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所大学的文明,不在于图书馆藏书的厚度,也不在于讲坛上教授的名声,而在于它是否允许一个痛苦中的学生,无声地、安全地、体面地在厕所里完成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这是一个听起来粗俗、令人不适的话题,却是我们最需要勇气面对的问题。厕所不仅是排泄的场所,更是制度边界的试金石,是权力分配的微观投影,是羞耻文化与身体政治交织的舞台。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标杆,其厕所问题正是全国高校厕所困境的缩影、典型病灶与改革起点。
第一章:门缝之后,没有尊严
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南区教学楼的学生匿名发帖称:“女厕门缝太大,有人站在外面故意偷窥。”几天后,女生上传照片,显示门缝宽达两厘米,可清晰看到如厕者的大腿、裤边甚至动作。这并非孤立事件。早在十年前,明德楼、求是楼等地就有人用纸巾、海报、书包塞住门缝;保洁员也无奈表示:“年年贴胶带,月月掉,没人修。”
这些“缝隙”不是施工失误,而是制度漏洞,是对人性尊严的持续忽视。门缝不仅是偷窥的缺口,更是精神裸露的裂痕。
第二章:中国高校厕所的隐秘历史
在共和国高校七十年建设史中,厕所始终是被边缘化的空间。1950年代,仿苏式建筑设计将厕所视为“辅助区”;1970年代,厕所沦为政治标语的张贴板;1990年代后,高校扩招带来的预算压缩与节能设计,让厕所从“附属”变成“次级灾难带”。
以门缝为例,没有国家标准,也几乎没有高校进行专项调研。多数学校沿用老式建筑模板,门缝尺寸模糊、锁扣不稳、门底离地20厘米。一名女生形容:“每次如厕都像走上舞台。”厕所问题不仅是建筑缺陷,更是人性关怀的缺失。
第三章:厕所里的中国青年,学会了屈辱与沉默
想象这样的场景:考研倒计时最后十分钟,男生在厕所门口焦急等待,只因三层楼的三个男厕中有两个在“维修”;女生因下一节实验课即将来临,放弃排队如厕,整个上午忍耐不适;保洁员将男厕一角当作储物间,导致一个蹲位永远堆满工具;“中性厕所”试点后,没有隔间门,男女混用,女生不敢进入,男生也手足无措。
这些不是偏远地区的故事,而是在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顶尖学府的日常。厕所成了羞于启齿的话题,这种羞耻感将本该公开讨论的问题埋入体内,导致便秘、肠炎、焦虑甚至失眠。有博士生因如厕困难频繁脱水;有宿舍六人轮流排便;有人因冲水声太响不敢如厕,只怕“被别人听见”。
厕所的羞耻感,正在塑造一代内向、压抑、自卑的身体文化。
第四章:厕所,身体政治的战场
法国哲学家福柯曾说:“权力并不总是以暴力显现,它也藏在厕所里。”在高校,厕所不仅是空间,更是制度安排下的权力分配。教职工楼层有独立厕位,学生楼层却排队如春运;教师可随意如厕,学生却需“报告”才能离开教室;男生厕所沉默,女生厕所成为社交场,性别话语分化悄然形成;门缝之外,监控之下,如厕变成被审视的表演。
厕所是权力显影的舞台,阶级、性别、地位的差异在这里无声上演。
第五章:重构厕所文化,开启“厕所人权革命”
厕所改革不是修补地漏或安装空调,而是大学制度重构的起点。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六章:厕所的未来,在于人心
或许有一天,我们的子女在大学厕所里不再需要捂住耳朵、偷偷冲水或默默流泪。或许有一天,厕门上贴的不是告示,而是一句诗:“每一块门板,都通往尊严。”
这场革命无需巨额预算或国家政策,只需一点勇气——承认排泄是一种权利,尊严是一种基础,厕所是文明的起点。
结语:从厕所出发,重塑大学精神
厕所是一所大学能否承载人性复杂性的入口。它不起眼、不昂贵,却最真实。它记录我们如何对待最基本的需求,如何关怀最脆弱的个体。从厕所门缝中看到的,不该是偷窥的目光,而应是文明的光芒。
真正的教育,不是将学生锻造成机器,而是在最私人、最人性的时刻,也能给予他们完整的尊严。厕所革命不是清洁工程,而是精神解放。
法律免责声明与知识产权声明
本文纯属探讨,观点仅供参考,厕所里的人生哲理请谨慎实践!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欢迎交流但请勿随意转载。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偷窥门缝者请自重,文明如厕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