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这个影星系列时,我们一再提到"红颜薄命"这个词,这个词大多用在女性身上,可是冯喆的身世使我又一次想到这四个字。五十年代影坛四大美男子,冯喆,王心刚,庞学勤,孙道临,其中冯喆的英俊潇洒,儒雅倜傥,独具风格,给许多人留下深刻印象。
冯喆,原名冯贻喆,话剧、电影演员,原籍是广东南海,1921 年出生于天津。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冯喆20岁时,参加了抗日救亡活动,向群众进行宣传。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占领上海的租界地区,冯喆被迫失学。在这期间,他有机会接近了中共党员和进步文艺工作者,对以戏剧形式鼓舞民众的抗日热情,有了新的、进一步的认识。
1942 年初,他参加了由地下党领导的进步文艺团体“美艺”、“华艺”、“同茂”等,先后演出了《家》、《风雪夜归人》、《上海屋檐下》、《大明英烈传》等四十多部话剧。抗战胜利后的1945 年,他在上海剧艺社参加进步戏剧活动。其中由田汉编剧的《忆江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冯喆在影片中扮演了青年诗人黎稚云。他较好地体现了这个青年诗人的风度和气质,又较为深刻有力地揭示出他在各种黑暗腐朽势力影响下,逐步走向堕落的历程。
1948 年,冯喆离沪去港,曾在《恋爱之道》、《结亲》、《冬去春来》等影片中扮演了各种角色。他工作勤奋,演戏认真,在《结亲》、《冬去春来》中,他扮演了两名截然不同的角色,前者是一个老顽固,后者是一个纯朴勇敢的青年农民,在当时条件下,是很不容易的。
冯喆和舒绣文在《恋爱之道》
在1958年狂热的“大跃进”运动中,遵照某些极端错误的路线,在全国各省一窝蜂地纷纷都成立起电影制片厂。当时提出的口号是“省要有电影厂,市要有电影院,乡要有电影队”,四川省会成都也不甘落后,挂牌成立了“峨眉电影制片厂”,到了1961年,接踵而来的是“大跃进”带来的后遗症和自然灾难的无情来临,国家重新调整经济方针,开始压缩和改建各省的电影制片厂。上影的天马厂决定与峨影厂进行合并,厂址仍定在成都。消息传来,天马厂一片骚动。冯喆便是第一批入川援助峨影厂建设的人员。
究其原因,表面名义上是以照顾夫妻两地分居之由,实际上是厂方对他的一种残酷而致命的惩罚。在此之前,冯喆有一天到街上购物,见有一位女士相貌出众,便不由自主地跟随那位女士走了一段路,谁知跟著跟著竟不知不觉地跟到了派出所里,原来那个便装的女士竟是一名民警,出于职业警觉,那位女士发现后,认定冯喆不怀好意,便一气之下告到天马厂,把本来很平常的一件小事,说得有鼻子有眼。冯喆受到了严肃的处分:第一,工资降两级;第二,开除党籍;第三,调遣到峨影厂。
对于这种荒唐绝伦的“处理”,今天的人们,无论如何也是想不到、想不通的,为了多看了几眼一位长得漂亮的年轻女性,既没有动手动脚,也没有搭腔,仅仅只是远远地跟踪了一段路,望其背影而已。这件鸡毛蒜皮小事,却在那个荒诞的年代里,小事变大,被无限上纲了。冯喆对于组织错误而伤透人心的决定,只有被迫服从。冯喆把个人感情的惟一慰藉和希望,寄托在妻子张光茹身上,他希望从妻子那里得到温暖。
分别四年,今又重逢,夫妻两人又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然而,一向疑心很重、心胸褊狭的张光茹,很快通过其他渠道,得知冯喆调入“峨影”的真正原因。她恨冯喆,残存在内心的一丝爱意,化成一种无比的仇恨,并且马上把这种仇恨转成实际行动,以冷漠来报复丈夫,拒绝与丈夫共处一室。极端的自私心理,扭曲的乖戾性格,使张光茹正在一步步开始实施她的报复计划。
张光茹对冯喆“追女”一事,同样也小题大做,以她极端狭隘心胸,去随意地夸张、想像。这种报复心态至到她晚年,还余恨未消,真是铁石心肠。
冯喆只有无奈而痛苦地搬进峨影厂的宿舍,开始又独自一人过起夫妻同居一地,却不能同住一处的反常生活。初到峨影期间,冯喆一门心思投入到建厂的各项工作。在他的心中,只有忘我地、拼命地加倍工作,才可以暂时忘却抑郁的无限痛苦,才可以打发独身一人的长久寂寞。可是,作为一名演员,无戏可演,却又真正使他感到内心更加的苦闷。这双重的痛苦,使冯喆积郁心头,难以消除。冯喆回首往事,不由得感慨世态炎凉,伤感至极。善动感情的冯喆,真是情到深处人孤独。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由姚文元撰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开始有预谋地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等待冯喆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作为“三名三高”的他即被戴上“夏衍黑线人物”、“文艺黑线的黑干将”、“特嫌分子”的大帽子,遭到厂里造反派和革命群众的围攻和批斗。
这来势凶猛的打击,给冯喆猝不及防的当头一棒。他极力申明,极力表白、解释和辩护,然而一切都无济于事。他过去在解放前参加“同茂”剧团的演出,和解放前夕赴香港拍片的经历,本是他一生都引以为荣,感到自豪的历史,不但给全盘否定,一笔抹杀,反而成为自己的一大污点。给予冯喆的,是一次比一次更厉害的批斗游街,一次比一次更残酷的拳打脚踢。冯喆身陷囹圄,随时随地都会被失去人性的造反派招来,进行肉体摧残和人身凌辱。
这是一段冯喆一生中最为沉重而悲凉、凄惨而恐惧的日子。冯喆每次开完批斗会后,身上都会留下造反派打的累累伤痕。这时的冯喆正是迫切需要关爱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妻子张光茹。
此时的张光茹,自然也是被作为“专演才子佳人的旧戏子”,被强行送进了成都市文艺系统学习班,虽然不像冯喆那样挨批斗,但却是整天不断地反省自己,写检查、学习。此时此刻,总该是同地相牵,同病相伶吧!
可是,张光茹对冯喆却没有丝毫的宽容,反而觉得自己如今沦落到这般田地,是冯喆连累了她。特别每每想起冯喆在上海街头追女一景,她就不由得怒火中烧。
然而,冯喆根本不可能知道张光茹仍旧对自己这般仇恨,一场又一场没完没了的批斗游街和挨打,使冯喆心中更加迫切地想见到张光茹。冯喆打听到张光茹已从学习班回来,他便瞅准空闲时间,匆匆跑到张光茹居住的地方,倚著门槛神情凄惶地哀求她说:“光茹,我们还是和好嘛!”
张光茹没有与分别已久的丈夫抱头痛哭,反而对冯喆痛骂一通;不是去拥抱丈夫,而是用力地把冯喆推出了还没跨进的家门。张光茹甚至由此产生报复念头,她三步并作两步跑到了峨影,向峨影厂造反派密报,并将以前冯喆与同事谈论形势的话,统统抖了出来。结果造反派们又把冯喆装入麻袋打得七孔流血,方才罢休。
冯喆的肉体在遭受摧残,冯喆的内心在默默地流血。当天晚上,他浑身伤痛难以入睡。眼前的一切,心中的一切,过去的一切,都像是在做了一场可怕的噩梦。冯喆感到神情恍惚,心中积郁成疾。
1969年的初夏悄悄来临,在“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令人倍感恐怖的“大逼供”全线铺开,过去的批斗、游街和毒打,现在升级到更加残酷的严刑逼供。6月2日这一天,“集中营”院里的高音喇叭猛地传出凶神恶煞般的声音:“冯喆,你在哪里喆赶快回来!如不回来,后果自负……”这种声音反复叫嚷了十几遍,十几个专政队员来回奔跑,像是在上天入地般地搜查“逃犯”。第二天下午,造反派把大家全部集中到操场大草坪上,口气生硬地宣布说冯喆已畏罪自杀。随后又在当天下午将他送到火葬场火化。一个鲜活旺盛的生命就此销声匿迹,世间又多了一个死不瞑目、飘散不灭的亡灵冤魂。就这样,一代著名影星自此永远消失于人间,他死亡的时间是1969年6月2日,年仅48岁。 1978年7月13日,峨影厂举行全厂追悼会,公开为冯喆平反。
[此系列第一段为本人评论,其余为本人搜集、编辑和整理]
很希望看到更多冯喆的生活照(当然不喜欢看有张光茹的)和介绍他的更多文章。
Again, thank you for the profile which reminded me of the true meaning of nostalgia, which is how I feel now. Although my father had similar experience as Feng Zhe in those years, I am so overwhelmed by his plight that I am speechless. I am so saddened.
看来还是生成平常人好,我们的丈夫别人并不在意,可自己却当宝贝似的。
下面是一份转贴,不知是否都是事实:
张从小登台演出川剧,生活很苦,到处演出,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童贞,有被强暴、被霸占的经历。这对她的生活态度应该很有影响。后来她到了上海,在演话剧的时候认识了冯。冯家是知识分子家庭,很富裕,和她背景反差很大。可能有意无意地,冯暴露出一种优越感。在他们婚后,有次遇到了黄宗英,冯和黄同居过,过后冯谈起此事,好像是拿黄和自己老婆比,张很在意。
冯是地下党,政治上过硬,所以主演了上影成立的第一部电影《胜利重逢》。那时候国营厂拍电影都要上面政审的。之后的《南征北战》也是主角。但那以后,就开始演配角了,为什么呢?因为作风问题--他在《南征北战》拍完后去朝鲜慰问出事儿了!具体怎么回事儿不知道,金山据说是和金日成的女秘书睡觉,被下放劳改,
要没孙维世保著,党籍也没了,后来也回不到舞台。冯大概是给了党内的处分,暂时不能拍电影。那时候组织管得厉害,上官云珠和程述尧离婚,被罚五年不得上银幕。张那时候正怀孕,一气之下做了流产,对冯非常怨恨。而她个人的发展也受影响,就很长事件不理会丈夫,要求离婚组织又不让。这时川剧事业发展,剧团正招
兵买马,张为了个人事业发展,回到了四川。那时她还不到三十,从她后来的成就看,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这之后就出了“街头追女”事件,可以说将冯的问题从圈子内推到了社会上,上影厂顺水推舟,借口夫妻团聚,甩掉了冯这个包袱。从张的角度看,自己的事业正在上升,冯的到来无异于在增加难堪,两人渐行渐远。
文革中张对丈夫没有帮助,反而落井下石,应该是长期感情不合的结果。为了自保,这样的例子也不是绝无仅有。
弄堂里的猪贝贝 ,你说的其实我也看到了。因为篇幅的关系,我一般只介绍一下主要的身世,许多枝蔓就没有提及,比如赵丹后来和红线女相爱,可是因为周总理不同意,所有没能和黄离婚。上官和蓝马同居,有人说她会利用男人。冯也好像是很风流,对於女人的投怀送抱,常常难以抵制。我只是觉得他们虽然有错,但错不致
死。
谢谢叶子,呵呵,什么时候让我们看你的片片,别忘了通知我。
为冯喆感到难过, 这期我也看了好几遍, 总是不能适然...
欢迎渔家女,很高兴看到许多新朋友。你说的这些演员还比较熟悉,我慢慢搜集一些资料吧。
womaninhome ,欢迎欢迎,他也算是“红颜薄命”吧。
他的命太苦了, 看完后, 我眼睛都湿了。谢谢你。
是爸爸告诉我这个名字的.从我看他的第一部电影.
看来大家对这期反响很大。
我来点一个中国早期电影的最重量级人物千面人袁牧之。下一期就是他了。
如果大家还想看帅的。 我为大家再点个冷门: 陈汝斌。不能光介绍上影厂的,长影厂的也不错阿。
多谢水沫。
期待你的下一個!
花枝俏说得有意思,“好汉无好妻”,“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呵呵,这两句俗话被大家引用千万遍,有它们的道理啊。
dongfangshaoer ,据说当时的妇女迷他的非常多。你妈妈一定知道更多。
落叶华亭 ,专家啊,总有精彩的补充。
落叶华亭说得极是,冯正是因为“作风问题”,电影界很少宣传他,所以大家都不熟悉。他是那个时期的大众情人,他自己说:“他们骂我乱爱,实际上我是乱被爱。”
另外两位美男子王心刚和庞学勤都是长年照顾患有精神病的妻子。
我妈说:冯喆是迷死人,不尝命的那种。羊城暗哨她看了五遍。
以前一直以为他是病故的。您描述的他的遭遇实在有点读不下去了。
我想冯喆的悲剧主要是文革造成的,当然还有他不幸的婚姻。 五,六十年代, 如果私生活上出现问题(婚姻不幸,可以离婚,可怕的是他没有离婚, 可能也不允许离婚。),个人的道德就会受到质疑, 事业也没有前途。更不幸的是遇到没有法制和人性的文革。 类似的事也发生在潘虹身上, 她也从上影厂调到的峨影厂, 不过她幸运多了, 没遇上文革。 想想现在演艺界的“浅规则”, 冯啠那点事算什么?
冯喆不仅长得帅, 儒雅有风度, 而且声音也很好听, 标准的男中音, 有磁性。 实在是太可惜了。
看过不禁长叹,为什么命运如此悲惨?。。。。。有时候,人类就是最疯狂,最残忍的。。。。。
钦佩。“面对历史,我们不应回避。”,我也这么觉得。有时候真钦佩张纯如,要怎样的勇气去面对那么多惨痛的历史。
shima喵喵,很高兴又见到你,关于冯喆的宣传很少,所以我以前不太知道他,但是看他的资料我即刻就被他的魅力折服。
我也一直觉得门当户对最重要。没有想到冯喆这么惨,这个张光茹也太小人了。
whitelaces,谢谢你的话,我会继续的。我明白京曼的意思,所以和他讨论一下。
xingfu,非常感谢你的鼓励,不敢到中国电影史那样的高度,大家在海外,文化生活不如国内丰富,娱乐一下吧。
123jf,这几句话,不是我说的,因为觉得说得感人,就用在这儿了。这个系列主要是搜集资料,把许多资料整理编辑出来。我是因为看了许多冯诘的资料后为他感动的。
经典在:
生活环境
家庭、文化和思想教育
乃至生活养就的习性等
都注定了能跟随感染彼此一辈子。。。
冯喆的悲剧
是双重的
不仅仅有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妻子
还有不逢时运的“文革”。。。
怎一个悲惨了得?!!
水沫,谢谢你的文字和解说。。。之前不是很了解他们这些老演员们的真实生活。。。现在开始在能你这里全面详细的复习,真得谢谢你。
水沫,感谢你的勇气!面对历史,我们不应回避。我们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如果我们怯懦,我们怎样面对我们的下一代?难道让他们再重历炼狱之苦,难道让我们那几乎损失殆尽的宝贵文化全都化为灰烬?我们要让这“地狱”般的前事,警醒后人,让这种空前的文化大毁灭永成一绝!
京城,你的问题我也想过,我也想过把文革略写一掠而过,但我觉得这样不足以反应一个人的一生。这个系列虽然是为了娱乐,但我觉得我们不能遗忘历史。历史是沉重的,我们习惯了繁忙之中寻找一些轻松愉快的东西,但我还是觉得不能因为历史的沉重而避开它。酷宝有一次说得好,只有不忘记曾经的黑暗和苦难,才能使
黑暗的时代不会重现。
冷雨敲窗,谢谢新朋友光临,“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就是他弹唱的啊,他真有才。这个歌我是有印象的,是“铁道游击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