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89)
2008 (32)
2013 (21)
2015 (83)
2016 (117)
2017 (89)
2018 (69)
2022 (53)
2025 (1)
很多人认为Andy 这个角色太理想,我却认为这是水沫人物刻画和故事情节设计的高明处。也许换一个生活环境,这样的人物不会跃然纸上,因为很难想象,脱离生活的描写是困难的。但沫沫着笔的是北美的中产华人阶层,这样的人物并不缺失。在我的明友圈我就见识了两个这样的男性,事业非常成功,人品高贵,对家庭妻子忠诚挚爱。他们的妻子当然是有幸福美满生活的。
沫沫小说的出色大家都有评议,我就不多说了。只有几点不成建议的建议。
纵观描写移民留学生活的作品,特别是针对六,七十年代出生到国外留学而留在国外生活的人群的作品中,少有沫沫这样客观现实的素描,所以这部作品有价值。如果提练一下,会出精品。曾看过好莱坞拍的关于华人移民生活的电影《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 Novel by Amy Tan) 。改编好,沫沫的作品完全可以和《喜福会》媲美。
我现在就按大家的思路,认定这是一部要拍成电影或电视的作品提几个建议。
第一,也许带进更多的历史社会因素,进一步挖掘影响人物形为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会增加作品的深度。例如,在八十年代,出国的人还少还不容易的时候,出国的机会会自然增加男人在婚姻选择中的重量,重墨描写这一现象会带入更深刻的现实揭示。而故事其中的戏剧冲突会更突显出来。蓉蓉与父母的冲突,立峰外地人身份与大学地域性潜在阶级观念的冲突都可以更显明地表现出来。看过程乃珊的《女儿经》的人都会明白,在当时,当地的父母在儿女择亲时,家中有没有马桶也会作为考虑因素。而特具地域性的描写往往是现实主义作品的最强特征。增加冲突因素的展现和描写也许更让作品有张力。这也许需要将不少叙述和尾尾道来变成对话和行为。
另一点建议是,是否可以增加海外生活的外围现实因素的辅垫。以区别北美环境和国内环境。作为写实的现实主义作品这样会给作品更强的社会文化context, 增加作品的厚重感。比如,酒吧那场就可以着墨描写。在西方文化中酒吧作为兼并私人和公众的空间,常常是展示性格和情感交往,情感喧泄不可取代的地方,可以充分利用。而作为一部宏大又发生在海外的故事,带入几个非中国人和对他们的描写也许也是必要的,那怕只是粗描淡写。
以上是没有深思熟虑的一点读后感想。不成熟的想法。
非常佩服沫沫能如以快地完成这样的大篇。更欣赏其中细腻的情感描写和考虑周全的情节设计。很希望能被拍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