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亚洲(世界?)最大高考工厂

(2024-06-08 13:37:08) 下一个

咋不说世界第一最大呢?得意加油财迷

https://mp.weixin.qq.com/s/zoHVS47FP6GxlWI6FnVuPQ?

揭秘亚洲最大高考工厂,高考加油!

 君君 流量君 2018-05-26 08:51

Image

 

马上6月了,又是一年高考季,很多高三党留言说要备考了,不能和君君一起看电影了,这让君君回想起我高考的时候——

 

教室的标语比春联更密集,高考倒计时在黑板边不停更新,刷题刷到头晕眼花的日子还在继续······

 

Image

 

不苦不累不高三君君今天就用《高考》这部豆瓣9.0的纪录片,带大家重温那段卧薪尝胆、背水一战的高考岁月。

 

Image

高考(2015)

推荐理由:当时苦逼无限、过后无比怀念的是高三!

时      长:50min*6集

观看地址:腾讯、优酷、B站

 

这是15年央视耗时一年拍摄完成的高考纪录片。

 

以毛坦厂中学、久牵公益机构、甘肃会宁一中和石家庄精英中学这四所中学为代表,用不加任何旁白和干预的纯拍摄方式记录下14年高考的真实全貌

 

Image

 

时隔三年,其中亚洲最大高考工厂——毛坦厂中学和全国贫困县的高考依然让君君觉得无比戳心——

 

对这些贫困农村家庭来说,高考往往是改变全家现状的唯一出路!

 

Image

 

01

 

安徽省六安市有一所远近闻名的毛坦厂中学,准军事化学生管理也成为它的一大“特色”。

 

自这部《高考》纪录片15年播出以来,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俨然一所“网红”中学

 

Image

 

每年学校都聚集着2.4万多名高中生,其中三分之二都是二次备战高考的复读生。

 

他们和吃住在学校附近的陪读家长一起组成了全国闻名的“高考镇”,而毛坦厂中学也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

 

状元书店、状元街、985书店……就连附近的出租房都以“清华厅”、“北大厅”等顶级学府命名,这座“高考镇”俨然形成了完整的“高考经济圈”。

 

Image

(左图接学生,右图送考)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不再是口号,而是考生、陪读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坚定信念。

 

考生是冲在最前面的“先锋”——

 

教室墙壁上贴着下次考到多少名的“保证书”和做错题的“检讨书”。

 

Image

 

每天6:20开始晨读、上课、模拟考和晚自习,直到晚上10点结束。

 

Image

 

中午12点准时接过家长送来的午饭开始狼吞虎咽,他们都只有10分钟的吃饭时间。

 

Image

 

复读班班主任说,这里就是一座修理厂,而非铸造厂。

 

Image

 

班主任正是这座大型“修理厂”的管理指导员——

 

早读、自习室全程陪着,中午12点-1点40之间不定时到教室巡视。

 

Image

 

课间到监控室摸查、“修理”那些上课睡觉、偷吃东西的“不老实”份子。

 

Image

 

晚上回家前,还要抽空到校外的学生出租屋里,检查是否有影响学习的“多余”物品。

 

Image

 

家长也同样为考生牺牲一切,操碎了心。

 

高考魔鬼训练被学生称为地狱,陪考家长来说,更是炼狱。

 

比如这部纪录片中的贫困生何飞一家,母亲卧病,父亲微薄的薪水是养活一家人的支柱。

 

因为宿舍吵休息不好,模拟月考接连退步,压力大得直哭。

 

Image

 

父亲和班主任再三商量之后,不得不让年迈的奶奶赶来住到校外,照顾何飞的饮食起居。

 

Image

 

又比如尖子生吴世康的父亲,为了和母亲一起陪考,特意停掉了工厂到学校做保安。

 

Image

 

每天在校园巡逻,他最常去的角落一直是模拟考试排行榜。

 

得知儿子考试退步二三百名,母亲着急得落泪,父亲气得冒冷汗。

 

Image

 

毛坦厂中学的绝大多数考生家庭都地处偏远的大别山区、经济条件困难,唯一的希望就是子女通过高考,进入城市的大学。

 

二本线就是底线,复读就是全家出一个大学生的最后的机会。

 

为此,每一个考生家庭和学校老师都在这场无硝烟的战役中拼尽心力。

 

02

 

说到这儿,君君就不得不提纪录片中,让君君印象最深刻的——刘洋洋。

 

这个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的会宁一中宏志班学生,从小就跟着奶奶被养在叔叔家。

 

Image

 

加上洋洋,叔叔要养育家里的四个孩子。

 

为了给洋洋凑足学费,叔叔从洋洋升高三开始就四处奔波——

 

贱卖家里的羊羔之后,又低声下气地去城里的亲戚家借钱。

 

Image

 

一趟趟跑村委申请补助,甚至把家里唯一的三轮车和老房子抵押给银行,办理贷款。

 

Image

 

洋洋不愿在同学面前公开求捐款,但还是默默报考了师范类学校来减轻家里的负担,并且一入学就申请了助学金。

 

Image

 

为了这场高考,全家所有人都在拼尽全力,包括从小照顾洋洋的奶奶,尽管她在洋洋高三那年身患癌症。

 

Image

 

为了亲眼看到孙女迈入大学,强撑着精神,也要坚持等到洋洋成为家里唯一的大学生。

 

Image

 

洋洋临走前说,等我放假就回来了。可惜奶奶等不了了······

 

Image

 

镜头中,奶奶拄着拐杖目送洋洋去上大学的时候,那依依不舍的眼神和颤抖的双手至今让君君忍不住泪目。

 

Image

 

而洋洋只是镜头中,成千上万名会宁中学高三学子的其中之一。

 

作为全国贫困县,甘肃会宁从1977年第一次恢复高考开始,每家基本会有一个孩子考上大学。

 

Image

 

和毛坦厂中学一样,这种“奇迹”也不是因为多么先进的教学管理,或者特别优质的师资力量。

 

只是因为,高考是每个考生唯一的出路,更是每个家庭改变贫困现状的第一选择。

 

03

 

君君相信,一定还有很多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把高考当做改变现状的第一出路。

 

Image

 

或许很难,但至少在高考考场上,我们都不用拼爹,不论出身。

 

只要抓住机会奋力一搏,撑到最后的都是勇士,都是胜利者!

 

谨以此祝愿所有考生都能再接再励,取得好的成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