。心與道隔,理難曉悟,若有心歸至道,深生信慕,先受三戒。依戒修行,在終如始,乃得真道。其三戒者,一曰簡緣,二曰無欲,三曰靜心。勤行此三戒而無懈退者,則無心求道,而道自來。《經》云,「人能虛心無為,非欲於道,道自歸之」。由此言之,簡要之法,實可信哉!實可貴哉!然則凡心躁競,其來固久,依戒息心,其事甚難。或息之而不得,暫得而還失;去留交戰,百體流汗。久久柔挺,方乃調熟。莫以暫收不得,遂廢平生之業。少得靜已,則行立坐臥之時,涉事喧闠之處,皆須作意安之。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唯一。若束心太急,急則成病;氣發狂癡,是其候也。心若不動,又須放任;寬急得中,常自調適。制而無著,放而不逸,處喧無惡,涉事無惱者,此真定也。不以涉事無惱,故求多事;不以處喧無動,故來就喧。以無事為定,以有事為應跡,若水鏡之為鑑,則遇物而見形。善巧方便,唯能入定。發慧遲速,則不由人。勿於定中,急急求慧,求慧則傷定;傷定則無慧,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真慧也。慧而不用,實智若愚,益資定慧,雙美無極。若定中念想,則有多感,眾邪百魅,隨心應現,真人老君,神異詭怪,是其祥也。唯定心之上,豁然無覆,定心之下,曠然無基,舊業永消,新業不造,無所纏礙,迥脫塵網,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夫得道之心,心有五時,身有七候。心有五時者,一、動多靜少。二、動靜相半。三、靜多動少。四、無事則靜,事觸還動。五、心與道合,觸而不動。心至此地,始得安樂,罪垢滅盡,無復煩惱。身有七候者,一、舉動順時,容色和悅。三、填補夭傷,還元復命。四、延數千歲,名曰仙人。五、鍊形為氣,名曰真人。六、鍊氣成神,名曰神人。七、鍊神合道,名曰至人。其於鑒力,隨候益明。得至道成,慧乃圓備。雖久學定,心身無五時七候者,促齡穢質,色謝歸空,自云慧覺,復稱成道,求諸通理,實所未然,可謂謬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