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89)
2008 (32)
2013 (21)
2015 (83)
2016 (117)
2017 (89)
2018 (69)
2022 (53)
2025 (1)
王心刚是六十年代中国银幕上最红的“英俊小生”,当年曾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他英俊之中带着儒雅, 帅气之中透着深沉,潇洒之中不失稳重, 阳光之中尽显内涵,质朴之中呈现刚强,深情之中不带甜腻,勇敢之中兼具智慧。他在银幕上诠释了一个又一个完美的中国军人,被人美誉为中国 “第一军人”形像。他是我们父辈的偶像,五六十年代女人心中的梦中情人,到了八十年代,他已经年近半百,可是蔡鄂将军的魅力使他又成为新一代的偶像。难得是他作为最当红的英俊小生,生活极其低调,为人谦逊朴实,是一个银幕内外都近乎完美的男人。
1932年1月,王心刚出生在大连市郊区一个小会计师的家庭。八岁上小学时,十分喜爱唱歌和音乐。进入中学后,在语文教师的带领下,他参加了业余文艺演出活动。1949年,即将中学毕业的玉心刚参加了由沈阳市文联举办的各校文艺骨干训练班,学习话剧表演。次年结业后,他参军到东北军工局文工团(后和抗敌话剧团合并),正式成了一名活剧演员。曾在《李闯王》、《冷战》、《三个战友》等话剧中饰演主要角色。
王心刚的偶像人生,是从1957年一部《寂静的山林》开始的。这也是他的电影处女作,在此之前,作为沈阳军区抗敌文工团的一名话剧演员,王心刚寂寂无名,是电影《寂静的山林》改变了王心刚的人生。1956 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即将开拍“反特片”《寂静的山林》,副导演广布道尔基四处挑选演员。在文工团,广布道尔基见到了王心刚,其出众的相貌和阳刚的军人气质给广布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这个新人没有挑大梁的经验,能否出色地塑造一个英俊沉稳、足智多谋的侦查员,谁也无法保证。当然,几年的专业话剧演出给了王心刚信心,连闯小品测试、角色分析和试镜三关后,大家欣喜地发现,这正是他们心目中的侦查员。开局顺利,王心刚初登银幕就演上了绝对的“男一号”。他潜在的表演才华迅速展现出来,人们几乎是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英俊帅气的侦察员史永光。《寂静的山林》公映后,好评如潮,更被电影界称为将建国后 “反特惊险片”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借着这部标志性影片的东风,王心刚就此开始了他将近半世纪光彩夺目的银幕生涯。
之后他又在《海鹰》和《勐龙沙》中出演军人,风度飘逸熠熠生辉,年轻军官英武和果断的气质,内涵军人故有的凛然阳刚的正气,倾倒了无数观众和影迷.
自出道以来,王心刚的银幕角色大多是正面形象,只有一次是例外。这就是1958年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在这部影片中,王心刚演的不仅是配角,还是个反派配角。1958年,王心刚被调进了刚成立不久的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女导演王苹正筹拍《永不消逝的电波》一片,她别出心裁地让王心刚扮演了国民党重庆秘密谍报人员姚苇──一个意志薄弱的叛徒。在这样一张正气十足的脸上,粘上小胡子,再扮出种种奸诈龌龊的表情,实在是委屈王心刚了。尽管他的演技着实不错,也算打开了“戏路”,成为从本色表演到性格表演一次有益的尝试,但不知怎么了,这个姚苇怎么看也不像叛徒,就好像老电影演员凌元在《黑三角》中扮演的一个女特务般,始终是不像。但这并不妨碍《永不消逝的电波》成为一部经典的惊险样式革命故事片,它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为中国此类题材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不可低估的经验。而王心刚的惟一一次反派配角,也因此而显得弥足珍贵。
王心刚的诸多角色中,最有偶像感召力、最贴心入肺的,应该说只有《红色娘子军》和《野火春风斗古城》两部。尤其是前者,作为一部影响力旷日持久的“红色经典”,更加成为王心刚表演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60 年,由梁信编剧,谢晋导演,祝希娟、王心刚、陈强主演的电影《红色娘子军》公映后,举国轰动。
海南的蕉风椰雨,洪常青、吴琼花的飒爽英姿深入人心;《红色娘子军连歌》也不胫而走,“向前进,向前进”的旋律响彻大江南北。那个领导着一群女人征战的洪常青,现在看来可不是“万红丛中一点绿”,那一派潇洒风流,怎不让人痴迷?就义前赋诗的一段戏,王心刚并没有台词,依靠的全是肢体语言和眼神,却把一个洪常青的魅力演到了极点。游击岁月是残酷的,洪常青慷慨就义,熊熊烈火中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正是这个“英雄受难”经典镜头,让今天许多40岁以上的中年人完成了最初的信仰教育。经由“洪常青”,王心刚作为“红色小生第一名”的地位才正式确立。之后,整个60年代的中国银幕,王心刚几乎包揽了一半以上的英俊小生形象,于叱咤风云中逐渐成为时代的精神偶像。
同时,以《红色娘子军》为始,王心刚的角色也进入了一个有趣的模式:男性引导者与党的形象合二为一的故事形式。往往是这样,男性像兄长一样教育和帮助女性成长,当女性成长以后,男性往往退场或者英勇就义,女人成为第一英雄。《红色娘子军》是这样,《野火春风斗古城》也是这样,甚至很多年后的《知音》还是这样。于是若干年后,“洪常青”这种意味的角色成为典范。
导演严寄洲对于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改编,是很成功的,银环这个女性的成长映衬了作为男性指路人“杨晓冬”的光彩,这部电影也推出了60年代人永远无法忘怀的一对“银幕最佳伴侣”──王晓棠和王心刚。
其实,这对梦幻组合自《海鹰》就开始了,到《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时候则完全进入佳境,说是当年的“万人迷”一点不为过。甚至,当年许多观众都曾一厢情愿地盼望着,这一对璧人儿在银幕下也能凑成两口子呢。1959年,王心刚与王晓棠珠联璧合,出演了电影《海鹰》。片中,王心刚扮演的舰长张敏身穿白色海军服,开着敞篷车奔驰在军港码头,与美丽的渔家姑娘王晓棠坐在礁石边谈心,既英武又浪漫,海很美,他们也很般配──此情此景,于是顺理成章地变成了每个少女的白日梦。而英雄的“海鹰”,也从此成了海军的固定形象,与那轻巧威风的鱼雷艇一起,定格在了一代人的脑海之中。
到了1963年,他俩再度联手的《野火春风斗古城》上映时,更加创造了这对“银幕最佳伴侣”表演上的巅峰。王心刚扮演的杨晓冬,外表俊朗刚毅,待人宽厚诚挚,还有一种兄长才有的温良,杀伤力丝毫不亚于之前的“洪常青”,甚至更加成熟。
1965年的《秘密图纸》,是王心刚 文革前最后的一个作品,也让大家闻到了火药的味道。 虽然他只作配角,但他和师伟的对手戏抢了田华很多精彩,大家喜欢看的不仅是剧情的发展,还看儒雅成熟潇洒的王心刚 。
1965 年,王心刚所在的八一电影制片厂也受到“文革”冲击,刚刚33岁的王心刚不得不中止了自己的艺术生涯。1974年,已经42岁的王心刚复出,主演的第一部电影就是《侦察兵》。片中,他扮演了机智勇敢的侦察英雄郭锐,这是王心刚最后一个“红色小生”形象,自此之后,王心刚出演的,就全都是中年男子了。在此意义上,《侦察兵》堪称绝唱。片中,化装侦察的王心刚戴着雪白的手套大摇大摆去“检查”敌人的大炮,在炮口上摸了一手的黑,他蔑视地瞥着敌军团长,拖着长腔:“你们的炮是怎么保养的?”然后边脱手套边慢吞吞地说:“:“太麻痹了,太麻痹了。”就是这个情节,让好多半大小孩们不知重复模仿了多少遍:翻出家里的白线手套,找个地方把它弄黑,然后有模有样地学:“太麻痹了,太麻痹了。”孩子们尽可以大大方方地学着王心刚的扮相,与此同时,一场王心刚热也在成人中重新蔓延起来。其实,仔细看来,《侦察兵》里的王心刚本人已有了衰败之色,丝丝皱纹隐藏在浓妆下面,若隐若现,这是一个正在老去的王心刚。尽管他仍在强打精神,扮演曾经当仁不让的“小生”,但还是会让人心疼的。
这之后,又有了1976年的《南海长城》,1978年的《大河奔流》,1979年的《绿海天涯》,但都不甚轰动,中年时期、特殊岁月中的王心刚已不复往日风采。
1979年,导演水华把鲁迅先生的名著《伤逝》搬上了银幕,这是一次成功的再创造,王心刚扮演了片中的史涓生。1981年,他又在谢铁骊和陈怀皑导演的《知音》中饰演了蔡锷将军。这两部影片,可以说是王心刚艺术生涯的最后辉煌。
“涓生”实际上是对王心刚的一个挑战。在此之前,他从未接触过这样的戏,没有强烈的形体动作,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有的只是大量复杂的内心活动。而王心刚也确实下了苦功,镜头中,那个曾经陶醉于个性解放、不承认严酷现实,而又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的知识分子是那么生动,内敛而深沉,细致而洒脱。其实,《伤逝》是个很优秀的作品,但观众似乎不太买知识分子独自神伤的账,倒是那个又有些“领路人”风采的蔡锷,让王心刚登上了翌年的“百花奖”影帝宝座。
1981 年,王心刚与当时红得发紫的“超腕”张瑜合作了电影《知音》。片中的蔡锷,一身戎装,骑在白马上检阅护国军的形象,英武中不失儒雅,气度非凡。那一刻,时年49岁的王心刚几乎重现了他60年代的风采,不得不承认,他生来就是演军人的料,只要披上戎装,便会光芒四射。多年以后,你或许模糊了张瑜扮演的形象,但一听到“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的吟唱,王心刚的威武便会立即浮上心头。这样一部《知音》,在谢铁骊手中,有一股浓浓的没落情调,而与现在民国影视作品的俗气相比,更多是俊逸、高雅——这评语,对于已然英雄迟暮的王心刚来说,似乎也最恰当不过了。
王心刚属于军内文职,所以他肩膀上扛的是文职少将军衔,陆军领花,加上一串麦穗,其待遇是副军级。
不愿做官的他在“文革”后期,是服从上级的调动才担任八一电影制片厂业务副厂长的。同时他也被迫从制片厂的集体宿舍搬进了北京白广路一号的部队高干住宅楼。可他不想享受这些特权,就是专门为他配备的专车他也很少用。除了开会之外,他每天都要骑自行车上下班,连与他做了十几年老邻居的著名演员里坡都说: “王心刚不是当官儿的料。”
他是部队演员,对军人形象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寂静的山林》、《海鹰》、《红色娘子军》、《哥俩好》、《野火春风斗古城》、《秘密图纸》、《侦察兵》、《南海长城》、《知音》……他塑造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角色。虽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他退出了影坛,但人们仍记着这个兵味十足的电影表演艺术家.
1972年春天,王心刚的爱人杨昭彩因一位密友自杀而精神失常了。尽管有些人反复给他讲明这种病的严重性,暗示他,爱人的病,会把他欢乐的生活变成一连串的苦难,但王心刚对他的爱人还是充满美好的希望。
他为治好爱人的病,先后向上海、天津、广州、河南等省、市的亲朋好友写了几十封信,寻医求药。为了抓一副药,他经常不辞劳苦,天刚蒙蒙亮,就骑着自行车,一个药店,又一个药店,不知跑了多少路,又急忙赶回家,忙着煎药、服侍爱人吃饭,还要照顾孩子。爱人服药后,恶心呕吐,他又把爱人喜欢吃的果丹皮、桔子汁等送到嘴边。杨昭彩是八一厂的音乐编辑,酷爱音乐,为了满足她的嗜好,王心刚四处奔走,筹借了许多当时不许播放的唱片偷偷地放给她听,听烦了,又给她讲有趣的故事,以分散她的注意力……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整整5年时间,到1976年春天,杨昭彩的神智逐渐恢复正常。王心刚在家庭生活中的高尚情操深为人们所赞扬。
王心刚为人极其低调和谦逊。据说五六十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门口,每天都有痴情少女守候,就为能看上王心刚一眼。王心刚告诉记者:“我是个很普通的人,只不过是借了那些好影片的光,借了洪长青们的光,很多观众都把对影片中人物喜爱的感情给了我。这些都是演员这个职业带来的,大家喜欢的其实不是我,是影片中的那个人。”
《北京青年报》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一个年代的偶像》的文章,文中写道:“当年学校图书馆那个女管理员非常漂亮。一天,她收到电影明星王心刚的来信,因为有人提前拆开,内容很快传开了,大意是:感谢您的信任,但很抱歉,我已经是孩子的父亲了……”
当记者提及此事,王心刚笑了:“要说观众来信,当时几乎每个演员都收到过,不信你去问问他们(指身边其他老艺术家)。我收到的信不见得比别人多。”
不管是同场演出的明星还是特意赶来看偶像一眼的观众都叫王心刚“大帅哥”,王心刚却说:“不是我的帅,只不过因为我当过兵,有军人的气质,演军人观众看上去比较舒服。年时我都没觉得自己帅,现在七十多岁的人了,更不能提帅了!”
1987年拍完《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之后,因为身体原因,王心刚决定息影,息影后,他从不参加公开活动,所以不仅观众见到王心刚不容易,其他老艺术家见到他也难。
他为什么坚持不公开亮相呢?王心刚说:当年息影是因为自己的年龄、身体都不适合继续做演员了,既然我的身份不是演员了,我不应该出来面对观众,而我也愿意做个普通的老头。
但也有些老艺术家不演戏了,还在做着与电影有关的幕后工作。王心刚说:“我这个人是要做就做好,要不就不做,我一直都在做演员,再做其他工作,我怕自己做不好,干脆就什么都不做了。哎,借了那些好影片的光,让大家到现在还记得我,但这么多年,我没再为大家做什么,惭愧呀!”
王心刚从舞台到银幕,三十几年走的是一条严肃认真地探索人生、理解人的心灵,刻苦地磨炼自己的思想品格,不断丰富自己艺术修养的崎岖坎坷的上坡路。王心刚为人谦虚正直,在艺术创作中他始终坚持深入生活,向生活汲取营养和力量。
[文字和图片取之于网络,水影编译成篇。]
谢谢才华横溢的你!
他是我和母亲两代人的偶像!
凡是水沫流溢而过的,尽是熠熠生辉的金璨。
假如王心刚读到此文,俺不敢猜测会对水沫说什么,呵呵,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一定会流露出几十年前的那个“如此灿烂的笑容”。
你太能干太有才了!你是相当地棒!!
更正一点,这些影星介绍除了第一段主要是自己的话,其它段落皆为资料编译,所以许多评论并非是我的话,而是搜集或者摘录的话。
谢谢大家喜欢!
能够说出这种话,可见是个很有智慧的人。
很多人迷明星,其实真的是迷恋明星扮演的角色。
生活里面的差异很可能是很大的。
说实话,王心刚是那个时代的最大的明星,在我的心中,他的形象从我的孩提时代延续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只要说起王心刚,那俊朗英武、勇敢无敌的张敏和玉树临风、老成稳健的杨晓东便出现在眼前!
永远的王心刚!谢谢水沫!
看看叫帅哥都整迷惑了哈哈哈
司令杂没有来呢
俺可是抢到她前面去了哈哈哈
他演的侦察兵啊俺印象太深刻拉王心刚去视察前线
站在大炮前面伸出带这白色手套的两个指头
伸进了炮筒又拿出来手指头接着说
你们的炮就是这么保养的吗
吼吼吼激动四拉帅四拉小时候我们几乎老学他讲的这句话啊
现在老了但是他在俺心目中永远都是那个帅帅的超级帅哥
抱怨啊现在杂就没有一个男演员叫俺过目不忘的呢
就是因为找不到帅哥所以现在都开始宣扬像姜文那样的野味的丑哥了
当然拉这也是当今的一种帅巴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