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沉重的肉身 —— 读2025布克奖获奖作品“Flesh”

(2025-11-13 15:32:36) 下一个

沉重的肉身 —— 读2025布克奖获奖作品“Flesh”

 

读完David Szalay的Flesh,看了看网上书评,大多说他拿布克奖实至名归。今年属于匈牙利文学人,才获诺文,又拿布克。

但这些众口一词的书评,很多一看便是AI。四平八稳的调调,啥都说了,又觉得啥都没说,隔靴搔痒的AI感,不痛快。这是一个好的时代——(这个破折号是我用手打出来的),AI可以帮我们读书,起码可以让我们看起来假装读过;这是一个坏的时代——(这个破折号也是我用手打出来的),我们把原料扔给AI,然后等候AI咀嚼完毕说:嗟,来食!嚼来之食,老子不吃!我偏要自己慢慢嚼,尝尝纯文学的布克奖全票通过的小说,如何给我们酸甜苦辣,令我们冷暖自知。

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让我拿起这本书:作者出生在蒙特利尔,同城同天空的近距离感,虽然虚幻,却很奇妙。这个城市从不缺文学人,比如另一位同城同天空者,也善写小说,英语文学界的大师:索尔贝娄。

我嚼的英文版,不知有没有出中文版,whatever,借用书中主人公István喜欢的词汇之一。

先说文字。我早过了读fiction的年纪,除非文字特异。

初读,觉得布克奖是不是眼瞎了,这简直就是中学读物嘛,B2 to C1 的中等词汇量足以。有评论说作者Szalay避免冗长华丽的句子,尽量用极简陈述性叙述。冷静或近乎冷漠地客观讲述所发生的事情,没有传统文学那种作者所见的繁复花样描述。用评审的话:“我从未读过一本如此巧妙地运用页面留白的小说。” 这种修辞不仅指极简文字,而是实在地在章与章之间留出空白,不印刷。这种刻意修辞(或先锋手法)在第八章到达顶峰——妻子与儿子出了车祸,整整两页空白,留给读者用想象填补——当时我还以为我的Kobo电纸书坏了。起初的不屑,大约在第三章开始转为服气。我渐渐体会到了这种刻意的文字枯涩所带来的意外冲击,文字退出阅读,久违的沉浸式阅读出现。

这是一篇反小说,没有我们读惯的小说那样大段的心理描写,华丽比喻,生僻字词。作者Szalay玩的是大巧若拙,用平实的文字,营造出具有更多想象的留白。由奢入俭难,生活如此,文字更是如此,文艺腔泛滥,如同繁复的巴洛克,多了就会腻味。简单却富含节奏张力的文字反而更能锻造高级感,当然不是简陋。

主人公István 在任何时候,即使面临灾难或抉择,作者也惜墨如金,给他只是一句:“István said, 'Okay.'",我让AI统计了一下,全篇出现了500多次“Okay”。我才知道这个最简单的词背后蕴藏的丰富含义,在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解读;也是这个Okay,把故事中的人物疏离感呈现给读者。作者的留白,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加缪,在他在“局外人”里,也是这种不动声色记录式的叙述。István与Meursault一样,至始至终是一位随波逐流的边缘陌生人,无论在他的母国匈牙利的乡村还是在伦敦的上流社会。

既然肉身,那就说说书中的性爱。有点黄,却不脏。

因为极简,我们并不知道István的外貌,帅或丑,高大还是瘦小,书中没有任何交待。但有一点,他身边一直不缺女人,性对于他唾手可得,从他仅仅十五岁开始。而且与他做爱的女性,总是比他年长,这不就是Oedipus complex嘛,文学中最热门的主题之一;但与俄狄浦斯主动出击不同,这些性爱都不是István自己的选择,而是spontaneous的,这点耐人寻味。

他十五岁与甚至比他母亲还年长的邻居发生的性关系,这个事件,是作者用整整一章在他的潜意识中刻下了印记,也是最受读者诟病的铺垫,充满肉欲气息的性游戏被初涉人世的少年解读为爱——I love you! Don't say that!。此后,他一生都在被动接受一个接一个的肉身,包括他的妻子,用来还原童年的缺失,用来逃避他作为成年人必须面临的责任与选择。István的人生死结;性与爱不相交,失乐园、乐园、再失乐园的闭环。

在现代文学多视角、多线索、开放结局,迷宫、赋格、套盒、切换、闪回、隐喻,各种眼花缭乱的文学技巧中——比如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素食者”;David Szalay可以另辟其文学蹊径:单主角,线性叙事,这起码是文学界的一次有意识炫技刹车。

从十五岁到五十岁,只有活着,也仅仅活着,如同书中最后一句:After that he lives alone。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