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守株待兔是骂孔子?

(2024-07-14 12:26:43) 下一个

https://mp.weixin.qq.com/s/EeAoqm-SUqZaHQg2LA2PaQ

《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到底在嘲笑谁?——你看到的只是“阉割”版

 抒豪情 故道传授 2020年11月24日 01:46
Image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你读到的《守株待兔》的故事原文很可能就只是以上这部分。“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被解释成: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我先用现代汉语精准翻译一下上面这个故事:
宋国有个种地的人,他的田中有段露出地面的树根。有只兔子跑的时候撞到他的树根上,脖子受伤折断后死了。于是这个宋国农民就放下耕地农具(即不干农活),专门守在树根旁边,希望能再次获得兔子。结果再也没有得到过兔子,然后就被整个宋国的其他人嘲笑。
看到这里,毫无疑问被嘲笑的就是这个“宋国农民”。但这故事不过是个“寓言故事”,未必代表真有这么件事。作为法家代表的韩非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当然用来“表达观点”的!很可惜,上述对“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两种解释没有一个能真正代表韩非子想表达的意思,勉强沾点边的是第二种解释,即: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何出此言?因为这个故事的最后一句话被“阉割”了,而且“阉割”这句话的人十有八九是位“儒家学者”。凭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韩非子对这个故事的最后一句总结: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如今想要用以前先王的政策,治理当世的百姓,都好比是这“守株待兔”的农民!)
为什么我会分析出韩非子是在嘲笑“儒家”呢?因为儒家代表孔子是个标准的“厚古薄今”者,最希望继承周朝的礼法来治理国家。如果你手上正好有一本我的《苏批中庸》,就请好好看一下《中庸》第二十八章的奇葩解释:“反古之道”这篇文章。
“儒”、“法”、“道”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三大家”,向来是谁也不服谁。这“儒家”对于“道家”和“法家”来讲,就好比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道家”与“法家”从观念上来讲,那是“势不两立”的。但两者加上“墨家”对“儒家”的态度可谓是“群起而攻之”,所以不见得“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庄子骂儒家:“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其中的“曲士”就是“乡曲之士”,指见闻寡陋的乡下人。韩非子嘲讽儒家像“守株待兔的农民”,都对儒家嗤之以鼻,颇似如今群情激奋骂“公知”的味道。
简单点来说一下这“三大家”最大的分歧:道家是主张“无为而治”,强调“榜样”的力量,弱化政府管理。法家当然是“以法治国”,推行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是要加强政府管理。那么“儒家”讲的就是“以德治国”。
所以作为法家来讲,你儒家的“以德治国”一定是“然并卵”的;作为道家来讲,你一天到晚道德说教,还不如身体力行,做一个好的榜样。别人如果不学也由得他去自生自灭,你把别人教聪明了搞不好还来反对你,难以管理。标准的“吃力不讨好”!因此,儒家的主张在当时就属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几乎难有市场。若不是汉朝的董仲舒觉得儒家思想里强调的“等级观念”和“忠君思想”对管理者来说很有用,也不会有后来被如此发扬光大的结果,也算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了!对一个安全稳定的国家来讲,如果大家的“道德水准”都提高了,当然就会减少违法犯罪的行为,整个社会就更容易被管好,而且等级观念的形成,也会避免以下犯上。而这一切的前提在于“德要配位”,越是在高阶的管理者其德行越高尚,但问题是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面对巨大的权力诱惑,缺乏监管的高阶管理者又岂能仅靠自我道德约束自己
总之,《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原本嘲讽的并不是“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而是“不懂与时俱进、主张用以前的制度来治理现在的国家的儒家思想”!因为在《中庸》第二十八章有一句: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孔子咒骂“生在当今之世,却数典忘祖、反对先王之政”的当政者会“灾难降临”。而作为其后辈,主张“以法治国”的韩非子用个寓言故事来嘲讽批评“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相比之下,还是客气了许多的。尽管如此,这一段关键评论却依旧被“阉割”了,我只能说嫌疑最大者一定是“儒粉”了。
欢迎大家来报名上《国学知识精选课》,我的课向来是以“把古人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用孩子能听懂的话准确传达给他们为宗旨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