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天地

在有生之年看世界,写游记。
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英伦散漫游(八)牛津:贵族精神,多元文化

(2023-05-19 10:07:51) 下一个

“……令牛津区别于其它城市,或者区别于其它大学的一切非凡之处,源自已然失落的英国秩序,本质上是一个贵族社会,坚定,宽容,充满业余爱好,足够自信到可以在一个僵硬的框架喜爱拥抱一种无穷无尽的多样化。” 以游记文学知名的英国作家简·莫里斯(Jan Morris),在关于牛津的文章里,如是说。对此,深以为然。

 

这次旅游,在农场老友小云家里,小住约一周,当了把牛津居民。从牛津出发,我们到周边几个小镇一日游。在牛津,不仅参观了牛津大学的学院、游览牛津市容,也了解了牛津市民的生活。小云已在牛津住了二十多年,她的家庭、朋友和生活,打上了牛津的印记,也是牛津多元文化的一抹色彩。

 

古老的塔,庄重的门…,不曾失落的贵族气质

 

把Oxford译作牛津,很传神:牛拉车即可涉水而过处,谓之“牛津”。这个英国最古老的大学城,地处伦敦西北,泰晤士河和柴威尔河交汇处。牛津大学建校于1167年,已有850多年历史。故而英国有谚语:“穿过牛津城,犹如进入历史”。

 

 

那是个五月艳阳天,我们跟老董坐公交车来到市中心。牛津大学诸学院与市区没有边界,“难分难解”。第一印象是城里众多带塔的建筑,气质不凡。难怪人们昵称牛津为“梦塔之城”(the city of dreaming spires)。

 

 

在牛津的主要街道宽街(Broad St)上,你一定会注意到典雅的谢尔登剧院(The Sheldonian Theatre)。它建于十七世纪中叶, 是英国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克里斯托弗·雷恩的早期佳作。

 

不像现代奇特宏伟的大剧院,令人震惊眩目,谢尔登剧院是古罗马人喜欢的椭圆形的,顶上有一个童话般的塔楼,精致耐看。

 

它的同样椭圆形的围栏上一排大胡子男人头像,面目各异,吹胡瞪眼的,奇葩有趣。这些雕像原是建筑师雷恩对古罗马雕塑的复制。现在的已是第二次复制。没人知道这些男人是谁。有人猜是教会的使徒,有人猜是哲学家,或皇帝。依我看,或许就是古罗马的张三李四。这些头像很能体现古罗马艺术“逼真和表现个性”的主旋律,让人好奇,引人想象,这就是牛津城古典的魅力。

 

 

上图是谢尔登剧院的侧面,从这个角度看,绿白色的塔楼,格外清新可爱,像天外飞来的公主城堡。

 

 

 

剧院内装饰金碧辉煌,典雅大气,那是举办学院毕业典礼和音乐会的地方。想象一下这里坐满了天之骄子中的骄子,璀璨的剧院定格在他们的记忆中或照片中。

 

在空无一人的剧院,留个影,那就是典型的游客行为。哦不,是有点小特权的游客。我们借小云的先生老董的光,到这里参观。

 

老董是文革后78级大学生,于不惑之年,留学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在牛津大学实验室找到工作,一做就是二十多年。全家在牛津买房落户,儿子在这座大学城长大,现也在牛津大学研究机构工作。小董在学术上很努力,已在世界著名杂志《科学》(Science)和 《细胞》(Cell)发表了好几篇论文。老董前两年退休了。但凭他的牛津大学卡,仍可以进大学所属的图书馆,学院,植物园等。还可根据各学院规定,带客人参观开放的地方。牛津大学对待自己教职员工,很有人情味。关于这一点,后面,你会看到更感人的故事。

 

 

 

剧院隔壁是科学史博物馆,门前也有大胡子男人头像的围墙。

 

 

对面华丽圆塔,是拉德克里夫图书馆(Radcliffe Camera )。这个十八世纪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倩影,常常被当作牛津大学或大学图书馆的形象代表,颇眼熟。据介绍,最初的设计,也是来自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但没来得及付诸建造,他就过世了。

 

 

圆塔图书馆一侧,是老博德利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 。蜜蜡色的大楼顶上,有许多装饰性小尖塔,像是求真意志和知识探究的象征。

 

 

老博德利图书馆是牛津大学最主要的公共图书馆。网上订票,可以进去参观。但因限制人数,订票得早动手。我有幸得机会进去参观,古典书库之美让人震撼。有兴趣的朋友请看我的美篇《 英伦散漫游(二)图书馆:隐秘的文化地标 (上)》 网页链接?

 

 

老博德利图书馆四合院建于十七世纪早期。这个塔楼是图书馆的主要入口,被称为五阶塔(the Five Orders)。因为按上升的顺序,装饰着五种古典建筑柱子:托斯卡纳、多立克、爱奥尼亚、科林斯和复合式。极富历史感。

 

 

塔楼的第四层壁龛里的雕像,是坐着的詹姆斯一世国王,拿着两本书,像是正在交给两侧的人。我想,一侧应该是代表教会,另一侧是校方。从中世纪中期起,在英国,大学便开始有重要的地位,与教会(sacerdotium)、世俗政权(imperium)构成基督教世界的三支柱。*

 

相传詹姆斯一世国王参访过牛津大学图书馆,曾望书兴叹道:“若我不是个国王,我愿做这儿的囚徒。”

 

 

与宽街平行的高街(the High)上,牛津的另一地标建筑,圣玛丽大学教堂,盘踞在大学城的中心。它是牛津大学官方的教堂。约一千年来,圣玛丽见证了牛津大学的成立以及英国教会历史上一些最重要的事件。该教堂最古老的部分就是塔楼,始建于1270。装饰性的哥特式尖顶是在十四世纪初添加的。

 

 

上图,圣玛丽大学教堂的尖塔,与奥里尔学院的斑驳古朴一侧,以及绿色的现代建筑,形成新旧相融的一角。

 

 

卡法克斯塔(Carfax Tower , 也被称为圣马丁塔),地处市中心四条主要马路的交汇处,是牛津的最古老的地标建筑。

 

这座塔是圣马丁教堂仅剩的遗迹。该教堂从1122年开始兴建,曾是牛津的官方城市教堂。十九世纪末,为该地区的交通腾出更多空间,教堂的主要部分被拆除。这个城市的建设者们,宽容地留下这个古老的塔楼,它像是来自中世纪的注视,审视着后代。

 

 

离谢尔顿礼堂和博德利图书馆不到几百米,就是游客打卡地叹息桥。它以与威尼斯的叹息桥相似而闻名,尽管它从未打算成为威尼斯桥的复制品。十几年前来时,也拍过照。

 

其实它的正式名称是赫特福德桥,因为它连接了位于新学院巷(New College Lane) 的赫特福德学院的两个部分。

 

 

离叹息桥不远,我们看见这块埃德蒙·哈雷(Edmond Halley)纪念碑,矗立在新学院巷7号的门柱上。爱德蒙·哈雷是一位数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伟大的牛顿的朋友。1682年,他观测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彗星,并于两年后计算出了它的轨道。

 

 

牛津街道上,吸引眼球,还有那些庄重典雅的门。这是三一学院的校门。门上写着:这是通向无限多的可能性的大门;我们面向世界,面向牛津大学,面向社区。

 

 

每所学院的大门,给你别有洞天的感觉。万灵学院(All Soul College)的镀金门, 黄灿灿的,高贵不俗。

 

 

透过镂花镀金门看万灵学院的主楼。那位建筑师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曾是这个学院的教授。

 

 

这是奥里尔学院(Oriel College)门口。已故的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正式访问该学院。

 

 

三一学院的一个侧门,令人憧憬门里的景色。

 

 

基督教堂学院一侧门。

 

 

在牛津,你会不期然遇见英美经典文学中的元素。这扇华丽门眉上金色的人头鹿脚的雕塑,据说是被称为“最伟大的牛津人”C·S·刘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的童话《纳尼亚传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系列里,那些会说话的动物的灵感来源之一。也或许,这两个雕塑,是根据童话角色做的。历史因果,扑朔迷离。不过,我们这代人,对这套童话不太熟悉。

 

 

玉米市场街,是上面说的卡法克斯塔十字路口的一条主要购物街和步行区,南北延伸在马格达伦街和卡法克斯塔之间。当时急着去参观图书馆和学院,想回来时,逛逛这里的书摊和商店,后来不知怎么忘了。

 

上下两张照片,都有中世纪卡法克斯塔的一部分。

 

 

玉米市场街和The Broad的拐角处的这幢典雅大楼,是英国最大的连锁书店水石书店(Waterstones )在牛津的分店。在这个实体店受到巨大冲击的年代,它仍拥有五层书籍、文具、礼品和咖啡馆,并定期举办文学活动。到底是世界著名的大学城,就是不一样。

 

布莱克威尔(Blackwell's )是一家英国学术图书零售商和图书馆供应服务,也是在牛津宽街上。

 

古典美丽的学院,拥抱全球

 

基督教堂学院

 

 

走过牛津繁忙的市中心,老董带我们到另一边,那就是基督教堂学院的宁静绿地。首先看那著名的日晷,在Kilcanon 大楼的山墙上。

 

 

试试,你能不能读出此时是何时。

 

 

 

基督教堂学院是牛津游客的打卡重地。旅游宣传资料常常说,这里是《哈利波特》电影的主要取景地。好像,是电影在替学院做了广告,吸引众多游客。依我看,学院的古老神秘的建筑,也成就了电影,造就高票房。不过,这世界级的高等学府,对大众媒体带来的全球游客很友好。

 

 

这个学院的四合院建筑特别大。它由国王亨利八世于1546年创立。四合院一边的大教堂,在牛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因为它既是学院的教堂,也是牛津教区主教的座堂。

 

偶尔看到该校的网上宣传资料,说服学生申请该校的第一条理由,竟是一个免费蛋糕:“本来每个学生每年三个免费蛋糕的。不幸的是,它现在已经减少到每年一个。但免费蛋糕总归是免费的蛋糕,所以你真的不能抱怨。” 蛮搞笑的,见识英国人的幽默。

 

 

 

大厅楼梯顶部的扇形天花板修建于十七世纪,挺拔大气。因正值午饭时,我们没能上楼参观基督教堂大厅。这个大厅曾在《哈利波特》电影中被用作霍格沃茨的魔术学校。

 

 

 

北耳堂的窗户彩绘画,是十九世纪后期安装的。 窗画描绘了大天使迈克尔怀抱圣体,带领大众天使,将魔鬼和他的爪牙赶出天堂。

 

 

 

上图,这幅17世纪窗画《约翰眺望尼尼微》( Jonah Surveying Nineveh)。很喜欢这幅教堂窗画。

 

 

基督教堂学院,还有一个吸引游客的地方,那就是与《爱丽丝梦游仙境》有关的花园。

 

1862年时,基督教堂学院的数学教授Charles Lutwidge Dodgson(笔名Lewis Carol),与新院长Liddell的家人成为好朋友,其中有个叫Alice的女孩。Dodgson常带孩子们在伊希斯河上划船旅行,并给他们讲自己编的故事。

 

在一次郊游中,Dodgson给他们讲“爱丽丝地下历险记的童话故事”。10岁的爱丽丝恳求他把故事写下来。这样,就有了后来于1865年出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数学教授的这本童话非常受欢迎。20世纪后期,迪士尼把Dodgson的故事拍摄成一系列经典电影,在欧美几乎家喻户晓。

 

上图,基督教堂学院的花园与爱丽丝家的花园仅一墙之隔。那扇木门连接了两个花院。它是爱丽丝冒险故事中,“门”的灵感来源。

 

我们在这里参观时,一位中年员工很热情地为我们指点“爱丽丝门”,介绍此门与《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关系。

 

新学院(New College)

 

 

新学院(New college )与其名相反,是牛津最古老的学院之一,成立于1379年。它的修道院建筑,四面回廊,围着壁绿的草坪,幽静深邃如同人类最早的书,常常是宗教信徒制作的经书,最初的大学,也是修道院修士研修的地方。

 

一边回廊的后面是古老的钟楼。

 

 

另一边是同样古老的小教堂。

 

 

新学院的回廊成了艺术展廊。正在展出的,是英国雕塑家Emily Young 的前卫石雕作品。可见这个古典教育机构拥抱多样性的姿态。

 

 

 

 

牛津学生非常看重划船比赛,每年的比赛的名次都刻在学生宿舍楼墙上。

 

 

学院内,十三世纪的牛津古城墙边,绿草如茵。远处,可见席地坐读的学子;左边,三个研究生,正在听导师讲课。好经典动人的画面!疑是天堂一角。

 

新学院的餐厅。

 

 

三一学院 (Trinity College)

 

 

 

位于三一学院中心的小教堂,非常优雅精致,修建于十七世纪末。这里是礼拜场所,也是学院多元化的社区的中心,欢迎不同信仰的人,在这里祈祷,安静地坐着,听或演奏音乐,并享受它的美丽。

 

 

天花板上是Pierre Berchet的《基督升天》,四周围绕精雕细刻的花纹。

 

 

校园里,绿是基色,古老的树、有故事的楼,烂漫的野花,梦幻般的美。难怪数学老师能写出《爱丽丝梦游仙境》这样的文学大作。

 

 

 

 

我认识的牛津居民

 

 

牛津街道,有古老的,如窄街(Narrow Street),12世纪的“草皮客栈”(the Turf Tavern)就在这条街上。

 

 

有后来逐年造的各种风格居住房。

 

 

 

 

 

 

牛津城现有人口15万多,其中包括小云一家,来自中国的移民。从上海南京东路石库门走出来的小云,把上海女人对生活的态度,对时尚的敏感,带到牛津。

 

见我注意到她家整柜的收藏品,小云告诉我,这是她的新爱好。她说她在上海时就喜欢逛商店。牛津有各种好品牌店,也有许多高质量的二手商品店。她在一个学院的餐厅工作,中午上班前,常常顺便到市中心逛商店。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买什么东西最合算,弄得门清。收集瓷器和铜器是她的特别爱好。Wedgwood 是她收集最多的品牌。她让我欣赏她的宝贝,说,真希望空间再大点,可以把它们都摆出来。

 

她还喜欢买衣服,讲究品牌、流行款式和穿搭。这次在她家,见识了她的满满当当的衣柜。听我老说,在美国没场合穿这样的衣服,她总是观点鲜明:女人要积极创造机会,互相鼓励,穿好看的衣服。

 

 

小云烧菜很有一手,这是我几十年前早知道的。英国的鸭子相对不贵,肉质也好,她就多做鸭子菜。其中盐水鸭算得上当地一绝,牛津的朋友们纷纷跟她学。她还自学做烤鸭,自己片皮,调酱,做配菜。除了皮不够脆外,味道不输店里正宗烤鸭。面皮是老董的手艺,我敢说,比饭店的更好,薄得透明,有筋道。老陈说要跟老董学手艺。老董表示没信心教,说那是从小学的。小时候过年,他的任务是做春卷皮,年复一年练就的本事。老陈于是知难而退。

 

虽是南方人,小云的饺子也做得好,馅讲究荤素平衡,皮是自己擀的,薄如纸。我们连声称赞,她淡淡说,这有啥难的,只要“伊拉”(家里人)喜欢吃。弄得我从英国回来,也自己擀皮做饺子了。确实,烧饭这事,只要在乎有人吃得开心,就会用心做,还真不难。

 

小云在 Keble College 餐厅工作了二十多年。记得上次去牛津时,到她工作的那个学院餐厅去过,还喝了杯橘子汁。那餐厅大而气派,你可从电影《哈利波特》中看到学生用餐的情形。牛津各学院的餐厅大致相仿。

 

小云勤快大方,待人友好,学生和员工都喜欢她。前两年退休时,学院人事部门执意要为她开欢送会。他们体贴她的语言困难,主动联系她的儿子,邀请他代他妈妈讲话。儿子在会上动情地讲述母亲从上海到牛津,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感恩母亲的爱和奉献,感恩自己能在这样高尚温暖的社区长大。台下的小云眼泪哗哗,心里无比甜蜜。在场的人也都为之动容。是啊,在这个古老而多元化的城市里,哪个移民没有自己的故事。

 

 

这上下两幅绘画,都是小云媳妇的作品。上图是牛津大学拉德克里夫图书馆;下图是她为儿子画的恐龙。她也是从上海来,毕业于牛津大学,职场上风生水起,生两个娃,还能画画,帮婆婆理财,印相册,…。年轻一代牛津人的路,就从容多了。

 

 

相比剑桥,我感觉,牛津更古典优雅,更有贵族气质。或许,是因为待在牛津的时间相对长些,了解更多些;也或许是因为那里有自己的友人。

 

* 见艾弥尔·涂尔干(Émile Durkheim)《教育思想的演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