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生活中的一点小小改进,可能会撬动更大的改进...其威力真可以说是指数级

(2023-01-04 18:44:29) 下一个

深度 | 《透析》观后感

星含 露水电影 2022-02-22 02:50

Image

Image

 

上周,第一期 电影自习 在九五外青年空间顺利举办,共同观赏了刘杰的早期作品,由倪大红主演的国产片《透析》。映后大家讨论热烈,气氛贼棒,小伙伴星含归家后一气呵成一篇长影评,供大家欣赏(有剧透)。另外,电影真的不错,推荐给大家,一定要看。戳 阅读原文 报名本周电影自习!

 

 

Image
 

《透析》观后感:法官境遇根源问题和改变契机,和背后传达的人生道理

 

故事开头:

1、法官女儿死于盗窃车辆交通事故。

2、法官主审偷车犯,偷车犯在当时的法规则下该判死刑。

 

故事结尾:

1、新法规颁布,在新旧法规都有道理的边界地带,在死刑场上,法官制止了死刑,他遭到了阻力和质疑,但最终改按新法,救人一命。

2、夫妻关系好转,妻子得知还能生育。

 

这个片子大的方面可以探讨的有很多,但我感触最大的是法官的转变。

 

在以前,或许因为他是一个执法者,他铁面无私,甚至有些古板,原则有余而人情不足。

 

社会关系上:他拒绝过某警官提出的帮忙请求,致使该警官怀恨在心,落井下石,甚至查狗证的有意刁难也和该警官有关。

 

夫妻关系上:夫妻不能正常交流,妻子“精神不能受刺激”,提出想离婚。

 

也就是这样一个执法者,不巧遭到了“不守法”的挑战——养了狗但无狗证,不巧城管(狗证执法者)也是非常古板的执法者,必须当场把狗带走,而这会激怒“精神不能受刺激”的妻子。

 

法官协商无果,把狗交出,妻子跑出来疯狂制止,一开法官沉默,任由城管和妻子撕扯,后来终于帮妻子护狗,把城管挡在门外。

 

正是这点转变:

一方面,他被法律为难了,挂彩了,被上级批评了。

另一方面,妻子变得正常了,原来是法官做饭,现在回到家妻子已经把饭菜做好了,甚至慢慢有了交流。

 

他开始关注到人情了,这也就间接帮助他完成了自我的突破:从无情的执行者,到以情理为本的对已定执法方案say No的正义的反叛者。

 

法官为什么遇到这种遭遇?

 

他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特定社会角色的扮演者,环境和个人性格共同塑造了现实境遇。如果我们站在理解他而不是对他点评论足的角度,是非常能理解他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不善于人情世故的处理。

 

女儿死后,他接受了生活带给他的不幸,但没找到夫妻关系的处理方案,并长期照既定的方式生活而已。

 

通过这件事我觉得:

 

1、人生是有惯性,人是有盲点的。

你过往所有的经历塑造了你,你的盲点一直都在。

生活顺遂时,盲点被遮蔽,人在惯性下生活。

生活突变时,某些事情会通过你的盲点对你造成伤害,你可能会怀疑当下的惯性,并且意识到自己的盲点。

人面对危机大概率会采取行动,而行动会带给你新的改变和视角,这就是捅破盲点的契机。

 

2、一点点戳破自己的盲点,一点点重建新我,是每个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我们的生命会经历从依赖→独立→互赖的转变,我们要先获得个人领域的成功,才能获得公众领域的成功。

打破盲点的时机越早,付出的代价越小,承受的痛苦越小,并且会越来越走向正轨。

 

3、道德优先于情感(人性)优先于理性(观点出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每个角色的理性可能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而道德是一切的原则。

人是群居动物,感情倾向统一相较于干讲理性,讲道理在社会生活中更行得通。

 

4、相较于关注圈,关注并改变影像圈威力巨大。

生活中的一点小小改进,可能会撬动更大的改进:你变了,你周边的人也就变了,你会发现周边的所有情况都变了。其威力真可以说是指数级。

 

5、人都是有盲点的,每个人的盲点都不一样。但有些盲点具有共性,比如说偏见推脱逃避。

最近身边发现一个很怪诞的现象,东西出了问题,大家都下意识的反应是不是刚离职的XX留的坑。其实都不是。

或许先把事情推给一个这样的角色是大家能想到的最快的结论,因为足够简单就可以撇清自己或者说让自己有个方向可以心安了,它足够没有争议、好达成一致、且无人反驳。

但其实这可能都是偏见,有时时间会带来真相有时时间也会无言(比如弄不清原委的吃瓜群众将偏见误以为真相并且信息得不到更新)。

我也反思了,我之前也会有这种偏见,比如遇到了问题或坑,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不是之前的XXX留下的。

但最近这件事,是别人误以为坑是我认可的朋友留下的,我是信任他的,最后证明和他无关。

偏见产生于自己的盲点和对他人的不了解。

 

6、如何应对自身的盲点和偏见。

人一生都在和自己相处,自己的盲点是自己终生的课题,人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会看到自己的盲点。我们完全可以欣然接受所携带的盲点,慢慢完成修正之旅,每走一步就离完善更进一步。

对别人的不了解,对我来说还是很难的课题。

用客观的角度待人接物,主观视角审视自己。

如果是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或者生活接触,会增进了解,做事沟通就方便;而如果是兴趣性格差距较大找不到融合点的,我觉得能做的只有道德优先于理性的原则,尽量摘掉偏见的眼镜,先改变自己。

如果真的是对方的局限或盲点,保持自己的本心和情绪不要受到影响就好。如果你不能对他造成直接的影响,让他看到自己的盲点,说明要完成这个使命的另有其人,或者起码不是当下的你。我们能影响的人是有限的,也要辨别识趣爱惜羽毛,在影像圈一点点发挥光和热并逐步扩大影响圈就好~

 

https://mp.weixin.qq.com/s/64hbewlzSE7EODaA_QtV2Q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