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天云月

江流天外,月涌云头。 扁舟一叶,酹祭悠悠。
个人资料
江天云月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人生大赢家*幸福的翁孙恋*家国情怀——也说杨振宁先生

(2025-10-22 08:25:36) 下一个

杨振宁先生走了, 如何盖棺论定?主流文章这几天都在颂赞老杨的家国情怀, 条条缕缕装点起来差不多等于华人又出了一个圣人。本人对此大不以为然,很奇怪为何  这一套造神文化到今天还有偌大市场! 在我看来, 杨振宁当然杰出,但他的杰出之处与他的家国情怀不沾边,相反, 论情怀他的许多行径颇有令人怀疑甚至令人腹诽之处,倒是中性的 “ 人生大赢家”这个评语显得更为中正。

 1,先说什么是人生赢家

我以为人之为人,不管你多大名气, 多高地位,多么聪明,  如果最后善恶相抵的结果  证明你的人生总体 活出的是个害人精,不管是 像希特勒、斯大林之流的大害人精,还是在社会上,、杀人、放火,行骗、乃至躲在角落了为专制独裁捧臭脚的小害人精,就都是人生的输家,活了一辈子活成个 人神共愤, 活成大大小小的骂名,活成个跪舔独裁专制的奴才, 这还不叫输就没有输赢这一说了。 老天爷那里绕不过的!

所以人生的赢家至少要有两个要素:1是要活得舒畅, 2是其一生善恶相抵后的总体评价又是有益于人,至少不能有害于众!

把这个标准  掷之杨老先生,虽然许多人诟病他许多言行颇类阿谀趋势,比如他颂赞文革教育成果以及歌颂伟大领袖的神圣等等,(当然,也有人认定老杨这些言行是出自于他真诚的信念。本人对这两种说法本人目下不置可否,但历史自会有定评, 因为没有人能永远欺骗历史),但即使老杨真的阿谀趋势, 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 也可以被理解为  那只是这位 人精  为谋求社会安全和利益最大化的应景之举,否则杨振宁及其家族就无从在国内安全落地, 既然连他的岳父杜聿明这个蒋介石的铁杆亲信后来也在囹圄之后给老杨写信意味深长地嘱咐他:“你要注意政治” ,老杨这样做实在不足为奇, 而且,当时的社会谁人不曾赞颂过谎言、把假话当成真话说?所以, 对杨振宁也无需求全责备,至于杨振宁那些言行引起的社会影响,   明白人自然会过滤掉其中的假货,而选择相信的糊涂虫 有没有杨振宁都会自嗨于麻醉他们的大鼓之中,所以也无需夸张。

与此相比, 老杨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贡献,那可是实实在在地造福于人类,虽然杨振宁在现当代的物理科学大家的排名并不像国内说得那样厉害,与爱因斯坦牛顿相比还颇有距离,—— 1999年国际某机构曾发起一项“最伟大物理学家”民意调查,对250位活跃一线的著名物理学家发去问卷,要他们提出他们心目中前五名的人选, 结果共 得到了130个答卷, 共有61位物理学家获得提名,其中29人只得了一票,  杨振宁也在那29人中的一员。

 当然,能得一票进入那61人之列也很了不起了。  所以剥去对杨振宁过誉的油彩, 并不改他做为杰出物理学家的辉煌,  物理学诺贝奖得主含金量不是一般的高,  这确实是华人的骄傲和光荣,更何况杨振宁还有其他很了不起的物理学发现, 有此建树,杨振宁其他那些被人诟病的言论基本可以被视为可被忽略的末流小节,所以说在人生的总体评价上说杨振宁是大大的人生赢家是站得住脚的。

 

2,人生赢家的关键要素是活的舒畅, 在这方面杨振宁更是雄视千古

把人品放一边不论, 老杨是那种特别会把握世间功名与人情节奏的人,   这种人总能 最大化地攫取世俗的荣耀和幸福。——这样一来, 从他们的人生观而言, 这样的人当然也就主观上会觉得活得特别舒畅。

最典型的, 诺贝尔奖领奖会上, 杨老就利用他对 李政道的人品的把握, 以学长、年长这两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为理由提出自己应第一个上台领奖, 尽管李政道老大不乐意, 但还是捏着灰鼻子同意了老杨的提议,于是 事情就这样成了。 这里没有评判李杨二人对那个诺奖谁做的贡献更多的意思,虽然更多的声音认为李政道人品更好、且吃了亏,但我们外行毕竟不了解那个诺奖内含的艰辛, 所以无从置喙,这里要说的只是, 老杨是那种为了攫取功名、而敢于剑走偏锋拉开脸的人,因为老杨的这个理由对于诺奖而言其实是站不住脚的,但老杨却能拉开脸把它说出口。

剑走偏锋弄不好就要把宝剑折断, 所以保证剑走偏锋成功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要素,那就是必须把握好剑锋所指的穴位, ——说白点就是能抓住对方的麻筋儿, 所谓君子可欺之以方, 尽管你不乐意, 却又不得不跟着我的步调走。

当然, 把握人情节奏最佳的方式是那种既满足了你也满足了我的双赢。 杨老在这方面也是高高手。

这两天刷抖音, 许多推送的都是杨振宁老先生。 其中有一个视频对我印象最深。 视频中杨老正在答问 :“杨教授, 什么是您一生最自豪的事业。” 这时候杨老的眼神倏然间闪烁 出特别的光亮,问题回答得也特别煽情:“我觉得我一生中最大的自豪就是证明了外国人能做到的, 中国人也能做到。”

然后, 我们就看到了提问者感动的眼神,以及全场的沸腾, 那一刻一定还有无数人落下了眼泪。

从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杨振宁情商也像他的智商一样高, 他非常懂国人同胞至今还有无数人潜意识中怀有深深的自卑, 所以需要时不时地注射点多巴胺之类的兴奋剂才能有幸福感,这也是一种瘾君子病,因为吸毒的快感就来自于它可以直接刺激大脑释放远超正常量的多巴胺。  而我们的杨老就是为数不多地既能一眼看出谁正在毒瘾发作, 同时又能顺手给他大脑注射一针多巴胺的人。

大家仔细端详了一下老杨的面相举止, 快90岁的他,口齿还是那么清晰, 眼神还是那样犀利深邃,再配上他那一双短短的立眉, 能一眼把你看穿的大聪明不就是这类人吗?

据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出翁帆与杨振宁之间确实存在着真正的恋情,而且婚姻质量还相当不错。

杨振宁80多岁的时候仍然中气十足, 杨翁二人的男女欢爱未必就像许多人想象得那么差劲,你自己的问题不要盲目代入到人家杨振宁。网上略搜一下就会发现,世界上八十老翁喜得贵子的事情时有发生(有匿名枪手者不算在内)。  程潜将军54岁娶了比自己小37岁的娇妻, 之后硬是让妻子怀孕16次,又养大了6个女儿, 按照1年半怀孕一次大家算算就明白程将军到了80多都还有那能力。

 更何况杨的地位、杨的聪明、杨的学识已经让杨手握了幸福爱情的全部锁钥。须知有时候决定婚姻幸福最关键要素的并不是酸葡萄们臆想的性生活,要不然世界上就不会有柏拉图恋情了。 地位权势以及善于忽悠往往是比性能力更强大的春药, 大家可还记得张高丽副总理与彭帅的那一段恋情?彭帅把心心念念苦恋着张副总理不愿放手的原因说得很清楚,就是因为张高丽在晚餐时向彭帅说过的一句话:“宇宙很大很大,地球就是宇宙的一粒沙,我们人类连一粒沙都没有”,要知道彭帅那封信写得可不长,可谓字字如金, 却专门把这一句一个字都不漏地复述一遍, 可见这句话打动了少女之心的力道何等强大, 让她一想到心中就禁不住春风荡漾。 于此可见忽悠的力量。

而杨振宁肚子里对于宇宙的学问,那就更大了去了, 张高丽副总理虽然贵为常委, 但这方面的水平连给杨老捧臭脚都不配,杨老是那种能把从宇宙大爆炸、直到量子纠缠薛定谔的猫的每个物理细节掰开了揉碎了给你漫灌的主儿,  而偏偏翁帆女士又是酷爱自然科学的粉丝, 可以想象杨翁二人喃喃情话的时候翁女士脑子中会产生多少多巴胺。 而我们知道, 多巴胺大量释放产生的快感是男女那点欢爱所远远不能比拟的, 吸毒的人明知吸毒是绝路, 却几乎都要在好不容易戒毒之后又回头复吸,道理就在这里。 而翁帆女士却不需要吸毒就能享受远比普通床笫之欢强烈得多的幸福,翁帆女士为何在说她与杨老的恋爱是柏拉图性质时特别强调不睡在一起,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怎么能说人家的婚姻不幸福呢? 网上看到许多人笑话人家翁帆被杨老套牢了, 肤浅!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而杨老以82高龄娶了28的娇娘犹能打造如此幸福的家庭,说他雄视千古不为过吧?否则,请举例,“还有谁?!”

3,说几句家国情怀

富贵归乡享受尊容, 以及愿意给家国那些亲人热土贡献自己的能力、做点善事,都是家国情怀的题中应有之义,只强调一面而刻意掩盖另一面的宣传都是为了骗傻子。

杨老当然是有家国情怀的,但世界上又有几个人没有家国情怀呢? 把家国情怀神圣化属于过度修饰。 最实在最到位的家国情怀我觉得是项羽说出的那句话:富贵不归乡, 如锦衣夜行。

具体到杨老, 他回国的时候, 已经是退休的老者,虽然在物理界仍有影响, 但在诺贝尔得奖以千百人计的美国, 已经步入逐渐湮没的行列, 连锦衣夜行都称不上, 而回国却可以安享富贵归乡的无比荣耀,做为 特别会把握世间功名与人情节奏的人,杨振宁这样做的“高尚性“ 就大打折扣了。 不错, 杨老这种头脑的人, 只要不糊涂, 回到国内就一定能辐射出耀眼的能量,而且, 做为诺奖得主的风标,也确实会对国人发挥出感召力。但也只是 如此而已。

换言之, 过度神圣化杨老回国的动机的那些人, 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大忽悠。 杨老如果要真的像他们说得那样,何必要等到2015年才放弃美国国籍?

在这方面, 我觉得真正有点神圣色彩的人 是邓稼先那类人!像邓稼先这类“傻子”多了, 中国才会真的走向强盛。 至于人生大赢家,中国自古并不稀缺。

视频:毛泽东宁都走狼狈,任弼时骁勇胜周公//康生最怕的两个人——解析周恩来的不归之路18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诚信 回复 悄悄话
It is very stupid to judge people based on speculations of their motive.

You only judge people according to their conducts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conducts, which are tangible and objective.





诚信 回复 悄悄话 Speaking of 杨振宁先生, many Chinese around the world are often preoccupied with his unpopular altercation with 李政道先生 and his unpopular marriage with a much younger lady, while disregarding his peerless career achievements and prodigious contributions to the education in China.

His contention with 李政道先生 about the extraneous order of author list is really odd, childish, unconscious, and consequential. They perpetuated the senseless altercation to the vast detriment of their own prestige. It costed 杨振宁先生 of at least one more Nobel Prize. It is embarrassing to many Chinese scholars around the world. However,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altercation was neither illegal nor immoral, and did no harm to the world. They are the sole victims of themselves.

Many Chinese people deride or decry his second marriage because of the vast age gap. Most people judge others based on their own experience, instead of the relevant facts. People usually deem that a young girl marrying a grandpa is equivalent to leaping into the hell fire. In retrospect, what we can be certain today is that the young wife has been cherishing and relishing their unpopular marriage. In addition, all her and his family members sincerely supported their marriage ever since. Therefore, we can deduce that there must be an abnormal reason for the marriage. One likely reason is that the young lady was obsessed with the aspiration to live together with him, much like many transgender people aspire to plastic surgeries despite the enormous physical pains. To the young wife, the marriage is a relief or even salvage. One clue is that his two wives bear staggering resemblance in appearance at their young ages. It appears he was destined to have the second marriage. Hence, the derisions or condemnations on his second marriage are very likely to be unfair and undue.

杨振宁先生 defies ambient opinions. This is his innate penchant as a prodigy. This is also exactly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his peerless achievements in science.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