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之见

多年累积,啊啊,不再好高鹜远,如今草民一个,自由自在,闲云野鹤
正文

《匹夫之见》之二 春秋之前的科学 (中) 作者:张叁

(2022-12-02 17:02:37) 下一个

《匹夫之见》之二 春秋之前的科学 (中)   作者:张叁

 

二,  尚书尧典

 

羲仲,住东方,迎日出,定太阳东升时刻。黄昏鸟星在中天,定仲春时节,鸟兽生育繁殖。

 

羲叔,住南方,观太阳向南的运行。黄昏火星在中天,定仲夏时节,鸟兽羽毛稀疏。

 

和仲,住西方,送落日,定太阳西落时刻。黄昏虚星在中天,定仲秋时节,鸟兽换生新毛。

 

和叔,住北方,观太阳向北的运行。黄昏昴星在中天,定仲冬时节,鸟兽长柔软细毛。

提出一年为 366 天的历法,设闰月, 定春夏秋冬四季, 是为一岁。

 

人类不可能不去看太阳, 月亮, 和星星。日出日落, 月圆月缺, 北极星定方向, 朝霞夕阳的瑰丽,定会引起壮丽的文学。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萌芽, 早晚而已。古埃及人、古印度人、古玛雅人、苏美尔人, 都在看天。就以传说来言, 上古汉人自伏羲之后, 就没有停止过观察和分析天象的工作, 并且有历法的产生, 敬授民时, 当然是没有文字的。到了神农时代,农耕开始,非要配合雨水气候不可,看天已不是

等闲事。本文试着以伏羲时代为始, 按时间的分段来述说先人在历法上的研究。

 

伏羲时代

最早历法,三圆的历法。将一太阳年分成八份,根据白天对太阳的测

影,将一太阳年先分成冬至、夏至,再均分其间成为春分、秋分, 分辨四季。乃步以为岁, 定出一大循环年,是纯阳历, 看太阳来定的。

另外在慈利县卧虎沟,考古学家找到天文观星遗址北斗七星图,是主

 

前4600年至主前至6300年之古迹。

 

黄帝时代

到黄帝时代,有了看月亮为主的小循环月。有小循环月的历法。五行历配十二阴历月记年,五行历至此可称阴阳五行历, 订定岁首起始日,并且透过观测夜间星像来校正日间观日结果。阴历十二个月只有 354/355 日, 所以订阴历月置閏。但尚无标准置闰周期,是阴阳合历的开始。太阳的赤经会改变,每年在天球上环绕一圈。太阳在天空上经过的路径称为黄道,这是黄帝时代的看法,以太阳动,地球不动,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帝尧

将五行历阳历年闰年订为366天,平年365天,同时在阴历年置闰。农历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这就使农业耕作有了科学的节令依据。在山西南部陶寺遗址,发现了一个决定时令,节气的观象台。专家发现了一处由13根夯土柱及同心圆组成的遗迹。考古工作者发现这套系统可以观测到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20个节令,是迄今考古发掘与天文考古判定的世界最早的观象台, 距今4500年。(注3)

 

帝尧设立东南西北四观察点 (羲仲、羲叔、和仲、和叔), 测视日影。再根据对动物的蛰伏、候鸟的迁徙、植物的枯荣等观察而建立起来的

历法,这是物候历。下面一首诗明明白白的作证。诗经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礼记月令(节录)

 

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

 

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仲冬之月:冰益壮,地始坼,鹖旦不鸣,虎始交。

季冬之月:雁北乡,鹊始巢,雉雊,鸡乳。

 

(朱壁修著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2009 

 

中国古历采用阴阳合历,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圆月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 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又分成 24 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这种由太阳运动而确立的 24 节气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变化,与农牧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又叫农历。这可是夏小正时代的事,主前2000年左右。

 

农历是中国广泛使用的历法,又称阴历、夏历,是因为它的纪月法以月相为标准,以月亮从朔至上弦望,下弦再到朔的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朔所在某日,即为初一。从朔到朔为一个月,相距29日的为小月,30日为大月。在农历中,平年12个月,日数为 354 或355 日 (354.3日) 闰年13个月,日数为 383 或 384 日。这就是中国自主前十四世纪的殷代起,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止,一直在使用的十九年七闰月的历法。因为二十四节气是由太阳的测视决定的,因此农历合适的称呼应是阴阳历。

 

春秋

最早的成文历法是出现于春秋末年的四分历,它是当时世界上最进步的历法。它的岁实是365.25日,这是当时世界上所使用的最精密的

数值。四分历规定19年7闰,精确地调整阴阳历,比希腊人发明这个方法要早160多年。

 

后汉

后汉四分历规定一年(回归年)为365 1/4日,一月(朔望月)为29 499/940日,19个太阴年插入7个闰月,因岁余为四分之一日。

 

南北朝

南北朝祖冲之编制了大明历, 采用了391年中设置144个闰月的新闰周,比古历的19年7闰更为精密。他推算的回归年日数为

 

365.24281 日(现代测值365.24220日), 交点月日数为 27.21223 日(现代测值27.21222日),这些数值与现代测值都很相近。

 

现代公历

公历原名格里高利历。规定每400年为一个周期,400年中有97个闰年。一个月有29.530589日。如果在19个阴历年中插入7个闰年,这样19个回归年天数的总和,与19个阴历年的235个朔望月天数的总和,仅差0.0892天。至于在19年里如何设置闰月,一般均安排在第3,6,9,11,14,17,19年中。

 

众所周知,明清之代,西方的天文学胜过中国的天文学。明朝时国人护内, 抗拒外人。满清才不管,汉人算的不准确就是不准确。西方文艺复兴之后,歌白尼提倡日心说,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同五大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运行,其自身又以地轴为中心自转。微积分能更精确的计算行星运行的轨迹。General procession 指出因为在万有引力場中, 地球和各星体有所互动,地球在72年离开前轨迹1度。西方的科学已远远跳出旧世界的能耐。但这是500年前的事,而帝尧时代是大概4,500年前的事。4,500年前我们还是很行的。本人对历法和天文甚是不懂,是个门外汉。请多多指正。

 

三, 史记天官书

 

古人把星空分成若干区域,把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最早的文字记录就是史记天官书。三国时代吴国太史令陈卓编成了一本包含283个星官,共1464颗恒星的星表。中国称之为星官,西方称之为星座。(中正历史学刊, 民国92年第六期,史记天官书: 读书隅记 李昭毅) 司马迁在天官书中建立的星占体系,把天上的星象跟人间的君臣、战争、社会现状, 对应起来。司马迁是个史家, 所载述的是当时天文学家的

观念,可能不是他自己的观念。他也不一定是星占专家或天文学家。

 

四,  尚书禹贡

 

 

冀州:从壶口开始施工,治理梁山和支脉。太原治理好,又治理到太岳山的南覃怀一带,直到漳水。

兖州:黄河下游九条支流疏通,雷夏成湖泽,澭水和沮水会合流进了雷夏泽。

青州:嵎夷治理好,潍水和淄水疏通。

徐州:淮河、沂水治理好。

扬州:彭蠡泽汇集深水,三条江水流入大海。

荆州:长江, 汉水奔向海洋,洞庭湖的水系大定,沱水、潜水疏通。

豫州:伊水、瀍水、涧水流入洛水,又流入黄河,荥波泽汇集大量积水。疏通了菏泽。在孟猪泽筑起了堤防。

梁州:岷山、嶓冢山治理好,沱水、潜水疏通。

雍州:弱水疏通向西流,泾河流入渭河之湾,漆沮水会合洛水流入黄河,沣水向北流与渭河会合。

 

开通了岍山岐山的道路,到荆山,越黄河。

开通壶口山, 雷首山,到达太岳山。

开通厎柱山, 析城山,到达王屋山。

开通太行山, 恒山,到达碣石山,从这里进入渤海。

开通西倾山, 朱圉山,鸟鼠山,达太华山。

开通熊耳山、外方山、 桐柏山,达陪尾山。

开通嶓冢山到达荆山。

开通内方山到达大别山。

开通岷山到达衡山,过洞庭湖到达庐山。

 

疏导弱水到合黎山,下游流到沙漠。

疏导黑水到三危山,流入南海。

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达龙门山, 向南到达华山北面, 再向东到

厎柱山, 达孟津, 经洛水与黄河会合,达大分伾山, 然后向北经降水,到大陆泽, 向北分成九条支流,再会合成一条逆河,流进大海。

疏导漾水,向东流为汉水, 为沧浪水, 经三澨水,到大别山,向南流

进长江, 汇水彭蠡泽, 北江向东流进大海。

疏导长江,向东支流沱江, 到澧水, 经洞庭湖,到达东陵, 与淮河会合

 

为中江,流进大海。

疏导沇水,济水东流,入黄河,河水溢出成为荥泽, 达菏泽县, 向东北与汶水会合流进大海。

疏导淮河,向东与泗水, 沂水会合,流进大海。

疏导渭水,向东与沣水会合,与泾水会合, 经漆沮水,流入黄河。

疏导洛水,向东北,与涧水, 沣水会合, 向东与伊水会合, 又向东北,流入黄河。

 

九州统一:四方的土地可以居住,

九条山脉经伐木修路可以通行,

九条河已疏通水源,

九个湖泽都修筑堤防,四海之内进贡的道路都畅通无阻。

 

尧舜之时,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黄河等河流洪水横流,泛滥成灾,五谷难以生长,百姓无处存身。受到灾害最严重的是黄河下游,也就是华北大平原。洪水的泛滥,威胁着百姓的生命和生活。当然是尧舜必须解决的要事,故先后委派鲧、舜、大禹等人去率众治水。

 

舜任令禹治水。禹召集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后稷、东夷族的首领伯益、重臣皋陶等人共议治水方案。从此以后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为了治平洪水,大禹舍

身忘已, 三十未娶,行到涂山, 恐时之暮,失其度制, 禹因娶涂山。婚后四天,辞别妻子前往治水一线,长年在外,三过其门不敢入。念念不忘天下百姓无家无食。民工前赴后继, 与洪水搏斗, 生命在激流之中, 瞬间即逝去, 悲痛不忍睹。

 

看了很多大禹治水的文献之后, 觉得大禹具有两方面的科学头脑, 第一个科学明见:大禹治水,叩首問天。他具有易经中, 自伏羲以来, 在中华民族儿女脑袋中, 对宇宙天地运行力场的感应。他对政治领导,

 

人心人性的引导奥秘, 深有所得。舜、禹、 契、后稷、伯益、皋陶等

 

都是各大族的首要人物。他第一步就首先争取大家的支持,以后就不要命的去工作, 引发人心人性的善良, 引发人心人性的升华, 引发人类的科学智慧, 引发众人的忘我忘已, 万众一心, 不成功绝不罢休。

 

大禹是主前2000年的人物(大约)。李冰是主前 256年 的人物。两者相差约 1750 年。或问大禹的年代有没有像李冰一样的人物?  我说有, 超过一千个。为什么? 困难时期, 什么都要票。火柴也买不到。邓小平先生进行改革开放, 今天什么都有。国内生产总值已贴近美国。1980 年时只有美国的百分之五。现在很多外国人都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是美国的双倍, 早晚而已。这些年来, 中国出现了多少英才大才,上千上万。

 

或说这个说法有问题, 改革开放,都是近代的事情, 这期间世界已有很先进的科学了。可大禹和李冰相隔1750年,那时落后得很呢。我请问, 今天有哪位敢与卫青、霍去病、李陵较劲。他们都是2100年前的人物。他们打得匈奴落荒而逃, 远遁东欧。而这些匈奴人到了欧洲, 把罗马军队杀个人仰马翻。一千多年后的汉人看到蒙古兵、清兵, 做了些什么事,跟个子很小的日本鬼拼刺刀呢? 騰沖战役,遠征军(美军空中支援)第20集團军陣亡9,168人,傷10,200餘人。日方陣亡2,700餘人,日方几乎全員战死。中国军人向着机关枪冲锋,一营一营的倒下。曾侯乙墓编钟, 五音七律, 丢失之后,怎么两千五百多年来没人能够再次搞出来?

 

有了邓小平先生的改革开放, 就有了千千万万的人才在工厂里、在电脑前、在实验室、在建筑工地上、飞机场、高速公路、高铁列车、远洋货柜码头、人造卫星、三峡水坝、南水北调, 在数不清的工程项目中大展手脚, 发明创新。有了大禹, 就有数不清的中华儿女在神州大地的江河上、山岭中、湖泽边, 进行测量,确定河道的流向;大动脑

筋, 大力击石; 用火烧石头, 冬天用水灌, 水在石头的裂缝中结冰; 又火又水又击打, 世上无难事, 铁柱磨成针。邓小平先生摸着石头过河, 大禹导水往下流。就这么简单, 成就了两位千古伟人。造福全中

华民族。这是大禹的第二个科学明见, 科学脑袋清楚得很。

 

关键是很多人就是看不到, 一亩田能产万斤谷, 连大科学家也写出深奥的道理去吹捧。独夫暴权可以埋没中国人才上千年, 神州大地被乡愚啃死压死, 把宝贵的儒家思想弄成吃人的礼教; 可以把全国精英尽打成右派, 侮辱殴打, 摧残夺命。也是一人, 使国内生产总值由美国的百分之五变做百分之百, 或者百分之两百, 使中华人才大解放, 如蛟龙翻滚, 若麒麟飞舞。

 

五,  史记河渠书

 

史记河渠书节录:  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馀则用溉騑,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主前 256 年秦昭王任李冰为蜀郡守。李冰父子建造了成都北部的都江堰,泄岷江洪水, 且用之于灌溉,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基础。开发一条水路, 秦军的粮草上船后可直达楚国, 达成日后讨伐楚国的成功之路。整个都江堰包括鱼嘴(分水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三大工程,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外江位在西,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泄洪。内江位在东,是人工渠引水入渠道,主要用

于灌溉,鱼嘴决定了内外江的分流比例,内江水口宽150米,外江水口宽130米。春季水量小时,四成流入外江,六成流入内江以保证农田用水。春夏洪水季节时,水位抬高漫过鱼嘴,六成水流直奔外江,四成流入内江,使灌区免受水灾。这就是所谓分四六。内江处于凹岸,外江处于凸岸,根据弯道的水流规律,表层水流流向凹岸,底层水流

流向凸岸,因此随洪水而下的砂石大部分随底层水流流向外江,是为二八分沙。然而长年下来,内江河床还是积聚不小沙石,到冬季枯水期,要把河床挖深,李冰父子预藏一石马于河床,挖除沙石工程要挖到看见石马为止。

 

宝瓶口是内江始点, 在岷江的山崖上人工凿开的缺口,引水流入内江。

 

宝瓶口上宽下窄,底宽14.3米,顶宽28.9米,高18.8米,峡口长36米,形如瓶颈。宝瓶口同飞沙堰配合具有节制水流大小的功用,是控制内江进水量的关键。内江水流经过宝瓶口流入,灌溉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在洪水期间,因宝瓶口窄, 水位提升, 高过飞沙堰,洪水就越过飞沙堰, 进入外江流走,  内江下流不至洪水为患。内江水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断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上一千余万亩农田。在岷江的石崖上人工凿开一个缺口, 他们用火烧石, 然后浇冷水, 冷缩热涨, 石头裂开, 三年而成。

 

飞沙堰有溢洪排沙的作用。一个人工造的堰坝, 用竹笼装卵石堆筑, 长200米, 宽240米,就在宝瓶口前。堰顶高出河床2米,一个适当的高度。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以保障内江灌区免遭水灾。又能将水中裹挟的大量砂石, 利用离心力从这里排到外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飞沙堰会自行溃堤,让江水回归岷江主流。当内江的流量高达每秒 3000 立方米,宝瓶口的进水量也高达每秒 700 立方米左右。沿金刚堤而下的急流受宝瓶口限流所阻,直接撞到半擋著的玉壘山岩壁,就会翻滾,下層泥沙翻上来,翻过飞沙堰,翻到外江里,这又解決了剩餘泥沙的淤積問題, 洪水便连同大量泥沙翻过飞沙堰,排往外江。据当代实测,岷江内江流量超过1000立方米每秒时,便有40%的洪水和98%泥沙从飞沙堰排出。

 

李冰先生的年代紧贴着春秋年代之后, 采用李冰先生的治水工程, 最大的原因就是用来佐证我在大禹治水的论点。然而李冰先生的治水工程的确是丰功伟绩, 万世传颂。

 

六,  神农医耕

 

易经系辞传下第二章: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古之人皆食禽兽肉, 和地上自然生产出来的所有能吃的东西。相信古

 

人在漫长的岁月中, 也挨过长时间的饥饿, 什么都吃, 树皮也啃, 甚至饿死。长时间下来, 应该知道不少的植物,什么植物能吃, 什么植物好吃。到了神农的年代, 终于明白了植物是从种子里生长出来的。一些遗落在地上的植物籽粒,第二年春天会发芽生长,可生长为菜蔬, 可结出麦或穗。于是收集种子, 种起来了。当然就会去找根树枝来帮助挖土。古埃及人、 古印度人、 古玛雅人、 苏美尔人, 都干这事。

 

传说中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选出了五谷, 稻黍稷麦菽, 找出它们不同的种植方法; 发明了耕种用的农具, 削木为耜,揉木为耒。但厉害的他, 并没有停下来。神农氏尝遍百草,察其温平寒热之性, 辨其君臣佐使之宜, 始有医药, 以疗民苦, 解救民众的病痛, 是中医之始。他能够用他的舌头和用他自己的身体作实验品, 来分辨出每种植物的药性, 来治疗每种不同的疾病, 或用一种植物, 或用多种植物, 这在现今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传说中他最后试到一种含有剧毒的草药, 无法可解,便牺牲了生命, 令人生出无比的景仰。从此之后汉族有了粮食和草药, 人口增加, 为其它民族的百倍, 那时全民皆兵, 以百对一, 所以能赶走或征服各少数民族, 独霸中原。这实神农之功。

 

大家都知道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河套,很小的一块地,外族也居住在河套的旁边。古时以烽火为外族入侵的求救讯号,大家看到烽火,便

急慌上路,远处的同胞用两条腿赶个两三天的路程。用这个办法,中华民族保住了性命,保住了民族的生存,很可能有几千年之久。到了神农的年代,农耕解决了食的问题,草药解决了病和死的问题。到了黄帝的年代,就出现了黄帝大军横扫千里,从陕西一路打到河南山东。

到了尧舜禹,九州奠定。可以说中华民族自神农之后,人口数量增长百倍,外族人口是我们的百分之一。这个神农是不是个科学家?你看希腊的人口就只有我们百分之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