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图
关月马/文
“谁的孩子?这是谁的孩子?”小街里出现一个弃婴,婴儿哇哇大哭,人们纷纷凑过来围观。
“谁这么缺德,扔掉孩子?”居委会田大妈翻开婴儿的衣服,“是个女孩!这孩子圆头圆脑、脸色红润、哭声又大,又没有残疾,肯定是父母重男轻女。哟!这还夹着一封信呢!”大伙儿的好奇心一下子推向了高潮。“快念!快念!”
田大妈清了清嗓门,大声念道:“‘吾儿名叫茏儿,2005年2月2日凌晨2时出生,因父母无法承受多方巨压,迫于无奈忍痛弃之。望好心人慷慨领养,愿好心人与茏儿一生平安幸福……咦?怎么落款写了一串鸡肠字(外文),我看不懂。”
一位青年自告奋勇凑过来:“让我来看看写的什么?哦,这是个电子邮箱。”
只留下电邮,真是怪人!有人说,孩子的父母不是没有良心,他们一定遭受很大的压力才被迫弃婴的。但也有人反对,说不管怎么样,弃婴就是不对,弃婴就是没良心。广东人说“吃得咸鱼抵得渴”,要么不生,生下来了就得负责,讨饭讨粥也要养活孩子。
也有人说,可能她父母太穷了养不起孩子。这话就更多人反对了:养不起就别怀孕,怀不起就别做爱。
人们开始吵嚷起来,还是田大妈头脑冷静觉悟高,她打断众人:“行了行了!都别吵了,不要把孩子吓哭。先报警再说,我们居委会再跟附近的医院联系,看看能不能查到弃婴的父母,最后再找民政局解决吧。”
两个月后,当地报纸刊登民政局的弃婴公告,二十几个活泼可爱的彩色小脑袋跃然纸上,其中就有茏儿。
第三个月,十多年不育的冯氏夫妇带着相关证件到民政局要领养茏儿。负责人提醒他们,茏儿有点怪,虽然体检各方面都正常,但个头一直没见长,发育得很慢。冯氏夫妇表示毫不介意,于是负责人帮他们办理了领养手续。
冯氏夫妇抱着茏儿回家,自是欢天喜地庆贺一番。夫妇日夜守着茏儿,就像是对待自己亲生的孩子。民政局派人家访,看见他们如此疼爱养女,放心之余也颇为感动。
一转眼,茏儿快半岁了,身体仍然不见发育,和领养时差不多。冯氏夫妇才回想起那位民政局负责人的话,开始还以为孩子长得慢而已,眼看着同龄的孩子们一个个长高长大,自己的孩子却原地踏步。难道,这就是茏儿遭遗弃的原因吗?夫妇俩多次送孩子到医院检查,身体都很健康,连著名的老教授也诊不出为何茏儿个头不长,只能无奈地告诉他们,这孩子可能是患了一种抑制生长的病,但这种病对于婴儿来说目前尚无专效的药。
冯先生于是联系了民政局有关人员,告知茏儿的怪病,并咨询看能否联系到茏儿生父生母,从他们身上找到病根。有关人员查阅档案,除了那个电子邮箱,瞧不出任何端倪。冯先生只好抱着一试的心态,向这个电子邮箱发了一封咨询信,但是,像泥牛人海一般。
冯氏夫妇开始顶不住了,四个月亲密疼爱、朝夕相处的宝宝啊!为什么仍旧那一副刚出生的脸?为什么依然那一腔刚出生的哭声?夫妇俩为此经常悄悄落泪。他们心想,就算再怎么样,日子也要过,孩子也要养,再过半年看看,也许会有转机。就这样,又痛苦地熬了半年。
2006年的2月2日,茏儿周岁了,本该庆祝一番,可是,冯氏夫妇几乎绝望了:茏儿依旧是那个样子,几乎一点也没有变化。
弃婴长不大这件怪事,很快传了出去。新闻媒体齐齐出动,从冯氏夫妇、医院老教授、民政局负责人,又一直追溯到居委会田大妈,都成了采访对象。一时间,社会流传着许多猜测,妖魔鬼怪、阴阳正邪什么都有。互联网更是翻了天,好像一下子找到一个社会主流话题,你炒我也炒,大炒、热炒、爆炒,炒离了谱,炒糊了味。某著名门户网站还煞有介事地开辟了怪婴专栏,刊登所有古今中外的怪婴奇谈传说,并以茏儿为主打,图文并茂,绘声绘色,连冯氏夫妇的历史也不放过。冯家的怪婴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主要谈资,大家似乎不再关心明星娱乐车市楼市股市。
面对记者的长枪短炮、轮番采访、穷追猛打,还有亲友同事的怪眼相看,冯氏夫妇几近精神崩溃。终于有一天,冯先生忍不住对着记者们大吼:“你们别再纠缠了!孩子又不是我们亲生的,我们只是领养,怎么知道这么多?都给我滚!滚出去!”从此冯氏夫妇干脆闭门不出,谢绝会客。
两个月后,怪婴新闻逐渐冷淡下来,记者也很少采访了,冯家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这日,冯先生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地址正是茏儿生父生母留下的电邮,来信者也自称茏儿的亲生父母。在信中,他们感谢冯家养育了茏儿,经过反复斟酌,觉得很有必要告知茏儿的生理之谜。冯氏夫妇像抓到一根救命稻草,连忙回复电邮,双方约好了在某餐厅见面,因事关重大,绝不能让媒体知道。
次日下午三点,冯氏夫妇抱着茏儿来到某餐厅包厢内,见到在此等候的两位三十多岁的年轻男女。冯先生打量了几眼,对方衣着入时,很有文化的样子,像中产阶级。冯先生心里直犯嘀咕:难道他们以前很穷,现在变富了,想要回孩子?不行,就算对方再有钱也不能还给他们,他们作了孽,要受一辈子良心谴责。我们办了合法领养手续,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绝他们。
而冯太太呢,心里又是另一种想法:茏儿的生父生母不像经济困难,莫非是因为偷情生女,才不敢告人呢?
再看茏儿的生父生母,与冯氏夫妇打过招呼后,用一种久违而又复杂的眼光直直地盯着茏儿。冯太太好像意识到什么,忽然紧紧地抱住茏儿,生怕被抢走一样,可能是抱得太紧,茏儿忽然“哇”地一下哭出声。冯太太连忙轻轻晃动茏儿,并用手轻拍茏儿的背部,连声“宝宝不哭”,好不容易才哄停了宝宝的哭声。茏儿的生父生母脸上充满了尴尬。
冯先生问:“你们是就是茏儿的亲生父母?”
青年男女点了点头。
男青年:“先自我介绍,我的英文名叫Tommy。”
女青年:“我叫Rose。”
冯氏夫妇觉得对方很奇怪,但转念一想,对方的身份也许很敏感,所以不想透露中文名。
Tommy说:“冯先生、冯太太,我先旨声明,我们的确是茏儿的亲生父母,但是,我和Rose女士既不是夫妻,也不是情侣。”
冯氏夫妇不禁愕然。冯先生小心翼翼地问:“你、你们什么关系都不是?那怎么会生下茏儿?”
Rose满脸通红、欲言又止,忍不住想流泪。Tommy一挥手拦住她说:“你心情不好,就让我来说吧。”Tommy呷了一口茶,将事情的经过娓娓道来。在三年前,他们还是西方某国一家人体生物工程研究院驻中国分院的研究员。当时院里接到一个重要的新研究项目,由一名外国教授负责,Tommy和Rose作为助手,共同参与了该项目的研究。这个项目叫‘Coupleclone,直译就是‘双人克隆。简单说,以前所谓的克隆人,是提取一个人的基因复制出另一个一模一样的人,而这次他们采用的却是提取一男一女两个人的基因组合成另一个人,克隆出来的产物,拥有两个人的遗传信息,就叫双人克隆婴,这相当于一男一女结婚生下的孩子,区别在于他们用的不是传统的生殖,而是克隆技术。因为这项研究必须找一对身体非常健康的男女作试验,而且项目又属机密,所以教授只在研究院范围内挑选试验对象。经过严格挑选,Tommy和Rose被选中,但由于他们各自结了婚,当然很不情愿。教授便反复给他们做工作,他称这样做是为科学而献身,叫两个助手不要担心道德和伦理,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始终会有一天能理解和包容试验者的。而且,除了克隆人的一生费用由总部全部负责外,试验者还能获得一笔巨额酬劳。Tommy和Rose考虑了很久,觉得双人克隆比单人克隆更加有违伦常,而且涉及到两个人的清白和两个家庭的幸福,事关重大,就一直没有同意。不料有一天,Tommy和Rose吃午饭后忽然晕倒,两天之后才苏醒过来。两人意识到,教授在饭菜里下了迷药,他们在昏迷中被提取了人体细胞,而且教授和几个外国研究员也失了踪。经过漫长而痛苦的等候,教授终于带回了当天出生的茏儿。因为是中国人的克隆女婴,中国通的教授给婴儿取了个中文名茏儿。那一天,正是2004年2月2日,而并非信中所写的05年,换句话说,茏儿今年是两岁了。
“什么?!茏儿两岁啦?!”冯氏夫妇吃惊地瞪大眼睛,这实在难以置信。
Tommy惨笑一声,继续说出其中的缘由。原来,这个研究项目并没有完全成功。教授眼看着茏儿一周岁了还不见长大,心里也很着急。他用过很多催长药物都不见效,教授失望了,他同时也担心,一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政府声称不准制造克隆人,茏儿又不能自然长大,所以不能曝光;二是茏儿始终是一条人命,更不能人道毁灭。所以就想到了遗弃。于是,正是茏儿周岁的那天早晨,教授和外国同事不辞而别逃回本国,只留下Tommy、Rose和茏儿。两个助手才明白,教授的承诺都是空话,总部是不会负责供养不成功的试验品,这样的怪婴就像烫手山芋一样,甩都甩不及。面对空荡荡的研究所,面对长不大的茏儿,Tommy和Rose心都碎了,他们各有各的家庭,怎么能共同私养一个孩子?万一走漏风声,谁会相信他们的清白?这个孩子会同时毁掉两个家庭啊!实在没有别的法子,他们只好编造了一封信,将茏儿的出生日说成是当天,其实那天已经是茏儿的周岁。
听罢这段离奇悲苦的故事,冯氏夫妇震惊了,手一直在发抖冒冷汗,泪水忍不住流出来……
那一天,冯氏夫妇拒绝了Tommy和Rose的两笔巨款,他们决定:凭自己的能力把茏儿抚养到底,等他们死后再由民政局收回茏儿。
冯太太索性做起全职太太,一边带孩子,一边写日记,将抚养茏儿的经历和感想都写了下来,写了整整一年。为了让茏儿得到社会的认可,两夫妇商量,将育儿日记整理成电子文本,交给出版社。出版社如获至宝,这完全是一本感人至深、超越人伦的好书。很快,《永远的婴儿——我是怎么抚养克隆怪婴的》一书出版了。他俩委托某策划公司做了一个宣传方案,在书城举办记者招待会暨签名售书活动。这一次,冯氏夫妇坦然地面对各大新闻媒体,平静地道出茏儿的真实背景和抚养茏儿的复杂感情以及巨大压力,驳斥了一些歪理邪说。当然,他们没有透露茏儿亲身父母的身份。这使得平静了一段时间的南国城市又掀起一阵热潮,这部书首印一万五千册竟然在两周内售罄,出版社第二次印刷加到三万册,依然卖得红红火火,全国各地书商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冯氏夫妇抚养茏儿的辛酸让读者们嗟叹不已,这种异于常伦的父母之爱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体又开始大版面地报道和评论。有很多读者表示,冯氏夫妇守着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婴儿一直到老到死,其心何其惨烈。更有些经济富裕的年轻夫妇声称要接过冯氏夫妇的班,争相要求抚养茏儿,但都被冯家一一回绝。茏儿,永远的婴儿,已成为冯氏夫妇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伴随他们直到人生的终结……
发表于《小小说月刊》 200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