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回到阔别9年的上海。恰有三个居美大学同学,有几天都在上海。这为同学相聚提供了一个big由头,20多位童鞋欢聚一堂,有的从青海、深圳等地赶来,怀着同窗深情,带着当地美酒、小吃。
同学聚会的地方,选在静安寺的毛头老爹饭店。早早到那里,先兜兜马路。当年古朴的静安寺,如今巍峨气派,金碧辉煌,周围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记得这里曾是20路电车终点站,小时候到西郊公园去,必在这里转车。虽然满眼陌生,别有一种亲切感,感觉与第一次踏足的城市,大不一样。
同学们多年不见,兴奋激动,握手拥抱,举杯共饮,拍照留念,自不待多言。弹指一挥间,当年的莘莘学子,都已在奔七奔八的路上,能不感慨?!年轻时的同桌同室,把酒言欢,不亦乐乎!有同学说得好:往事如烟,亦真亦幻?心之祈祷,深情遥寄,逝者仙遁,生者当珍! 那亦真亦幻四字,最是神来之笔。
光顾着说话,没在意吃了什么。只记得有一道甜点,黑洋酥糯米块,像是沪版的驴打滚,香甜软糯,很有老上海的味道。
相聚总是短暂的,万里来相聚,终有一别,不免怅惘,虽然,已有明年的相约。会吃会玩又善解人意的同学大姐提议道,住旅馆的同学,愿意继续聚会的同学,何不跟她一起去喝杯咖啡?正中下怀!
于是跟着她,穿过几条马路,走进一家咖啡馆,在露天桌边坐下。定睛一看,原来是张爱玲故居常德公寓,一楼门面改建的千彩书坊兼咖啡屋。多好听的名字!
环顾四周,处处是张爱玲影子。咖啡每杯68元,果然味道不俗,也许是心理作用,呵呵。喝着咖啡,聊着同窗过往,现今生活;当然还要与自己崇拜的作家拍照留念....。想起张爱玲在《小团圆》里说的:...... 老了至少有一样好处,用不着考试了。 顺延这一说法,人老了,好处多着呢:不用为毕业分配焦虑;不用再为晋级加工资打拼;不用再为子女的教育操心;不用挣扎,违心的话说还是不说,不用纠结,卷还是不卷。 曾经为安身立命,或所谓事业理想的拼搏,都已过去,成了记忆。你可以心安理得地什么也不干,也可以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更可以与老同学老朋友从容相聚,只为回忆。
想必,有人一起回忆,也是一种惬意。岁月的筛子,会滤走许多人和事,常常只留下自己在意的,认为美好的,引以为傲的东西。就如张爱玲所说: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记得小时候,看到母亲常会把箱子里的旧东西拿出来,晒晒太阳,把玩一番,一股樟脑味。难怪老人们忙着参加各种聚会。
这次回国,还参加了初中的同学聚会。这是我68年下乡后,第一次参加班级聚会。也是二十多人,包了顺风大酒店张杨路店的一个包房。到酒店大堂时,只见满屋年龄相仿的人,看得出,打扮过的,有的还蛮时尚,山清水绿的。想必都是来参加聚会的。听见有个女士问,周女士订的包房怎么走,心想,她一定是我的同班同学。就上前与她相认。思绪穿越半个世纪的时空,在当年洋泾中学初三五班的女生中搜索,顷刻,她叫出了我的名字,我只好不好意思地问:你是...? 她报出她的名字,对,对,当年的她浮现在眼前。
我们穿过长长的走道向包房走去时,只见两边每个包房里,人声鼎沸。这像是这个城市的一道风景线。也许,老年人的聚会,支撑着半个餐饮业。至少,顺风大酒店是这样,我猜。
(下图)是中学同学聚会的合影。
说回常德公寓咖啡屋。这个书坊不大,但令人感觉神清气爽。书柜里摆着漂亮的新版张爱玲作品,散发着精致而具有感染力的古典韵味。墙上挂着与张爱玲相关的画作。
屋里,书柜边、转角处的小桌旁,坐着读者,多半是女性。一杯咖啡在手,看着书,不知是在品咖啡,还是品书,亦或在品人生?
多年以后,这张照片也一定是我的记忆的樟木箱的宝贝。感谢我的大学、中学的老同学们,热情来相会! 感谢聚会的组织者们,穿针引线,不辞麻烦!感谢同学大姐,让聚会有个意料之外的有情调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