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人物

大陸移居香港新移民。老話說“井底之蛙”,在內地我只看到碗口大的天。來到香港,有了比較,才知世界如此精彩。我只說自己想說的話,不代表任何人。我希望中國好,期望中國有大的智慧,處理好國際關係,學會算大賬,不賭一時之快,能成就大事,令海外的中國人感到驕傲。
个人资料
正文

人往高處走:小人物的人生與中國記憶(回憶錄連載4)

(2023-02-14 19:15:47) 下一个

(接上)

我認為只有兩點:

一來毛澤東的確有烏托邦社會的理想和抱負,想持續保持共產黨艱苦樸素的本色,希望大家繼續保持在野黨時的工作熱情,實現他心目中的共產主義理想。這應該是毛澤東的本來願望。

但毛澤東殊不知,他的理想和抱負,還停留在戰爭時期的革命黨的玩法,如今和平年代,早已不是這樣的玩法了。但毛澤東深信這樣玩法有市場,有機會,可以成功。但中國人的趨利避害的個性,使得沒有人敢納諫建言,大多數人可能都是明哲保身。

如果分析當年高級幹部對毛澤東的躺平態度,原因其實也很簡單:

打下江山,坐了江山,大家都想鬆口氣,過幾天舒心的日子,想老婆孩子熱炕頭,也是可以理解。相信沒有人想做清教徒,這似乎是人性。

我這樣說,絕對不是詆毀執政黨的蛻變,看看自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到今天40多年的改革開放,從上到下人們追逐財富與名利的熱情,相信毛澤東如果地下有知,也會感到不可思議。

二來毛澤東這個超越朱元璋的中國現代土皇帝,過往都是料事如神,做成了很多事,尤其把蔣介石趕到了台灣,建立了新中國,相信是毛澤東最得意的。因為過往總是贏,毛澤東有了“以我唯尊”凡事正確的自信心,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他卻忘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基本規律。戰爭時期的打仗,與和平時期的搞建設,是完全不同的玩法,但他是不信的。他總想著“魚和熊掌”都應該得到才是。

相信毛澤東這種決策問題的思維方式,一樣深深影響著今天的共產黨人。“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與其說今天的領導人完全繼承了毛澤東的衣缽,不如說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歷來的鬥爭精神的寫照。可能因為毛澤東的原因,作為唯物主義者的共產黨,不信邪,不怕壓,不怕鬼成為共產黨的性格。

儘管這是違背客觀規律的。

毫不掩飾說,毛澤東這個中國共產黨的大家長,當年國共形勢對自己極為不利的條件下,最後都贏得了江山,這是什麼概念?說他沒有膨脹是假的。他的確把中國的治理,看成是“烹小鮮”一樣簡單的。

有一句老話“看菜吃飯,量體裁衣”,說得是很到位的。在當年哪個完全封閉的環境,國民吃飽飯,家家其樂融融,兒女圍著自己轉,就是中國人最開心的事。

這樣說事,就很好地解釋了當年信息封閉的年代,中國人的井底之蛙心態,不去對比,只想著有飯吃,有衣穿,平均主義大鍋飯,社會安定,家家祥和,就是最好的生活形態。與其說是毛澤東的權宜之計,不如說是共產黨的務實舉措,是聰明的作為。

想當年,毛澤東關起門來搞建設,相信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如同鄧小平提出的“韜光養晦”策略,共產黨知道自己幾斤幾兩,頭腦絕對不會發熱,決策問題永遠不會莽撞,硬碰硬,一定是“小不忍者亂大謀”,一個階段成就一個階段的事。實用主義、拿來主義的指導思想是永遠沒錯的。

所以,今天共產黨的經驗總結是:

前三十年與後三十年是互不否定,有他的邏輯關係,更有不同階段的歷史功績。每一個歷史時期,領導人做了自己該做的事,這就夠了。也許這就是一種繼承性吧!

凡事實用為原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小錢辦大事,集中資源辦大事,形式上為國民,內容上實則保政權。這是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管治目的。

遺憾地是,幾千年的中國社會,絕大多數國民早已習慣了“海綿式”的生活理念,凡事鬆也好,緊也罷,大多數人都是好死不如賴活,適者生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秉持投機取巧左右逢源的法則,一代一代到了今天。


老實說,從1958-1978年20年的毛澤東時代,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封閉社會。

封閉社會最大的好處在於:

國民只知道眼前發生的一切事,其他的事是不知道的。過去老人總講,一個待字閨中的女孩,未有出嫁前,是不能讓她到處亂跑的,如果讓她見多識廣,她就不講規矩了。

就說王光美和丁玲這樣一些大戶人家的讀書女孩子,你能想象當年她們會跑到西北黃土地的延安參加革命。小資思想徹底轉變為共產思想,來了一個徹底的大洗禮。並非她們嫁給誰的問題。

這在當時大戶有錢人家,是不敢想的“大逆不道”的事情,但卻實實在在發生了。我在猜想,如果今天的朝鮮國民,有機會看到世界發生的事情,就不會有“井底之蛙”的狹義的幸福感了。


老實說,6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由於當時的客觀條件,以及生活方式,營養應該普遍不良的。原因很簡單:從59年開始到61年結束的三年災害,全國人民都缺少少喝,物質嚴重匱乏,此時出生的孩子營養不良一點不奇怪的。

我只記得,我10歲以前經常生病,人瘦得不得了,5歲時還患上了支氣管炎,多虧我母親帶著我看病打針,都不知打了多少青黴素,屁股都打成了蜂窩狀,才基本遏制住了支氣管炎。到我中學時,便開始斷鍛煉身體,洗冷水澡,玩單杠,雙杠,吊環,跑步,加上開始發育,慢慢身體就好了。


至今,我一想起打青黴素,就想到母親帶我打針的情景。我相信中國的母親,對男人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但對自己的子女一定是好的。母親們不是常說“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聽說支氣管炎不容易治好,不根治話,很容易搞成哮喘,我母親就每天拉著我去醫院打針,直到看到我沒事痊愈,才鬆了一口氣。可見絕大部分母親,對自己的孩子是100%的疼愛的。

聽說鄧麗君就是因為哮喘病發作,不到50歲,最後把命都搭上了?我想,她的父母至少她的母親是有一定責任的。我很感激我的母親,為了自己的兒子,工作再忙,也沒有忘記盡到對子女的責任。有人說她工作太講原則,不懂得通融,得罪很多人,但在我心目中,母親是最偉大的,沒有瑕疵的。


後來,我自己做了父親,因為懂得更多的優生優育知識,知道12歲前的孩子生命力是比較脆弱的。12歲前的孩子容易生病是正常的,因為是規律,才需要父母特別的關愛。

原因是孩子脫離母乳之後的若干年,準確說是整個小學階段,免疫力是比較差的,是很容易感染病毒和細菌的。因為一場大雨,一次劇烈運動的流汗,都容易搞到發燒,生病吃藥,甚至打針住院,也是再正常不過。並非孩子飲食不潔或其他原因造成的。


我常看到香港的新聞報道,說一個年輕的母親,因為不懂科學餵養,疏於照料Baby,結果導致嬰兒發燒住進ICU,甚至死亡。最後受到法律檢控而坐牢,實在是很冤枉和遺憾的事情。

如果年輕的母親,懂得一些育兒知識,就不會發生如此低級的錯誤。一般來說,父母照顧孩子到10歲左右,便可以喘口氣,之後孩子的體質及自身免疫力,便可以逐步建立起來,他(她)也能頂得住一般的病毒和細菌侵襲,是不容易輕易生病的。這些知識作為為人父母必須知道的。

 

我是6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哪個年代缺吃少喝,大多數懷孕的母親身體素質都是比較差的。這很好解釋:一個人的食物兩個人吃,營養怎麼跟得上,生下的孩子體質肯定差了。即便發育的國民,因為喝不起牛奶,又沒錢買肉吃,天天粗茶淡飯,沒有充足的蛋白質,身體怎麼可能強壯?

老實說,國家對國民當然是欠賬的。

毛澤東知道這個國民苦難嗎?當然知道的。

但當年國家窮,物質匱乏,這是不爭的事實。有人說是毛澤東不講經濟規律的錯誤路線導致的,也有人說毛澤東為了確保政權穩固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之舉,我相信,這一爭論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好簡單:站在共產黨立場的研究黨史的御用學者,與研究全球經濟與民生的公共學者,結論一定是不一樣的。

在我看來,也許毛澤東當年是對的,只能抓一頭,丟掉另一頭,保全最需要的,這是他的底線思維。現在回頭看:當年毛澤東做出的決策,也許是一種曾經勝利過的豪邁和自信心,做出的超出能力範圍的大膽行為;也許是為了捍衛新生政權,基於政治賬而做出的明智的決策。相信今天的人們是見仁見智的。


但我認為,作為馬後炮,哪個年代,中國人若舉辦國際體育賽事比如亞運會以及奧運會,中國一定是輸掉的。

原因很簡單:

當年的國民身體素質一定是糟糕的,猶如今天的朝鮮國民,你認為可以拿到幾塊金牌?競技體育說到底還是靠國民的身體條件的。當然,也許人多是好事,總可以挑到一些好的種子選手,但若是普及全民健康,如果營養跟不上,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我挺認可一直以來,牛奶對強健身體的功效的。每當我看到牛奶行業的廣告語說“每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就覺得中國人,看來是真的注重健康了。這是全民的一種進步。

聽說日本政府從50年代開始,就補貼中小學生喝牛奶的習慣。由此日本矮子平均身高後來也超過中國人了。牛奶的確是個好東西。只是今天的好牛奶不多,因為都是激素飼養,喝了激素牛奶,對身體有負面作用,搞到人們不敢喝。

真正的沒有激素飼養的有機牛奶還是好食品的。

我聽說當年抗日戰爭爆發時,國民黨韆都重慶,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在離開南京的時候,千叮囑萬囑咐,都不忘讓吩咐手下帶上10頭奶牛一起前往重慶。她說,再怎麼打仗,牛奶也是要喝的。看到宋美齡活了104歲,想牛奶應該功不可沒。

(未完待續4)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渥太华郁金香 回复 悄悄话 我是喝着南京的卫岗牛奶长大的,我不爱喝牛奶,被大人硬逼的,那时候是订牛奶,不容易才能订上牛奶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