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hQZ2qnsf4Ba8PWTDszanNQ
中国人的一生肯定是听过唢呐的,在网络上人们常打趣地说道唢呐贯穿了中国人的一生,正所谓“吹人生,吹人死”它能从你出生吹到送你走。这也是因为唢呐常常在红白喜事上出现的缘故。
很多人认为唢呐这件乐器很“土气”,很“民间”,让孩子们学乐器也不会选择唢呐。实际上唢呐是一件外来乐器,而且传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唢呐最初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语Suma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3世纪时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的场景描绘。在七百多年前的金、元时代,才开始传到我国的中原地区。
到了明代时古籍中才有唢呐的记载:明代正德年间唢呐已在我国普遍应用。明代将军戚继光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操令凡二十条,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较详细的记载见于明王圻编《三才图会》:“锁奈,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大众最为熟知的应是编写进语文教材中明朝王磐写的曲子《朝天子·咏喇叭》:“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也差不多离不开唢呐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
今天唢呐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它的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常用作室外演奏,是民间婚丧仪仗和吹打合奏中的主要乐器,不仅在农村广为流行,在地方戏曲、说唱音乐和民族乐队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用它伴奏的戏曲和说唱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唢呐还是河北吹歌、山东鼓吹乐、辽南鼓吹、潮州大锣鼓和山西八大套等地方音乐离不开的乐器,常作为领奏乐器或与锣鼓结合演奏,适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气氛和雄伟、壮阔的场面,尤其适于演奏豪放、泼辣的曲调。现代摇滚乐队二手玫瑰的表演中唢呐就占有重要位置。
唢呐的独奏曲目多源自民歌、地方戏曲、民间小曲和戏剧曲牌 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间风味。唢呐独奏《百鸟朝风》是一首民间乐曲,其流行区域很广,在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都有不同版本。乐曲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1953年任同祥和山东省菏泽专区代表队推出了唢呐独奏《百鸟朝凤》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舞蹈会演的演出,由农民唢呐手任同祥演奏,受到热烈欢迎。后制成唱片,流行全国。后来,此曲在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还曾荣获民间音乐比赛银质奖。2016年讲述了德高望重的唢呐老艺人焦三爷带领徒弟们用执着的热情与坚定的信仰追求和传承唢呐精神故事的同名电影《百鸟朝凤》上映。
“唢呐一响,黄金万两”,据说,唢呐的声音频率是钢琴的两倍,音响是钢琴的四倍。唢呐自身的浑厚感无可替代,虽然唢呐不是起源于中国的乐器,但是唢呐已经在中国植根发芽,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