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诚信善良说到恶社会
——随感漫议,读《善良无需考核》
这是今天偶尔读到的一篇文章,说的是真人真事,故事的结局不错, 因此读来很觉愉快, 原文如下:
善良无需考核
导演沃尔特在选角的时候,挑选了很多艺校里的学生,但都不够满意。
一天,为此一筹莫展的沃尔特到城市西郊办事,在火车站的站前广场上遇到了一个十多岁的擦鞋小男孩。小男孩问道:“先生,您需要擦鞋吗?”沃尔特低头看看自己脚上刚刚擦过不久的皮鞋,摇摇头拒绝了。就在沃尔特转身走出十几步之际,忽然见到那个小男孩红着脸追上来,眸子里现出祈求的光:“先生,我整整一天没吃东西了,您能借给我几个钱吗?我从明天开始多多努力擦鞋,保证一周后把钱还给您!” 沃尔特看着面前这个衣衫褴褛、肚子干瘪的小男孩,不由的动了怜悯之心,就掏出几枚硬币递到小男孩手里。小男孩感激的道了一声“谢谢”后,一溜烟的小跑着离开了。沃尔特摇了摇头,因为这样的街头小骗子他已经司空见惯了。
半个月后,沃尔特已经将借钱给小男孩的事忘的一干二净。不料,在他又一次经过西郊火车站时,突然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离的老远就向他招手喊道:“先生,请等一等!”等到对方满头大汗的跑过来把几枚硬币交给他时,沃尔特才认出这是上次向他借钱的那个擦鞋小男孩。小男孩气喘吁吁的说:“先生,我在这里等您很久了,今天总算把钱还给您了!”沃尔特看着自己手里被汗水濡湿的硬币,心头陡然荡漾起一股暖暖的热流。
沃尔特再次端详面前的小男孩,忽然发现他很符合自己脑海中构想的小男孩主人公的角色形象。沃尔特把几枚硬币塞進小男孩衣兜里:“这点零钱是我诚心诚意给你的,就不用还了。”沃尔特神秘的一笑,又说,“明天你到市中心的影业公司导演办公室来找我,我会给你一个很大的惊喜。”
第二天一大早,门卫就告诉沃尔特,说外面来了一大群孩子。他诧异的出去一看,就见那个小男孩兴奋的跑过来,一脸天真的说:“先生,这些孩子都是同我一样没有父母的流浪孩子,他们也渴望有惊喜!”
沃尔特真没想到一个穷困流浪的孩子竟会有一颗如此善良的心!通过反复观察和筛选,沃尔特发现在这些孩子中,确实有几个比小男孩更机灵,更适合出演剧本中的小主人公,但他最后还是只把小男孩留了下来,并且在录用合同的免试原因一栏中只写了这样几个字:善良无须考核!因为他觉的他很善良,在自己面临困境的时候,却把本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希望,无私的分享给别人,这是怎样的一种善良啊!而电影中的孩子,正是这样一个善良、博大、无私的人。
这个小男孩叫文尼斯基。在沃尔特的执导下,文尼斯基在剧中成功扮演了小男孩主人公的角色,《中央车站》也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等诸多桂冠。
若干年后,已成为一家影视文化公司董事长的文尼斯基写了一部自传体《我的演艺生涯》。在书的扉页上面,是沃尔特的亲笔题字:善良无须考核。下面则是他给予文尼斯基的评价:“是善良,曾经让他把机遇让给别的孩子;同样也是善良,让人生的机遇不曾错过他!” 。
江天随感漫议:
一、
据说社会学家们曾做过若干考验人性的实验, 结论是:人性经不起考验!
然而, 这位衣衫褴褛的擦鞋男孩,却没有被贫穷摧毁善良,这种稀有的人性之光,应该会让绝大多数读者多少有点感动吧,就像我一样!
感动之余, 让我好奇的是: 他的诚信和善良从何而来?
这篇文章没有给出答案。 但我想, —— 答案应该不外乎两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社会:
并非所有的善良都有如此美好的世间传奇,—— 如果 文尼斯基遇到的不是沃尔特这位对善良有着深邃理解的仁者,而遭遇的却是用“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 的道德逻辑解释善行的那类人群和社会,我想,所有的 文尼斯基都会消失。
从这个意义上说, 文尼斯基对道义和善良的追求,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一道社会的剪影, —— 有这样一个社会, 即使是对那些社会底层的人群, 诚信和善良仍然有着感召力!
2015年的一次社会诚信调查, 也许可以作为诠释这种社会背景的实例:那一年的秋天, 可口可乐下属分支饮料公司“诚实茶”(Honest Tea)曾在全美别开生面地做过一次诚信调查,调查在全美50个州同时展开,为时10天。 调查方式是在某些公共活动场所的入口处摆放无人看管的瓶装冷饮,只有一个投币箱,上写“每瓶一美元,请将钱投入钱箱”。由于无人看管,游客可以选择付钱,也可以不付钱,吃霸王饮料的人不必担心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调查人员在隐蔽处观察记录每个人的特征)。调查得到的结论是:全美平均诚实度为92%。
第二个要素是个人信仰:
不管是信仰上帝,还是信仰佛教, 抑或是信仰规则和道义, 如果内心深处没有某种给他寄托令他敬畏的深深的信念, 一个食不果腹的孩子为了谋生,出于生物本能而去偷、去骗、甚至去抢,其实都很正常。
真正的信仰必是超越物欲的灵魂归依之处,带着敬畏,以及追求生命自由和更高价值的执着。 而贪婪的金钱崇拜,卑贱的强权崇拜,根子上都是背离了崇尚生命自由的奴性的衍生品,或为金钱的奴才,或为强权的奴才,所以,都不能称之为信仰。
二、
极权专制文化就是这种奴性文化的滥觞, 而这种文化的无药可医的死症则是,规则和道义在一个社会的沦丧 。
这是因为,专制极权本身就是背离道德和规则、为攫取利益无所不用其极的最大暗箱。而在道德沦为流浪者的社会, 行善则会沦为冤大头的代名词。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尤其是关乎自身利益,大家眼睛其实都盯得贼亮。人群虽有智愚之别,但只要不是病态智力问题,就谁都不比谁太傻到那里去,你上面当官的暗箱操作,毫无道德底线和公平规则的仪范,把老百姓当成二傻子随意收割韭菜, 老百姓也就会想方设法地坑人而利己, 人同此心, 心同此想, 酿造的就是人祸多发的社会共业,正如每个人都不缺天赋的良知, 每个人也不缺天生行恶的本事,层出不穷的毒食品、碰瓷、网上诈骗乃至公共场合无差别的杀人等各种恶性事件 , 其因无不由此。
三、
一个恶社会的最突出标志, 是谎言的盛行和诚信的缺失。
所有欺人以利己之恶,无不始于谎言而终于互害,其骨子里都是对道义和规则的蔑视。
哪里的人群一旦习惯并舒适于那种言不由衷、口不对心的语境, 哪里的善良和正义就会蒙羞,而伴随的必然是尊严的丧失与人生的苦难。所以, 在说真话就是犯罪的大跃进时代,就有 饿殍遍地;当 歌颂一尊的彩虹屁吹上天的时候, 你就要在三年里活活被人家画地为牢,捅得你嗓子眼(据说还有肛拭子)长出茧子……
这就是行恶的共业, 世界上没有什么力量比共业更大更恐怖!在共业面前, 任何智慧和善的个业都会成为巨澜狂涛中的一叶扁舟!个人之力在共业面前完全是身不由己!最典型最极端的例子就是: 共业一旦堆积成 战争,素不相识的原本善良的两个人,就会被共业驱使着 同赴陌生的战场成为你死我活的仇敌!
四、
我是相信这个宇宙一定存在着超自然的灵异和神圣的, 所以每读到圣经、佛经谈论因果的时候,就不禁联想到吾华夏 民族晚近历史演进的诡谲命运:每当关键时刻,总是毒辣者获胜!——令人 真有点胆战心惊。关于因果, 无论是圣经上“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还是佛经上:“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其实说的都是“因果公平”四个字。而据此,我们就无法把一个民族如此之多的霉运都归因于偶然, 而必须承认这是共业的示现,即所谓“共业所感,众生同受。”
勾心斗角、唯利是图、贪婪无比、无视道义和规则的专制文化不连根拔除, 华夏人群的共业所感就无法逃脱苦辛而败坏的宿命!
视频:细说1958年整肃粟裕之谜33—— 许世友的名山事业和“人间清醒”//领袖出题, 许司令第一时间给出正解// 陈毅镇不住许、谭这些人
其他宗教也有守独身的,但是其中没有耶稣基督,也就无法拥有耶稣的赦罪之恩了。没有神的赦罪,罪人无法成圣,也就无法永生了,因为圣洁是生命,罪污是死亡。这宝贵道理是神的教导,不是出于人。
良善诚实的人,神看为好如土,是麦子不是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