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人物

大陸移居香港新移民。老話說“井底之蛙”,在內地我只看到碗口大的天。來到香港,有了比較,才知世界如此精彩。我只說自己想說的話,不代表任何人。我希望中國好,期望中國有大的智慧,處理好國際關係,學會算大賬,不賭一時之快,能成就大事,令海外的中國人感到驕傲。
个人资料
正文

退休後:知道自己最想“要什麼”非常重要

(2025-04-14 21:18:14) 下一个

退休了,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其實非常之重要。這是我退休五年中悟出的一點道道。

為什麼這樣說?

我以為,今天的世界,信息多如牛毛,紊亂繁雜,耗費精力不說,可能還得不到真相,浪費太多時間和金錢,自己辛苦,家人也不爽,孩子們更是不理解。想想也是,還是挺鬱悶的。

現在發覺:

忙了一圈,還是自己的問題,說到底是自己“既要又要還要”的心思在作祟,結果什麼都要不到。看來,古人說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更是經驗之談。

現在明白過來,“既要又要還要”其實一種標桿,一種高的要求,是不容易實現的。抓住自己最想要的東西,然後得到它,這也許是退休生活的哲學。
因此,我總結出退休後最想“要什麼”的三個觀點,與大家分享:

第一個觀點:關於健康。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權威說法,人類到了65歲至75歲的這十年,由於身體機能衰退,細胞不再生長,便需要面臨重大疾病的挑戰和應對。

這可能是科學研究的一個權威結論。

我在香港生活,COVID-19之後,很多人尤其是退休人士,都特別在乎自己的健康。醫院(無論公立還是私家)看病的人明顯多了起來;市場上的保健品廣告也是鋪天蓋地。人們在一起聊天,談論的最多的就是健康,尤其是飲食。

吃什麼?怎麼吃?怎麼做才會最好吃,特別是吃什麼對健康最有幫助。

有人說粗茶淡飯,五穀雜糧,不要挑食,什麼都吃,只要能吃,能拉,能喝,心情好,能走路,悠哉悠哉,就有益於健康;

也有人說,平日小心為上,有一點不舒服盡快看醫生,不要拖著,因為小病不治,便容易搞出大病,早晚得不償失;所謂“小心駛得晚年船”。

還有人說,民以食為天。不僅吃好三餐飯,多吃時令蔬果,適當的時候,吃點醫生建議的保健品也是必須的;不舒服時當然要看醫生,對退休後的身體保養,消除大病隱患有益無害。
到底該聽誰的呢?

我聽一個醫生私下裡閒聊,他說到李嘉誠的養生之道:他說李嘉誠吃飯永遠七分飽,堅持了20多年;李還特別喜歡吃他潮汕老家的最樸素的飯菜(當然食材必須新鮮和有機);他幾乎每天都會散步,也打高爾夫球(能打幾個洞就打幾個洞,一切看體力);偶爾也吃一點家庭醫生推薦的保健品(比如NMN之類的細胞再生延壽的保健品)。而且,他還會定期到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進行身體臟器檢查。

一個97歲的高齡老人,始終相信科學的力量,至今大腦靈活,能想事,更能指點李家商業帝國江山,一定有他的過人之處。他的養生之道,科學而理性,尤其是抗壓的能力極強的能耐,跟特朗普差不多。他們之間有得一比。

我似乎有點覺得:

吃飯七分飽;吃自己喜歡的可口的飯菜;適度享受一些保健,可能是非常必要的。至於運動方式,則自己說了算,只要感到舒服,可以天天堅持,沒有壓力,就是最好的)最適合自己的運動。

李嘉誠的養生之道,應該很值得我們這些小字輩好好學習。好像佛經《陀羅尼經》說的“入腹消化,得正安樂”,“消化”還是很重要。“消化”提升臟器功能,“消化”帶來身體健康。

我想李嘉誠知道自己最想“要什麼”。他牢牢抓住想要的東西,然後持之以恆,才有了今天的健康。

所以,當我看到有些退休的人士,心潮發熱,於是天天選擇跑步;然後,幾個月不見他的人影,我覺得挺搞笑。這自然有問題的。這樣的養生方式,估計不大靠譜。估計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第二個觀點:關於快樂。

比如社交快樂:
我有個早間運動的聊天小圈子。也是挺好玩的。來的人都是七老八十的本地香港人士,還有兩個94歲的香港愛國老粉。我算是最小的。大家天天見面,天天聊時事八卦以及國際風雲。什麼特朗普;普京;澤連斯基;歐洲;中國人;香港經濟以及自己的兒女。好像天天都有說不完的話題。

不過,大家聊得最多的,還是如何快樂過好每一天的問題——也就是香港人常掛在嘴邊的“開心”的問題。

別人是否開心我不好說,說說我自己的幾個快樂。
聊天的快樂——我很喜歡每天早間的聊天氣氛。原因是我的廣東話講得不好,便很想通過和當地人的聊天,讓自己的廣東話更地道一些(香港人叫“正”)。

老實說,我一個大陸來港定居20年的新移民,還是很想融入香港人的社交圈子的。

這裡,我想特別說下今天的兒女是怎麼回事。我發現我的聊天圈子裡幾個年長的香港人,每每說到兒女,個個搖頭歎氣,似乎都很傷心。他們認為今天的兒女,遠不如自己當年的年代,孝敬父母的方式。平日裡,子女也不懂節省,有10元錢就花10元錢。事實也的確如此。

有一句老話叫“兒孫自有兒孫福”。我並非很高尚,或懂得教育兒女,而是覺得,今日好多事情,孩子們或許選擇另類的處理方式,比如問候和孝敬父母,他們早已是中西合璧,他們並不認為有什麼不妥。

就我而言,我覺得真沒有什麼。孩子們是你的生命延續。他(她)不需要你時,你離得遠遠的;哪一天,他(她)需要你時,你量力而行幫一把就好。你還能怎麼樣?這樣想,好多事情就豁達多了。

我相信,孩子們的未來,一定比我們這一代人要強,要幸福。白居易說“長江後浪推前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都是父母最開心的事。其他的就不要在乎了。
比如吃的快樂:

香港社會這兩年發生很大變化。原來講香港是美食天堂,那是一點不假。但這些年,隨著經濟不景氣,中港兩地居民走得越來越近,內地遊客都喜歡到走出國門最便宜的香港打卡,尤其去年開放的“一簽多行”之後,中港兩地的食物差價的巨大反差,正在逐步動搖香港人的消費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
很多香港居民都在週末,或平日下班後,一家老小過羅湖口岸、福田口岸和深圳灣口岸,在深圳吃喝玩樂,然後沃爾瑪超市買點便宜的東西,有的甚至乾脆不回香港在深圳過夜按摩,這樣下來的開銷和花費,同樣的消費,深圳比香港實在便宜很多。

便宜還是厲害。沒有人去關心東西的質量。香港的飲食業和日用零售消費品,尤其是香港預製菜的風行,正在遭受強大的挑戰和考驗,這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香港去年以來,鬧市街市的居民居住區也出現“錢大媽”等內地快速消費蔬果鋪頭品牌,還有中港居民都熟悉的手機品牌比如小米,以及海底撈火鍋等餐飲品牌,都先後進駐香港。

好在香港比較國際化,食材選購也是豐儉由人。日本超市;阿拉伯清真食品商店;歐洲有機食品超市;東南亞食品專賣店還是挺多的,如果你知道自己“要什麼”,還是可以買到心水的東西。

“一國兩制”多少還是有所區別,這點估計令很多人感到欣慰。

比如精神快樂:

都說退休後,有事沒事要多出來走走看看,不要總待在家裡胡思聯想。我就沒有這個雅興。我挺喜歡Youtuber和馬斯克的X平台上的自媒體節目,即便八卦言論,有人說不靠譜,胡說八道,但我當做一種其中的信息來源,也是一種了解外界的故事渠道。

每天手機上網還是很爽。一天下來,沒有10個小時,也有8個小時。或時事風雲;或生活八卦;或吃喝玩樂,真是挺過癮。正經的,搞笑的,什麼都有。用時髦話說“人家給了你多巴胺,讓你愉快生活,你要感謝才是”。

所以我看到,有人在網絡上,開博客,搞網紅,拼流量,博眼球,為了什麼?不就是多了一個生意渠道,以及自我宣洩一點想法,希望有些共鳴和快樂嗎?

就像我在香港,像Gooole,IG,TG,X,Facebook,以及網絡電台的應用程序下載,我什麼都看,以前看書很累;現在上網瀏覽,裡面的資訊乾坤,猶如一桌子豐富多彩的菜餚,你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一天時間就這樣快樂地打發了。

去年金秋時節,我就下載了一個內地同胞,利用AI技術開發的單人擂台軍旗博弈,真的挺好玩的,大大滿足了我小時候的難忘回憶。我幾乎每天都玩他幾把,還是挺過癮。

我看到蘋果公司一年做幾千億美金的生意,他的商店裡的應用程序可謂琳瑯滿目。人家賺錢,你得到快樂。大家雙贏豈不是蠻好。我是沒有管什麼“後門不後門”的事情。找樂子還是擺在第一位。

這些天,我看到香港旅遊發展局,請來的大牌的美國黑人網紅來港推展香港,據說引起巨大的轟動效應。特區政府也對網紅經濟刮目相看。

網紅經濟是新質生產力,是未來的品牌經濟,想概率很大。我完全想象到(TikTok)在美國民間的影響力。一定是很大的。

老實說,我還是蠻感謝Youtuber上的華文自媒體的一些人,天天勤勞製作節目,然後放在油管上供大家免費觀看。怎麼說,人家也是一種付出(儘管有些錢賺)。

我想,他一定是為了樂趣才這樣做,賺錢是第二位的。我很享受這些新的信息傳播手段,給自己帶來的精神快樂。儘管我沒有任何的政治傾向。

反正,在精神需求方面,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

第三看法:關於疾病。

我看世界公共衛生組織以及權威的醫療雜誌,對60歲後的人類健康,尤其是65周歲的人類,有過太多的科學分析和忠告。

有一個公認的結論:

說是人類到了65周歲的年齡,由於機能衰退和細胞衰老等因素影響,人類的健康狀況,多半呈斷崖式的下跌,慢慢衰老走下坡路是正常的。這跟生活環境和物質條件的好壞,似乎沒有太大的正相關性。這可能是迄今為止,科學家對人類健康週期的最實事求是的科學結論。

看來,65歲是人類進入老年社會的一個重要分水嶺。

由此你可以看到:香港特區政府為什麼一直以來,對65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每月發放一筆生果金的社會福利計劃;以及包括法國在內的許多發達國家把退休年齡延遲到64歲,應該是有相當的科學依據的。

所以,我認為退休後的漫長生活,就是一場需要特別講究策略的馬拉松的戰役:

第一階段戰役:

60歲-65歲這5年,我個人認為是固本培元重要階段,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的坎。你只要抓住最關鍵的東西(“本和元”),然後穩穩得到它,讓它幫助你達至健康目標,形式多樣,也許就是你最想“要的東西”;

第二階段戰役:

65歲-75歲這10年,是重大疾病的高發期,自然需要高度重視。所謂“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毛澤東的這句話,同樣適合這個年齡段的人類預防重大疾病的發生;

這個年齡段,當然是方方面面都要小心的階段。從飲食,社交,休息,運動,都要按照自己可承受的方式,才是最好的。“可承受”這個要求,對於65-75歲這個年齡段的人,做什麼事情,其實非常之重要。

在我看來,任何違背生命規律的事情,都是不靠譜的。比如我常看到香港的報紙和電視新聞,報道一些樂極生悲的事情:比如一個看上去身體不錯的65歲-75歲的退休人士,選擇爬山,踩單車,以及打籃球,網球運動,下海游水,個個都認為自己沒有問題,家人也認為他沒有問題。

可能只有年齡和潛在的慢性基礎病在告誡你:

千萬不可挑戰這些不可控制的運動。

好遺憾:這些因為“不可承受”的意外暈倒的人,最終丟掉性命。很多人說是命中註定。而我相信,都是違背了科學規律,“逞強”帶來的違背規律的悲劇。

其實,這些人並非都是窮人,恰恰相反,很多都是有錢人,至少是富裕的中產階層退休人士。中國老話說“小心駛得晚年船”,估計就是這個意思。
第三個階段戰役:

75歲-85歲這10年。相對於前面65--75歲的重大疾病高發期來說,這個年齡段的人類,罹患重大疾病的概率猶如病毒後期一樣,已經明顯衰退很多。除了加強阿茲海默症等老人神經疾病之外(我看世界衛生組織的一個報告,說人類到了80歲,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比例高達50%),罹患其他的器質性病變的重大疾病的比例,則下降到5%。

 

大多數人在良好的公共醫療服務照顧下,只要按時吃藥,運動和休息,基本可以平穩度過這個10年。

至於85歲-95歲的長壽一族,新陳代謝以及身體機能基本穩定下來,這些人多半基因好,後天好習慣,以及良好的醫療和照顧服務。這些長壽人類,也是可遇不可求。

不知我們這些人是否好運氣,可以生活到這三大戰役打完後還健在的福氣一族。

願上帝保佑大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KMT88 回复 悄悄话 长寿没有秘诀, 首先要看的是基因。。。
徐徐道来 回复 悄悄话 总结不错。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