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人物

大陸移居香港新移民。老話說“井底之蛙”,在內地我只看到碗口大的天。來到香港,有了比較,才知世界如此精彩。我只說自己想說的話,不代表任何人。我希望中國好,期望中國有大的智慧,處理好國際關係,學會算大賬,不賭一時之快,能成就大事,令海外的中國人感到驕傲。
个人资料
正文

我是如何面對親人和鄰居的

(2023-02-18 01:47:13) 下一个

我是如何面對親人和鄰居的

在我眼裡,親人的概念以及優先秩序,我是分得很清楚的:

第一象限當然是以自己血脈為主的直系親人,比如親生的子女,我是這絕對是不可動搖的;第二象限自然是生養自己的父母,“生於斯養於斯”的樸素感情;第三象限是一個父母所生的兄弟姊妹以及曾經的夫妻關係。很多人可能不認可曾經的妻子,怎麼能和兄弟姊妹放在一起呢?但我認為,無論第一任妻子,還是第二任妻子,她為你生養了子女,與你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特別是幫你生養了子女,這無疑是女人的功勞,俗話說“不看僧面看佛面”,就衝著子女的母親份上,曾經的女人自然應該視為直系親人的一部分;至於第四象限,當然是兄弟姊妹的子女們,以及叔伯親戚以及下一代的子女們。

在我看來,與父母有血緣關係的親戚輩分,比如兄弟姊妹的子女們,以及叔伯兄弟姊妹之類的親戚,包括母親家族的舅舅及表哥表弟之類的親戚,都是可遇不可求的鬆散關係,幾年見不到一次面,即使見面都是客氣和寒暄,自然作為第四象限。

我為何這樣劃分,我是這樣看的:

首先說說子女。

俗話說“自己的兒女怎麼看都是順眼的”。我是很認可這句話的。一條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她)是你的血脈的延續,是你和自己的女人愛情的結晶。老話講“虎毒不食子”,言下之意,再霸道彪悍的父親,在子女面前,都應該慈祥溫和才是的。自己的孩子,總是最寶貴的,最值得自己疼愛的。任何時候,他(她)們都是你的精神支柱,以及快樂的源泉。

說句不好聽的話,我是十分反對什麼“大義滅親”的說法的。如果這個“親”是你的子女,換做是我,我是做不到輕輕鬆鬆“滅”的。在我眼裡,作為父親,任何時候,都應該為子女排憂解難,提供幫助,庇護他(她),或保衛他(她)才是,必要時,用自己的生命換回子女的性命也是值得的。其他的,都是第二位的。

所以,我看到有些人為了狹義的愛國主義情緒,以及大家和小家的畸形意識形態認識,竟然叫囂可以犧牲子女,支持正義,甚至完全放棄對子女的家庭關愛的愚蠢行為。

老實說,我是完全不能理解這種父母的“政治高於一切”的畸形價值觀的。也許這種“鐵石心腸”的父母可以當大官,但在我眼裡卻是禽獸不如。

近期發生的韓國踩踏死人事件,一位母親給踩踏事件死去的兒子的花圈上,寫著“寧可用自己的命換回兒子的命”,我是高度認可這種樸素的母子情懷的。我相信只要把子女當做自己的血脈的天下善良的父母,都會這麼做。

另外,我也不認可很多父母對子女的高壓教育的方式,覺得“棍棒底下出孝子”或“嚴師出高徒”的做法,覺得很管用。有些母親,自己沒有讀到書,沒有上到大學,沒有做到人上人,就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完成自己未竟的事業,圓一個美好的夢。這其實是自私的想法,也許子女可以幫到你,圓你的夢想,父母有了面子,那又怎樣呢?

我說一個事大家探討下:

有個很有心機的由大陸移民香港的母親,自己沒有讀過多少書,卻培養出兩個子女上了大學。但她卻是一個單親的家庭。

我每次見到她,她都告訴我,應該用怎樣的方法和技巧對付自己的子女,讓他們對媽咪的付出心存感激;同時,要子女憎恨他們的父親,說世界上男人是靠不住的。世上只有媽媽好。所有的父親永遠是自私的。

我後來有機會見到她的兩個孩子,通過簡單溝通寒暄交流,我明顯感覺到他們的心智是扭曲的。因為他們在媽媽的長期說教下,完全不相信社會,不相信家庭,不相信愛情,不相信老師和朋友,只相信自己的媽媽。

我不僅要問:

這樣的扭曲了子女心靈的自閉式教育模式好嗎?

她算是好媽媽嗎?

也許我是比較西化的教育方式,甚至會有人說我早晚要後悔,因為古人說“子女不打不成才”,什麼“小時偷針,長大偷金”的過時的說法,還說這是經驗之談。

但我不這樣看的。我希望凡事由子女自己去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尋找到發達的途徑。遇到麻煩,他(她)如果找到你,你責無旁貸提供幫助就是最好的。

我對子女的關愛就是一句話:

父親是子女永遠的傾聽者、保護者和關愛者,我不求子女任何回報。只要子女心中有父親,困難的時候,能想到父親可能幫到他(她),父親應該提供意見和經驗;必要時為子女身體力行都是應該的。如果他(她)不需要你的意見時,你自然不需要“師傅對徒弟”的方式的。

在我心目中,父親首先應該成為子女進入社會的溫馨港灣,這是第一位的,因為,社會對子女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陌生的領域。第二才是經濟上的。父親有錢支持子女是應該的,做父親的早晚對子女會有所交代。尤其這樣一個物質橫流的時代。

但父親有一口吃,就有子女的一口吃,這是最起碼的做父母的責任和義務,這和子女是否有出息沒有任何關係。至於其他的,就由子女自己去磨煉,感受,嘗試失敗,體驗成功!

老實說,很多時候,子女可能不懂事,或年紀輕,血氣方剛,對父母說出一些過頭的話,做出一些不符合父母的價值觀的事情,甚至不可理喻的事情,都是應該包容的,即使讓你傷心,傷感,也沒有什麼,只要你抱有是子女的父親,你的心境是豁達的,你有做長輩的氣度,就不會一直悶悶不樂,最終會自我化解的。心情又是艷陽高照。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大概是除夕或大年初一,不小心打破了一隻碗,父母都會說“碎碎平安”或“孩童無忌”的吉祥話,這就是大人與小孩的不同。我就傳承了父母的這個衣缽,也希望把它傳承給我的子女。

原因很簡單:

就因為他(她)是你的親生子女,也許他(她)們有自己的最重要的事要做,而你的事(比如父親的生日)是第二位的,但他(她)們心裡是知道的,不是故意的,你就自然釋懷了,根本不存在對子女行為的任何耿耿於懷。他(她)哪天突然出現在你的面前,你也是開心的,慈祥的。凡事都發自內心的作為,不給對方任何壓力,這是最好的。

當然,我也希望我的子女,像我一樣愛戴自己的父母,給他們打電話,或親自去問候看望他們;同時,更疼愛自己的孩子,有開放的教育觀,能站在子女的角度上說話辦事,令子女感受到最好的安全感,以及天底下最好的父母之愛。讓家族的這種愛的傳統,一代一代傳承下去,那家族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第二說說父母。

中國幾千年都倡導“百善孝為先”的古訓,善事雖然很多,唯獨把子女與父母的孝敬放在第一位,這從《地藏經》、《弟子規》,都能看到子女對父母的孝順以及不可或缺性。

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可見,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位置是很重要的。俗話說“家有一老,猶如一寶”。我相信60-70年代出生的人,應該還是認可這些說法的。子女都願意哄著父母,讓父母高興,即使結婚搬出去了,也時常問候父母,這都是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父母健在,與父母離開,子女之間的凝聚力是完全不一樣的。

但在我看來,我與父母的關係,與我和子女的關係,是完全不一樣的感情體驗。我很認可中國老祖宗說得“可憐天下父母心”,“眼淚總是往下流”的說法。雖然父母和子女都是弱者,但內在的感情體驗是不一樣的。也許子女們沒有這樣的體驗,但我相信大多數父母是這樣的取捨態度的。

老實說,我對父母的感情,與子女的感情是兩樣的。對父母是一種孝順,關心,對子女卻是一種不可替代的憐愛。在我眼裡,子女是孩子,需要永遠呵護;父母是長輩,需要永遠孝順。

我現在深有體會:

今天的社會,做了人家的父母,你就永遠只有付出的命,而不要去想什麼回報的事情,要不你會過得很累,身體也不會健康,常常自尋煩惱,再多的運動,以及飲食養生,都是百搭的。

否則,你應該追求另外一種生活:保持快樂的不求回報的心情,隨遇而安,有的放失,清醒而不張揚,淡定而不消沉,保持生活的樂趣,任何時候都有底線的生活。對子女以及父母能幫則幫,能孝盡孝,經濟上量力而行。絕對不可打腫臉充胖子做愚蠢的事情。

同時,對子女沒有任何所求,不在子女面前讓自己狼狽不堪,子女對你有所回報以及孝順那是他(她)的事。你就活到家了。

我想,今天的子女,尤其是讀了書,進入上流社會打拼的子女,對待父母,多半是這樣的,也許不是子女道德有問題,可能是社會文化發生了變化。與其求助子女,希望他們提供幫助,不如自己克服困難,或尋求社會幫助,絕對不去麻煩子女,你做出長者的風範,讓子女敬重你,而心甘情願為你做點事,也許這是最好的。

當然,很多老一輩的父母沒有這個意識,更缺少這種本事,在對待子女的問題上,都離不開有事就找子女尋求幫助,總想著子女以及下一代,貪求兒孫滿堂,大家庭紅紅火火的場面,但這樣的生活,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以及年輕人的新的生活方式,都在快速變化,變得越來越私隱,不求熱鬧,而尋求一種安靜而自在的新的家庭關係。

我相信60-70年代出生的這代人,大多數人跟我一樣的普通人家庭的孩子,大學畢業後,根本沒有什麼積蓄,又到了男大當婚的年齡,即使結婚,小家庭也是簡單到不能再簡單。最開心的事,莫過於週末帶著老婆孩子,到父母家裡又吃又喝,走的時候還要拿上一些禮物的幸福歲月。今天的年輕人應該叫“啃老一族”。

想當年,父母服侍我們一家子是幸福的,那時自己真的不懂事,雖然做了父親,也沒有想著父母為什麼要這樣做。現在終於明白,就是中國人普遍的“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傳統心理,支配著父母們這樣做。

你想想,我們到父母的家裡,每次都像做客一樣,翹著二郎腿,等著父母做好飯菜端上桌,然後開始大快朵頤。一天三餐,一大家子的飯菜,父母一定很累的,但他們又是開心的。因為我是他們的親生兒子。

在他們眼裡,我永遠是他們的孩子。他們很願意為子女做好吃的,為兒女的幸福,耗盡最後一把老骨頭,甘願為下一代做牛做馬。我記得,20多歲戀愛時,為了一些面子和禮數,還搞到父母很不愉快,最終都是父母讓步,現在想想,真是深感愧疚。

這是我父母的心思,想也是中國所有父母的心思——盡自己的能力讓子女高興,滿意。這種樸素而偉大的傳統美德,深深影響到我,滲透到我的血液裡,我也因此在這幾十年,都一如既往地用我父母對待我的方式,對待我的子女。

中國有句老話“可憐天下父母心”。好多事情其實很慚愧,因為顧及子女的感受,很多時候,我沒有把父母放到第一位,而是優先在乎自己的孩子,滿足到了子女,卻把父母排到了後面。儘管如此,有的時候,還會為了孩子的教育,跟前妻鬧過不少彆扭。現想想,這也許是各自家風不同吧!

因為我父母的這個傳承,子女在我心目中的排序,也像我父母對我一樣,子女永遠是優先的。相信九泉之下的父母,理解我的排序的。

我相信,我的子女今後也會像他們的父親一樣,傳承這樣的排序的。他們能圍著子女轉,教養好他們的子女,即便忘記了父母的需求,或是怠慢了父母的照顧,只要子女們健康的成長,也是可以理解的。

相信任何一個長輩,看到孩子們在父母的教導下,成為社會的卓越人才,令家族倍增榮耀,一代勝似一代,作為地下有知的長輩,一定感到欣慰和滿足,也會福蔭他們的子子孫孫的。

第三說說夫妻。

雖然說今天已經21世紀了,但夫妻的關係,仍然逃脫不了古人的“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的經驗總結,我對此是認可的。

為何我認同夫妻是“同林鳥”以及“各自飛”的說法,並把她親人的第三象限?

一是林子大,什麼鳥都有,找到願意在一起結伴的同林鳥,的確是一種緣分,能飛到一起,就是雙方吸引的結果,或因為外貌,或因為能耐,或因為好處,或因為利益。

我說兩個小軼事:

第一則:大學問家胡適先生在家庭的安排下,娶了一個大腳婆老婆,開始時也是不爽,日子一長,發現自己的女人不一般,處處禮讓自己,照顧自己,晚上還給他洗腳,搓背,撓癢,哄他睡覺,女人這樣的招式很快就降服了胡適,到晚年胡適完全離不開自己的大腳女人,他們的結合,也許不是小資眼裡的浪漫的夫妻感情,但卻是一種難得的同林鳥的廝守——如鴛鴦般廝守了一輩子的同林鳥。

第二則:已故的世界頂級美聲大歌唱家帕瓦羅蒂在成名之後,便跟原配妻子離了婚(兩人共同生養了三個女兒),之後娶了一個小自己20歲的漂亮模特做老婆,兩人風光地生活了15年,也生了一個兒子。到帕瓦羅蒂去世時,為了繼承男人的財產,前妻和第二任妻子打得頭破血流,這是典型的同林鳥現象。

我猜想,帕瓦羅蒂之所以跟前妻離婚,可能嫌棄前妻人老珠黃,顏值不在,跟自己沒有共同語言,而身邊同行美女太多,最終抵抗不了美女的攻擊,繳械投降也是很正常的事。

老實說,帕瓦羅蒂跟前妻就是一對同林鳥。兩隻鳥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因為男人有了新的誘惑(鳥),便又飛向了另外一個林子,去跟新的鳥結伴去了。法律只是限制鳥的隨意結合,增加離婚的成本,但卻無法阻止鳥飛向新的林子。

而說到“大難臨頭”,應該是泛指“重大變故失去平衡”的意思:

比如因為一場暴雨,搞到一隻鳥得了重病(或病死),另外一隻鳥無法平衡生活而飛走了;

比如因為其他林子的一隻鳥,找到好吃的,誘惑到嘴饞的鳥而離家出走;

再比如林子裡沒有一點吃的,逼迫到同林鳥各自飛出去找吃的。

如果上述情形,有一樣東西“大難臨頭”,鳥飛走或不再回來都很正常,另一方不應該大驚小怪。所以,作為同林鳥的任何一方,都應該知道凡事確保自己正常,這種關係或可以繼續維持下去。否則,轉化成一種責任就很辛苦的,很心累的,不是愛了。

畢竟,同林鳥不是血緣關係,有天生的依戀和撫養的特性,比如動物界的母性方式。同林鳥多半因為彼此的外貌、聲音或擁有的資源,而生活在一起,這種關係當然是脆弱的。骨子裡還是不牢固的。

我之所以認為,夫妻的關係,應該成為親人的第三象限,核心意義在於:一是日久生情,畢竟在一起完全不分你我的生活,肉體和精神融為一體;如果是長久恩愛夫妻,其感情更是深沉久遠。

我有一個早已退休的親姐姐,因為和我談得來,和我走得比較近,經常電話或微信上聊聊知心話。

有一回她生病了,我去她家探望她,在她家小住了一個月,姐弟之間自然沒有少聊家常之事,說話的時間長度大大超越了我的姐夫,惹得姐夫很不高興。

後來,我終於明白,在姐姐家做客,還是要把姐夫放在第一位,你是客人,姐弟之間還是要適可而止。畢竟,他們才是夫妻,我姐夫因為我對姐姐的親近而吃醋,是再正常不過的。

二是如果兩人如果有結合的結晶,成為母親或父親的角色,這個關係,這個紐帶,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

我自己有過兩段失敗的婚姻,我的第一任妻子及第二任妻子,都為我生養了一對兒女。我是很感激她們的。

雖然大家在三觀上存在著不同,特別是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差異,最後和平分手,但在我心目中,她們是好的女人,好的母親,有責任感的好女人,孩子交給她們撫養,我是放心的。

對此,我永遠敬重這兩位女人,她們是我一輩子的親人的。

當然,如果要我評價下華人社會的婚姻,我就覺得:

結婚的時候,尤其是男方,必須考慮女人在經濟方面的要求以及承受能力。法律對婚姻是沒有約束力的。

男人有本事有經濟實力,就找一個賢惠的漂亮的女人做老婆;

男人沒本事沒經濟實力,就安分守己找一個過日子的女人比較靠譜。

否則,男女是不般配的,早晚會發生不願見到的事。就像北京四大公子哥之一的汪小菲一樣,自己其實沒有多少錢,還要讓女人為他操心。女人心氣又高,婚姻自然出現問題。最後,搞到自己狼狽不堪,有子女等於沒有子女。這是我的大實話。

現實婚姻中,夫妻生活因為經濟因素影響到感情的質量,還是很重要的。有人說,如果男人經濟基礎雄厚的話,夫妻生活永遠由男人主導和支配;倘若男人缺乏經濟基礎,夫妻生活則以女人主導並支配。這話說得是沒錯的。現實很多案例充分體現這個原則。

法律是不能固化婚姻關係的,只會徒生離婚的成本。夫妻或情侶關係是否牢固,第一要看兩人的感情基礎,是否真愛,以及各自家庭的教養、信仰、文化和教育,以及家族的道德和倫理因素的各種因素。

現在,我覺得古人說得“門當戶對”的婚姻,是一種審慎的長遠的務實的忠告。家庭社會地位、學歷程度、家庭教養以及風水八字,這些制約婚姻的要素,還是很值得年輕人借鑒和參考的。

我非常佩服那些沒有婚姻紙的情侶,最後卻能從一而終,我是真的敬佩和羨慕他們的真愛。

最後說說兄弟姊妹、親戚裡道以及鄰居。

按理說,我和兄弟姊妹,是一個父母所生,應該非常親近才是。其實,這是有前提的。老話說“父母在不遠遊”。父母是子女聯繫的紐帶,父母不在了,一切就遙遠了。這也是千真萬確的。

今天的社會,像我一樣的已經成家立業的人,有子女,有家庭,與兄弟姊妹不住在一個城市,幾年見不上一面,平日就是微信上聊聊天,發發信息之類。父母在的時候,還有交集見面的機會,比如一起探望父母。父母如今不在了,維係兄弟姊妹感情的父母這根風箏的線就斷了。

儘管幾年前,我在微信上專門為兄弟姊妹以及我們的子女們,建了一個聊天群。但很多時候,兄弟姊妹以及小輩們都是冒冒泡,發發信息,轉轉人家的圖片問候而已,少有視頻對話,或根本無意聊聊家事,這是比較鬱悶的。

感覺現在有了虛擬社交平台,親人之間電話都不打了。也不再聊什麼家裡家常,感情疏遠了。這也許是虛擬社交平台的錯。

老實說,今天的各類虛擬社交平台,即使與兄弟姊妹的互動,再頻繁,再熱絡,都比不上與自己子女在一起的親熱程度。更多的時候,與兄弟姊妹在一起網絡互動,跟網絡上走的比較近的談得來的虛擬朋友沒有兩樣。

我生活在香港,雖然鄰居之間不喜歡串門,但平日裡見面,問候還是有的。每天問候,有時在走廊裡說上幾句,成為一種例牌,感覺他(她)們跟我的兄弟姊妹差不多,也只是問候的關係。

說一個很有趣的香港鄰居的故事。我的隔離住著一對80多歲的天津老夫妻,他們是1949年大陸解放前,跟著國民黨兵的父親,全家逃難來到香港的。

看得出,兩口子吃了不少苦,一輩子克勤克儉,湊大的四個子女,個個成了地道的香港人,成家的,沒有成家的,都搬出了老人的房子,只剩下老兩口彼此照顧的老齡化社會的生活狀況。

平日裡,老兩口說著一口濃郁的天津普通話,也不怎麼說粵語,一幅內地北方人的大大咧咧的樣子。聽說我是內地來的,就跟我走得比較近,還是內地人的熱情,拿些食品給我吃。

我在想,這幾十年,不少大陸新移民來港,由於文化教育等諸多因素,使得他們很難融入香港的資本主義社會,這是基本現實。內地生活的文化根深蒂固,對來港人士影響太深了。

據我了解,香港人大部分都是廣東和福建人的後裔,一部分江浙滬皖,以及湖南人和廣西人,北方人是比較少的。平日裡老兩口還是挺孤單的。他們常跟我說,挺想念自己的故鄉,很想回去看看,但內地的文化以及現在的做派,如果沒有錢,回去還是很丟面子的。

對他們來說,面子是個很大的問題,儘管回故鄉看看是他們的心願,但囊中羞澀是一個很大的矛盾。他們的子女已經香港化,完全沒有家鄉的概念,基本沒有回大陸省親的心思,說話做事也很西化。足見從小開始的本土教育和文化,深深影響著一個人的歸宿感和國家概念。

有趣的是,天津老兩口隔壁還住著一個廣東潮汕的70-80歲的老夫妻,也養了幾個孩子,但都搬出了父母的老窩。與天津人不同,潮汕人平日裡說話做事的風格,和天津老夫妻完全不同。去年好像是為了門前的地藏菩薩的擺放,搞出了一些矛盾,以至於兩家關係十分緊張。

北方男人嗓子大,說話直來直去;潮汕佬說話低沉,很多話只說一半。北方人與南方人呈現完全不同的街坊風格。

不過,我還是喜歡北方人的直爽以及耿直,不僅在於這對老夫妻經常邀我去他們家裡坐一坐,還時常送我一些餃子以及饅頭,讓我深感“遠親不如近鄰”的感慨。

我看到資料上說,香港開埠時,首先來香港淘金的是吃得苦的有智慧的潮汕及福建人,然後才是喜歡讀書的廣府人和客家人。而且,南方人特別是潮汕和福建人,有著很強的宗親觀念,他們抱團取暖,一直對外。

這種傳統的宗親勢力,與比較散漫的廣東廣府(廣州、東莞、肇慶、清遠一代)人和客家(惠州等)人,以及廣西人,最後才是湖南的、北方的少數省份,當然不是南方人的對手了。

有人說,香港形成的這樣的格局,是潮汕及福建人到香港開埠早,牢牢佔據香港島和九龍的大部分地區所致,而客家人來得晚,自然待在新界靠打魚為生的原因。

但我看香港的故事,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就是:無數次風雲變幻,潮汕及福建人是精明而強悍的,比如以李嘉誠,林百欣,玩具大王蔡志明等潮汕幫,而客家人天性老實厚道,以霍英東,曾憲梓等,自然成為香港的第二股力量,形成了香港社會勢力的強弱光譜。

至於說到與兄弟姊妹的子女們,以及遠房的各類親戚的來往,我不知是我的問題,還是他們不想與我來往,平日裡問候真的少得可憐。即使逢年過節,也得不到這些兄弟姊妹的二代們的問候,更不要說遠房的親戚的問候。感情的確十分的疏遠。

感覺世道真是變了。親人之間的這種禮節,以及尊老愛幼傳統,或許直系親人之間還勉強保持著。即使未來消除,也不要感到奇怪。一切都是快餐文化。

過去老話講“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看來真的是這麼回事,古人早有經驗總結,或者說大概率說出了這個規律。到了我們這代,差不多要壽終正寢了。

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不知是社會的進步,還是人類受惠於科技的好處,溝通變得簡單化,電子化。然而,親情卻逐步消失了,也不知是福還是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