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FdRMPsAX_F8svKy8D1juLQ
点击上方“墨香学术”可以关注我哦
建议所有大学生和研究生都看看《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这本书不是《逃课手册》或者《考试宝典》手册,目的不是教你拿高分、顺利毕业。
1.1欢迎来到大学
1.2失败的思维方式
我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被一路教育过来,内心中本来就少得可怜的独立理性思考能力早已是消耗殆尽。失败的思维方式有无数种,我们在此只列举一些在周围同学中最广为存在的想法。
1.2.1高考思维
我们的体制总倾向于用一个量化的分数来概括衡量一个人。这一体制在高考中登峰造极。在大学里,我们也会面临无数定量的评分机制:从各科考试、综合测评、到毕业出国、读研、留沪工作...都少不了和分数打交道。面对这些分数,我们必须保持头脑清醒:
如果一个人把政策评分作为自己的至高追求,那么他就是这个政策的牺牲品。
就算你把课本上的内容搞得再烂熟,绝不代表你真正对这门课能有什么理解。请务必牢记:大学四年留给你的是你的人生,在你毕业之时,那一串苍白的分数其实就已经作废了。
1.2.2被动思维
无论做什么,我们都需要给自己一个理由。每天迫于生活压力,毫无主见地忙碌着,可称得上人生一大悲哀。
在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为什么要上课?也许是因为问题本身太过浅显,以至于我们甚至懒于思考。但我们之中又有谁真正有效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呢?
“怕老师点名”、“为了抄笔记作业”、“记录考试重点”...这些话,充其量只是我们被迫上课的借口,却不能成为我们心悦诚服去上课的理由。
真正能成为我们上课理由的,只有我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望。
如果是否上课对你的考试成绩影响不大;如果我们感兴趣的知识不在学校的课程表上;如果上课学习的效果足够差,效率足够低,以至于通过自习,能够在更短的时间掌握知识;那么你还需要去上课吗?
1.3悲壮的学习方式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直到现在还在我们的身边不断上演。据说每天在新、东上中下院和图书馆都有几千人在自习。学生趴在山一样高的习题集边上苦苦奋斗,绝对是我校作为国内一流大学的亮丽的风景线。挖空心思研究解题技巧的学生们,与同样挖空心思研究出题技巧的老师们,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环。在二者日复一日的机械劳动中,我只看到纸张、电力,以及粮食不断被浪费,却看不到中华之崛起。
我无意全盘否定同学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但这份精神充其量只能称为悲壮。我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掌握的那些考点、技巧,在真正的知识殿堂里根本登不上大雅之堂。哪怕我们特征值求得再熟练,积分积得再复杂,中国的载人飞船也不会因此而顺利上天的。
我手上一本1300页的数学手册,上面记录了人类文明从远古直到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主要数学成果。而我校高等数学教材(上下册)所涵盖的内容,不超过其中的130页。一个真正有志于建造科学大厦的人,是不应抱着一块儿砖头精雕细琢的。
学习最需要的,不是悲壮的毅力,而是对无限未知的渴求。
最终来说,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后继的知识铺垫,以及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所谓有效率的学习,应当是以最高的效率获取知识,服务这两个目标。从现状来看,我们想要把什么都搞扎实的学习习惯,其效率是极端低下的,而在我们通过大量习题,最终扎实掌握的信息里,有效的“知识”却又是如此的少。
文章来源:青宁读博日记
我们期待原创稿件,来稿请发: moxiangxueshu@126.com
温馨提示:推广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 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墨香学术 微信:moxiangxueshu)
转载仅供思考 不代表【墨香学术】立场
公众号推荐
墨香学术
关注学术资讯,追踪学术前沿
密关注学术资讯,持续追踪学术前沿问题,积极推广原创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