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中国第一个春节是1914年

(2024-11-30 18:11:55) 下一个

https://mp.weixin.qq.com/s/xGC_UE4vSk2MApywLyXrXg

中国第一个春节是1914年1月26日,现行的农历是汤若望编著的

烂柯胜迹 烂柯胜迹 2024年02月09日 10:24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春节是1914年1月26日,现行的农历是德国宣教士汤若望历经明、清两个朝代编著的

Image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是没有几千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春节是1914年1月26日。

现行的农历是一个叫汤若望的德国宣教士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个朝代编著的。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年—1666年),字道未,德国科隆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到澳门,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朝。汤若望在明朝崇祯年间来到中国传扬天主教,他精通天文、地理、数学、医学。

当时中国的历法已经暴露出诸多弊端,存在众多偏差。 而对于中国这样的农耕帝国,一部准确的历法对整个中国的生产和经济影响巨大。

汤若望根据他的西方科学理论开始研究编制适合中国现行的历法。

农历,是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神父奉大明王朝所命而编撰的历法,农历里“正月”二字与“立春”等,都是汤若望神父所设立的节气名称。

Image

春节,即农历大年初一。然而,在辛亥革命之前,大年初一被称为上日、元日、正日、元辰、新正、新元、元旦、大年、新岁等等,唯独没有“春节”这一称谓。即现在过的农历正月初一“春节”这一概念,古代是没有的,是民国创造的。

一、春节的渊源、来历

从前,在“春节”不叫“春节”而是大年初一的时候,农历新年是包括由农历腊月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大约十余日甚至二十日余日的全套组合节期。

包括农历腊月初的腊祭,腊月后期的灶祭,再到腊月最后一日的除夕,以及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等节日。

叩头、点香,没完没了地祭祀各路鬼神、祭祀自家祖先。还有没完没了除旧迎禧,布新纳福,祈求丰年。

全套过完,这才算是过上了最传统、最正经的原汁原味的中国农历新年年节。

Image

传说,公元前2000多年某日,传说中的舜,即天子位。

这天,他领臣属祭拜天地完毕,就将当天被当作一年岁首,称为元旦。比如秦统一后把十月列为正月。

但公认中国文明有文字记载的那年,是共和元年。

公元前841年才是我国历史确切纪年开始。因此,关于舜的那些没有史书记载的传说,也就只能当成童话,或者神话。

大年初一,源自传说中的岁首元旦。

由东西周而秦汉、唐宋、明清,滥觞于共和元年的华夏文明多次断代,不同的族群轮流主宰中原,农历新年年节自然也随之变化。

然而,无论如何变化,华夏文明总是在鬼神文化框架下发展,所以,农历新年年节别无选择,自然蕴藏着鬼神文化意味。

二、年的传说

于是,民间就有了世俗的、民间的、朴素的关于年的传说。

远古有怪兽,本性凶残,其名为年。每到腊月三十,年便窜村挨户,寻噬良民,人们血流成河,却又无可奈何。

某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觅食到某个村庄,正逢村民高举火把正在聚会。

火光中,年猛然看到村民舞动红布,吃惊瞬间,碰巧火把燃烧爆出噼里啪啦声响。

惊惶之下,年转身逃窜,于是,人们得以幸免……

就此,年怕响,怕红,怕光,人们也就定期挂红、点火、燃爆竹来过年以保万全。

如此这般传下去,过年就成为风俗。各朝各代和不同地方的人们纷纷别出心裁,各自编出了五彩缤纷的更逼真的、更通俗的传说。

——当初吓跑年的那一声声响的传说,也就衍化多了很多诸如人们避寒烤火取暖,燃松节、燃竹节,以及顽童抽陀螺、甩牛鞭子等等说法。

Image

显而易见,这种说法荒诞、离奇、稀里糊涂。在史书没有记载,甚至连野史都算不上。

说起农历新年年节,自然要从舜即天子位的岁首说起。

鬼神文化历来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内容。信奉鬼神的古人为了感恩祖先和上天,往往选择岁首前后日子,祭祀各路鬼神和自家祖先。

自舜的传说到秦汉时期,因为各朝各代天子皇帝不同,相继流传的黄帝、颛顼、夏、殷、周、鲁等古六历法不同,因而,择定岁首各不相同。祭祀大典选择日子往往充满变数。

到了西汉汉武年间,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运用天干地支推演制订了《太初历》,确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

《太初历》基本确定了农历框架,每年的岁首终于基本稳定下来。

三、腊月

岁首确定,也就有了围绕岁首的腊月、正月。

腊,即是肉干。腊月,自然是与肉干关联。古代缺肉,能够吃肉,自然是奢侈的事情。

在没冰箱的古代,偶尔运气,人们猎获得来之不易的肉食品,一顿吃不完,就算馊了,臭了,那也舍不得丢。

于是,人们将肉和盐、香料捏吧捏吧,晒干风干,制成珍贵的肉干。

逢年过节,有空摸出老肉干嚼嚼,解馋,那也是上等人的专享。

好东西当然首先要拿来祭天祭地祭祖先。由此,腊,一岁之大祭——腊月由此出现。

中原文明以农耕为根本,春夏忙碌,腊祭当然首选农耕相对清闲的冬季。

Image

两汉之后,直到三国、魏晋,史书记载,不同国家,不同集团,乃至于不同的村庄,大伙都根据自己打猎运气去腊祭。

所以,当时的腊祭随着各自运气编排,史书记载是择日举行。

所谓择日举行,其实就是走到那天黑,就在那歇夜。

永嘉南渡,这是改写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件。

当时,大量喜欢狩猎吃肉的游牧族群提着砍刀,恶狠狠挤入江淮之北。

相比农耕土著族群,新来的游牧族群更习惯狩猎。

于是,北方饱受战乱摧残,沦为牧场,猎场。

对应,被挤压在江淮之南,中原农耕族群既要警惕北方入侵,更要抓紧时间,在荒芜的新世界开辟更多的农田,寻求生存、发展。

当年的江淮之南几乎没有开发,再加上中原农耕族群南迁水土不服,于是,他们惶惶不安,以为瘴气遍生,山神作怪。

四、爆竹

他们烧山开荒,有意无意间,也就以燃烧爆竹声响去自壮胆量。

渐渐地,迁徙江淮之南的农耕族群欣欣然习惯了南方生活,成为南人。

就此,后来江南繁华,为怀念当初烧山开荒,苦熬瘴气的激情岁月,南迁的农耕族群便选择正月一日,春秋端月等等特殊日子,专等第一声鸡鸣,随即起床,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爆竹,成为一种习俗。

岁月荏苒,等到隋帝国一统江淮南北,那时的南方,以扬州为中心,已经发展成极度繁华、时尚的大都市。

尚武的北方人等南游一看,南方人居然会烧竹子整出噼里啪啦的动静,好玩。

于是,大家都学会砍竹子燃着听声响玩。砍竹子点燃,玩爆竹成为当时流行的时尚玩什。

 

五、汤若望和南怀仁

Image

 

当年汤若望和南怀仁在明清之交和康熙年间,参考西历,修撰了摇摆、飘忽、模糊的传统农历。他们基本明确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及二十四节气。

于是,传统节日随着新的农历稳定下来。

自满清开始,按农历过的端午、重阳、元宵、除夕、大年终于有了统一的标准。

当时,虽然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各地各有各过法。但是,在岁首及农历新年年节上,全国各地终于都有了稳固的、精确的、统一的日子。

显然,这为现代春节的出现奠定了前提上的基础。可以说,汤若望和南怀仁就是现代春节的奠基人。

六、中国农历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又称“阴历”、“夏历”,作为汉族的传统历法,也称“汉历”。

相传,农历创始于夏代,此后历朝历代不断进行修订并完善。到明代时,历法已经年久失修,经常出现舛谬。

中国现行农历沿用自明末《时宪复历》脱胎的清朝《西洋新法历书》,由汤若望主导的欧洲耶稣会教士和中国第一批天主教徒合力编撰的。

Image

现代农历的基础是来自明朝末年的《时宪历》,之前明代通行的历法为《大统历》,实际上是将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改个名字沿用,此历法到明末,已经与实际气象、天文有误差,尤其对日月食推算的误差更明显。农历的优点:

(一)、农历属于阴阳合历,是兼顾了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农历是定历,它具有天文年历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种天象对应。

(二)、农历历月的天数只有29日和30日两种,且由定朔日规定,人为因素较小,不易随意改动;

(三)、岁首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具有阴月阳年的天文学意义;

(四)、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纪年循环使用;由于它包含节气十分利于四季划分,由于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对气候的影响。

七、废除农历

公元191211日,炮帅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发布大总统宣言书。在宣言书末尾所署时间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礼仪上,把以前跪拜或者作揖等礼节全部废除,改成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逐渐成为中国人际交往的文明仪式。 

于是,沿用数千年的农历就此为民国政府废除。农历废除,曾经的端午、重阳、元宵、除夕、大年等等农历节日自然随之乱七八糟……

为此,袁项城在1912年正式就任大总统后,继续推广公历以接轨世界的同时,只得重新发布命令,宣布从1913年起,将端午、重阳、元宵、除夕、大年等等传统农历节日,统统配套公历过节。

除夕改到公历的1231日,岁首元旦即正月初一,当然就改成公历的11日。

然而,按照农历腊月底过除夕,正月初一过大年,这是世世代代传承的习俗,岂有说改就改的道理?

许多倒袁人士都不同意,都拒绝过这个春节,炮帅还提出废除“春节”这个节日,但是,民众不买帐,对炮帅不满的人也不同意。

况且,国人本来就习惯了传统农历本来的摇摆、飘忽、模糊。

八、春节的诞生

正逢新旧鼎革时期,又加上公历农历纠缠不清,在1913年的公历元旦和农历除夕、大年,放假的放假,民国各类公职人员魂不守舍。

新旧历法混乱之下,他们团圆的团圆,拜年的拜年,上班的上班。于是,国家行政更是乱套,一塌糊涂。

Image

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为顺从民意起见,就农历四时令节事项,专门上书袁项城:

“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农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

19137月,袁项城鉴核施行朱启钤的节期提议。就此,民国政府确定公历岁首为元旦,农历岁首正月初一为春节。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

于是,农历新年岁首第一天正式易名春节。公历元旦和农历春节终于在1914年同时出现。

至此,1914126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春节。

九、中国的农历说法

农历是中国的一种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一般就叫阴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

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丗)。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

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农业上使用的历书,即夏历。“农历”一称流行的原因:

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思潮泛滥,“横扫四旧”,认为“夏历”是夏王朝的印记,必须改名;因传统历法在农村使用较普遍,故通过报纸改名“农历”:1968年元旦,全国报纸报头一夜间将“夏历”名称改成了“农历”。

所谓“农历”,是指它有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但事实上农历月日与季节变化相差明显,指导农时的效果并不好,我国古代真正指导农时的是“二十四气”,它实际是一种特殊的“阳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