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们姐妹两家六人到意大利北部旅游,从米兰到威尼斯、比萨、佛罗伦萨,罗马是终点。这次南意大利行,从那不勒斯到西西里岛,逆时针环岛游后,再回到巴勒莫飞罗马,罗马又是终点。
时隔17年,重点是从西西里过来,重游上次打卡过的罗马景点,感觉眼光大不一样了,像是感触到了这个“永恒之城”的前世今生,看到了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的古希腊渊源,及古罗马的全盘辉煌传承;看到了不同文化的印记,异彩纷呈;看到了“教皇国”的昔日遗风;看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对古希腊古罗马的不朽回归…。难怪,歌德的那句名言广为流传:“如果不去西西里,就好像没有去过意大利,西西里是意大利的美丽之源。”。(“To have seen Italy without having seen Sicily is not to have seen Italy at all, for Sicily is the clue to everything.”)
特雷维喷泉(Fontana di Trevi):罗马喷泉文化的标志
三天的重游,深感罗马堪称“喷泉之都”。这里不仅有世界著名喷泉,走在街上,也常常遇见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喷泉,据说,多达3000多个。
罗马的喷泉文化,可溯源于2500年前古希腊人开渠引泉水的文明行为。 我们在西西里的锡拉库萨老城区,看到的阿雷图萨喷泉,就是那个时期的一个天然淡水喷泉。古罗马人学习继承了这一文明,大规模修建水渠,从河流和湖泊引水到古罗马城,为城市提供饮用水和日常用水,喷泉是罗马人收集淡水的主要手段。
在几百年间,古罗马的贵族们形成讲究的沐浴文化,不惜斥巨资开凿地下水道,设立庞大的沐浴场。后来,罗马帝国衰亡,哥特人与日耳曼人先后入侵,罗马城水道遭破坏。再后来,14-17世纪,文艺复兴运动蓬勃发展时,罗马人在原有的地下水道基础上,热衷于兴建城市喷泉。教皇,作为当时罗马的主要权威,往往会雇佣艺术家用精美的雕塑装饰这些喷泉,展示了他对罗马人的慷慨和承诺。类似“政绩工程”。今天, 这些喷泉成了罗马旅游资源。
在去特雷维喷泉打卡的路上,不经意于两条街的交汇的四个街口,看到这“四喷泉”(Quattro Fontane)。
这是一组文艺复兴晚期风格的雕塑喷泉,由教皇西斯都五世委托建造,约建于1588年至1593年之间。喷泉都已名存实亡,但雕刻依然隽美。
Quirinal坡上的圣安德鲁教堂(Sant'Andrea al Quirinale),立面小巧大气,像一座希腊罗马建筑风格的模型。
经过奎里纳莱广场,顺手拍下逆光中的Dioscuri喷泉。
Dioscuri喷泉的对面是奎里纳莱宫,这是意大利共和国总统的官邸。
与喷泉相邻的,是意大利宪法法院(Constitutional Court of Italy)。拍了个侧面。
没想到,特雷维喷泉前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盛况如教皇接见。不过,想想,这特别正常,疫情三年,人们在家窝够了,如今能出游了,谁不想一睹这罗马最大巴洛克喷泉的风采?年轻人谁不想到这喷泉许个愿?巨星格利高里·派克和奥黛丽·赫本的联袂主演的《罗马假日》,使它成了最浪漫时髦的世界名喷泉。
这座喷泉建于18世纪。意大利建筑师尼古拉·萨尔维为它工作多年,最终,由朱塞佩·潘尼尼,在教皇尼古拉斯五世时完成。
喷泉位于三条街道的交集处,是古罗马人将贞女泉引进罗马城水道的终点。据说,公元前19年,一位处女,帮助古罗马技术人员找到了城外的纯净水源,故称贞女泉。喷泉背景立面的四组雕塑之一,呈现了这个故事。这贞女泉的水送进了城里的阿格里帕浴场,为罗马服务了400多年。喷泉雕塑的主体,是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像是驾驮驾驭着马车。
我们不想挤进人堆,就只找个高处远远观看。
纳沃纳广场:四河喷泉、摩尔人喷泉及周边教堂
在离纳沃纳广场不远的路上,看到圣路易教堂(San Luigi dei Francesi),就顺便走进去。我们在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常常顺腿走进偶遇的教堂。这一比较,明显感觉,罗马的教堂富丽堂皇程度,普遍上了不止一个档次。
这是一座法国在罗马的天主教教堂,建于16世纪。据说,美第奇家族的捐赠,为建此教堂做出了贡献。
此教堂拥有17世纪卡拉瓦乔的名作《圣马修的灵感》(The Inspiration of Saint Matthew)(上图)。在那不勒斯,卡拉瓦乔的名画《七善事》,为仁慈山(Pio Monte della Misericordia)小教堂吸引了多少游客!而这个教堂是免费的,我们进去前,也并不知道里面有名画坐镇。罗马就是罗马!
这就是游客必打卡的纳沃纳广场。
四河喷泉(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是纳沃纳广场的灵魂建筑。它由吉安·洛伦佐·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于1651年为教皇英诺森十世设计。我想,这是罗马喷泉文化最杰出代表。
在巴洛克艺术时代的17世纪,教皇英诺森十世,这位精明的政治家,也想在这座城市留下自己及其潘菲利斯家族的印记,要在他家的潘菲利宫前,造一个宏伟的喷泉。为此,他举办了一个公开艺术设计竞标赛,还引出一个为人称道的故事。
当时,雕塑家兼建筑师吉安·洛伦佐·贝尼尼,在竞标赛中,显然处于不利地位。因为他与前教皇普·乌尔班八世密切合作,而前教皇是潘菲利家族的政敌。但,贝尼尼的设计实在太优秀,英诺森十世教皇一见,就为之折服,立即选中了它,说,他别无选择,“不雇用贝尼尼的唯一方法是永远不要看到他的设计。”
于是,罗马有了四河喷泉。这是贝尼尼的最大、最著名的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故世时,贝尼尼已经成为罗马艺术的领袖人物。他的名字与罗马的“今世”密切相连,你会一再看到他的杰作。贝尼尼于1680年在罗马去世。我们在圣玛丽亚·马焦雷大教堂,看到了他的墓碑。
四河喷泉是一组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群雕,蕴含丰富的寓言性。
喷泉池水中,隆起石灰岩石假山,四位河神面向四方,中间耸立着一座埃及方尖碑,顶端有一只衔橄榄枝的鸽子,这是潘菲利家族的标志。(下图)整组雕塑象征着教皇权威传播至四大洲:尼罗河代表非洲,多瑙河代表欧洲,恒河代表亚洲,拉普拉塔河代表美洲。
仔细看雕塑,你能看出复杂的设计,充满了符号学的隐喻,和有趣的信息:由于恒河著名的通航能力,它的河神携带着桨。(上图左边)而尼罗河神的脸,被一块布盖着,看不见。想是因为那时,地理学家对那片水域知之甚少。(上图右边)
作为欧洲和罗马的代表,多瑙河神的头后上方,是教皇英诺森十世的个人徽章。
四河喷泉前,潘菲利宫边上,是一座17世纪巴洛克教堂-- 阿贡的圣阿格内塞教堂 (Sant'Agnese in Agone),面向纳沃纳广场,也是由英诺森教皇赞助。它也是早期基督教圣阿格内塞殉难的地点。
教堂内部装饰华贵,令人膛目。马赛克的地面,图案大气非凡。据说圣安格尼斯的头骨,是这教堂的圣物。
主祭坛上装饰的不是绘画,而是浅浮雕《圣约翰及其圣家族》。多梅尼科·圭迪17世纪的作品。
向纳沃纳广场南端走。
摩尔人喷泉(Fontana del Moro)位于纳沃纳广场的南端。雕塑的主角是一个摩尔人,(也许最初是海王星),正与巨大的章鱼搏斗,周围环绕着希腊神话中的小海神(tritons)。
最初,16世纪,此喷泉只有巨大章鱼和四个小海神。17世纪,增加了贝尼尼设计的摩尔人雕像。19世纪,在修复喷泉期间,原始雕像都被转移到博尔盖塞博物馆,取而代之的是路易吉·阿米奇的复制品。
在纳沃纳广场西面,我们走进圣母玛丽亚教堂(Santa Maria dell'Anima)。在15世纪,它是整个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家教会。后来,哈布斯堡皇帝是它的保护者。
教堂内装饰增加了现代的玻璃图像设计。古老教堂与现代艺术的结合,给我们深刻的印象。
一个小乐团正在教堂里彩排。那歌声,那环境,美!令人久久不肯离去。
离广场不远,我们看见Bramante 布拉曼特修道院的夜景。
二楼回廊正举办古典艺术轮回展览,我们没上去。在罗马要看的东西太多。
西班牙广场:西班牙台阶、天主圣三教堂、破船喷泉
那天,我们从山坡上的博尔盖塞美术馆 (Borghese Gallery and Museum)出来,来到西班牙台阶的最高处:天主教圣三教堂。
从教堂台阶广场俯瞰罗马城。
教堂广场上耸立着一个方尖碑。据说,是教皇于十六世纪末期放置于此。猜想,这一定是埃及来的文物。
沿着台阶向下走,直到广场中心的破船喷泉(Fontana della Barcaccia)。这个巴洛克式的喷泉,也是吉安·洛伦佐·贝尼尼的作品,但是在其父原来的基础上,于1627年完成。16世纪末,教皇乌尔巴诺八世在台伯河洪水后,下令建造这个喷泉。
上图,右侧那有栋淡黄与橘黄色相拼的建筑,曾经是诗人济慈和雪莱的住所。现在这栋公寓变成纪念他们的博物馆。
童话般的破船喷泉,为广场增添了欢快感。这位游客一定渴坏了。
特别喜欢从破船喷泉望向三一教堂的风景。
西班牙广场东南面,圣母贞洁胎柱(Column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耸立在高档商品街的小广场上
我们在西班牙广场闲逛一圈,找了家饭店吃饭。意面很好吃。在旅游中,吃饭特别香,每顿饭都是享受。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me is not a day set up),罗马也不是一天能看完的,哈哈,感兴趣的朋友,请等下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