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溪水出前村

所观所思所学,总要成长,总要蜕变。饭饭尔的路上随笔...
正文

上一次大瘟疫突袭北京的时候

(2023-01-06 22:45:40) 下一个

上一次大瘟疫肆虐北京城之时,正是李自成大军兵临城下之前...

崇祯在闯王杀入北京之前,实际上是有机会带领满朝群臣南撤的,回到明太祖开国的地方、回到土地丰饶的江浙、回到有太太爷庇荫的南京、扬州,毕竟那里有大明最忠心的子民,有儒家扎根数百年的基业,而把广袤的北方留给李自成和皇太极硬杠。但是固执骄傲的他不能先开这个口,他在等群臣开这个口,你们倒是上奏啊?他在等。但是脊梁被打压得早已断成数截的大臣们三缄其口,都作宁与城池共存亡、视死如归的忠臣状。

都特么的不开口,机会就在这种领导集体不作为的等待中丧失了,最后崇祯在仓惶奔赴景山之前留下了那段流传史书的名言,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所谓朕非亡国之君,众卿皆为亡国之臣。

还有一种说法是君臣双方为了搬家费谁出,内廷还是户部,始终没有定论,贻误了时机。

此时的崇祯饱受焦虑之苦,情绪管理早已失败。彼时大瘟疫正在肆虐北京,闯王的大顺军或因此轻松突入京城,城里选择自杀殉国的高级官员数十人,皆有名有姓,太监自杀也有百计,战死千人以上。由此可见崇祯帝直到穷途末日之时,身边仍多有忠臣,所言奸臣误其国未必完全站得住脚。

破城前一日,攻防双方仍有谈判,李自成提出割地西北受封,军队受赏后愿为朝廷內遏群寇,外剿辽藩。说明李自成当时并无信心管理一个国家,他的最高理想依然是当一个冲锋陷阵的大将、一个镇守一方的王爷,令跟随自己的弟兄们有一个依靠。当时之形势,此提议简直是喜从天降,但压力之下、失智的崇祯已然看不清形势,坚持不让步,坚持方针不动摇,于是谈判破裂,最后的机会竟然就这样丧失了。翌日,城破帝亡。

崇祯在跌跌撞撞前往景山的路上想起了谁?是在宁远击伤努尔哈赤的袁崇焕,是在真定城头鏖战多尔衮的卢象升,还是孤立无援、死战潼关的孙传庭?这几位朝廷的悍将、国家的栋梁他保过哪一个,只怕就算是利用都没有好好利用吧。

吴三桂发兵讨贼,并向清军借兵,共同灭贼,事成“裂地以酬”。而此刻崇祯若魂魄仍然在京城游荡、若尚有知觉,必悔不当初。与其让吴总兵裂地以酬外族,不如朕自己打赏家奴,毕竟李自成出身于大明末等小吏。

而不过一个月,曾经横扫大明的大顺军却很快被吴三桂和多尔衮合击,竟溃不成军,我们现在不知道驻扎在北京的李自成大军是否已经染上瘟疫。但烽火燎天的北方大地先后被几路人马反复扫荡了数次。

而南方的张献忠从湖北突入四川,下“七杀令”,杀的十室九空,史料记载,成都城内已无人烟,竟有老虎在街上闲逛。

大地苍凉,四野哀嚎,黎民百姓四顾仓惶。崇祯执政十七年,不可谓不勤政,但也努力折腾了十七年,光刑部尚书换了17位、内阁首辅换了18位、 内阁大学士竟然换了50位,官员如旋转马车在系统里上下乱窜,折腾到国家人才凋敝、生灵涂炭。权力傲慢、权力任性至如斯程度,历史上罕见。

大明崇祯皇帝昏君寡助,连失败也如此轰轰烈烈,却有脸慨叹“苦吾民也”。

那一年1644年,农历甲申年,北京染上瘟疫之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