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现在使用的农历、24节气为洋人所编(多图)

(2023-01-31 20:07:46) 下一个

有人一看到文章题目,就一跳老高,马上反驳:“24节气进了联合国文化遗产“,显然他们混淆了“文化”与“科学”的区别,本文谈科学与真实历史,不谈文化。

雷公、雷母都是文化,封神演义可以进联合国文化遗产。北美的”土拨鼠日“,土拨鼠预报节气(春天的到来时间)也可以进联合国文化遗产,不是吗?

祖冲之、一行僧人等都编纂过历法(日历),但用了若干年后都失准了。老祖宗留下的历法会不准?是的,老祖宗的智慧也只能如此。到了明末,一直沿用的郭守敬历法也屡屡出错,当崇祯让钦天监官员重修历法时,他们傻了眼,不会编,借口是“我们无法超过祖宗的智慧”。

何谓不准?月亮形状从无月(全黑)到满月,再到无月一个周期(叫做一个月)是29.5天(月亮在自己轨道绕地球一圈是27天,但地球也在自传、并绕太阳公转,所以在地球上看月亮一个圆缺周期是29.5天),这当然很准,千百年不变,古人当然不会不准(或误差不大)。所谓不准,是指季节、节气不准了,春夏秋冬、24节气乱了。假如,古代中国日历一开始3月5日是开春,是播种时间,过了200年,3月5日会是大夏天了,才开始播种?这就是不准了。这个3月5日是阴历、阳历?当然是阴历了(也有把阴历混同叫做农历的)。这是关键点!季节、节气是年的概念,与月毫不相干。

古时中国人、一部分外国人主要看月亮变化记录日期,用阴历,因为容易观察,好记录。但年的周期长,就不好观察、记录了,而四季、节气恰好是年(阳历)的东西,不是阴历的东西。也正是因为阴历与节气毫不相干,用阴历来测算、记录节气是系统误差,永远不可能正确。

细心的读者应该注意到24节气在阳历里是固定的。近几十年,清明是4月5日或4日,大寒是1月20日,立春是2月4日或3日,误差不超过三天。这2月4日等日期是阴历日期,还是阳历(罗马历)日期?当然是阳历了,所以说节气固定在阳历里,是阳历的日期。因为阳历2月,多数年份是28天,有时会29天,所以节气会有误差,但不会超过三天。那立春、清明、大寒在阴历里是几月几日?不知道,没有阳历与阴历换算公式,要一天一天死排。本质上,也没有必要知道这些节气在阴历里是几月几日!过去的新年(辛亥革命后被改名为“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呢?新年是正月1日(冬至过后约30天,没有月亮的那一天,叫新年,也就是新一年的开始)、元宵节(正月15日,正好满月)、中秋是8月15日(满月),端午是5月5日,这些日期是阴历日期,还是阳历日期?当然是阴历日期,因为完全按月亮变化定日子,所以新年应该叫阴历新年吧?这些日子在阳历(罗马历)里是几月几日?不知道!!要想知道,前面说过只有死排。中国的传统历法主要靠阴历,这些传统节日就是明证,都是看阴历的几月几日。中国历法另外靠加闰月来协调24节气、协调年的长度。所以准确地讲,中国历法是阴阳历。

通过上面分析,聪明的读者自己思考也能猜到,阴历与阳历毫不相关,风马牛不相及。阴历日期要换算成阳历日期,只有一天一天死排。在传统的阴历中想要四季、节气不跑偏,历法中靠润月(某年会有13个月)的方法来调整。

本来古代人糊里糊涂地过日子也未尝不可,但无奈古中国是农业国,牵扯到春耕播种。何时开始播种?这是个大问题!皇帝这天还要装模作样的扶犁耕种。错了十来天时间,可要影响当年的农业收成。

万物生长靠太阳。一年、四季、把四季细分的24节气,以及农业生产都是阳历(如我们现在用的罗马历、格里历)的事,与阴历没有半毛钱关系。在农业国家里忘掉阴历吧!月亮(阴历)只能用于吟诗、吃月饼,对GDP没有半点贡献。

本土钦天监官员无能,崇祯只好转向洋人,但这些洋人都是传教士。人家是业余(有网民说是三脚猫)的科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主业是传教啊,罗马天主教,居然胜了本土的专业钦天监技术官员,令华人汗颜不?

德国科隆人汤若望(这是他的汉语名字)1623年第一次到北京时,就接连成功预报出两次月食,并写出如何测算日食、月食的书《交食说》,印刷后分赠官员与朝廷。多说一句,在汤若望之前,利玛窦在南昌居住时已经成功预报过一次日食,1596/9/22。

在晚年徐光启的力荐下,1630年(崇祯三年)汤若望和意大利人罗雅谷来到北京(这是汤第二次来北京),接替故去的德国人邓玉函继续修订失准的历法。汤若望按照第谷的宇宙模型重编历法。第谷模型是改良版的地心说,即地球是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行星绕太阳转,太阳又带着行星们绕地球转。第谷模型比用了千年的托勒密模型先进,当然编出的历法更精确,24节气也更准(实际顺序是第谷通过精确的观测数据发现了托勒密的错误,从而想到了改良的地心说模型)。汤若望还是引入望远镜的第一人。其实,早在1619年,开普勒在欧洲发表了其第三定律,与早些时候发表的两个定律一起确定了日心说,而且数学量化了行星运行、轨道长半轴与绕日周期(年)的关系。但汤若望1618年就离开葡萄牙里斯本前往澳门、大明内地,应该不会知道开普勒定律。即使知道,也不会那么早就承认日心说,毕竟他是天主教传教士。三年后,徐光启病逝于北京,没等到新历法诞生。1634年12月,新历法完成,被命名为《崇祯历书》,还未来得及实施,大明灭亡。

(汤若望在华传教47年,官至一品,一生没有再回欧洲家乡,葬于北京。为纪念他,北京和科隆结为友好城市)

清军入关后,汤若望转而服务于大清。汤若望因又准确预报出日食而得到多尔衮和顺治帝的信任,被任命为大清首任钦天监监正(相当于国立天文台台长)。顺治帝将《崇祯历书》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又称《时宪历》,1645年颁行。1660年比利时人南怀仁受召来到北京,协助其教父汤若望在钦天监的工作。

1661年顺治早逝时,康熙才8岁,鳌拜当政。大清天文界进入暗黑时刻。鳌拜反对西洋学说,钦天监官员杨光先在数学方面小胜了一下汤若望,进而诬告,说汤若望等传教士的西洋历法吉时凶时倒置、邪说惑众、潜谋造反。也就是说荣亲王、董鄂妃病故,甚至顺治帝的早逝都与西洋历法有关。西洋新历(即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又叫《时宪历》)被鳌拜废除,恢复早就不准的老历(元朝郭守敬编)。1664年汤若望、南怀仁等传教士被判凌迟处死,此时汤已经73岁,重病缠身、久已瘫痪、言语不清,连申辩也只能靠南怀仁代言。杨光先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这时夜空出现了被古人视为不祥的彗星,1665年4月16日北京大地震,羁押传教士的监狱遭到破坏,皇宫也受损,“且一连地震三日,人皆露宿,惴惴不安”,皇宫又发生火灾。这一连串的凶相确实吓傻了当权者,他们感到了上天的惩罚。随后,一向信任汤若望的孝庄太皇太后降下懿旨,大赦了已经老迈的汤若望,其他传教士也得到赦免,但钦天监主张新历的李祖白、宋可成等5人还是遭到处死。汤若望被释放出狱,狱中他身体受到严重摧残,一年后,1666年病故于北京。后来,全国的传教士除少数人(包括南怀仁)留京外,其余都被押至广州圈禁。

1669年,16岁的康熙擒拿鳌拜后亲政。南怀仁积极为师父的“历狱”案申诉,康熙也有意平反,同时大家也发现了老历中1670年就有一些严重错误。

康熙让南怀仁、杨光先公开竞争,以证明西洋历法和本土历法的正确性。如测算未来某时晷针影子的长度、未来某时太阳、行星的位置、未来发生月食的准确时间,并让大臣们去验证。这里注意一下,能预报日食月食发生的时间和只是看到日食月食后做记录,有着本质不同、云泥之别。南怀仁现在有最新的鲁道夫星表和望远镜帮手,测算结果完胜了杨光先。南怀仁还指出,按杨光先推崇的测算,历法中一年出现两次春分、两次秋分,非常荒谬。

惨败后的杨光先只会重弹其老调“宁可使大清无好历法,不可使大清有洋人”。康熙没有买他账,杨光先先得到与他整传教士相同的处罚~死刑,后改为流放。南怀仁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重新启用《时宪历》。南怀仁后来成了康熙的良师益友,经常应康熙要求,向他传授几何、哲学、音乐知识。

(南怀仁纪念邮票,他1688年逝于北京、也葬于北京)

辛亥革命后,1912年,民国启用国际通用的公历(即罗马历、格里历,中国人俗称阳历)。原先的《时宪历》被改称为夏历,1949年后又改叫为农历。用公历1月1日为新年开始,原来的新年改名叫“春节”,民国为了破除旧风俗、旧历法,一度还禁止过春节。

实际上,回推到1619年,开普勒在未用望远镜时就发表了三定律,确定日心说后,节气就稀松平常了。把地球绕太阳轨道平分为12,就成了12节气;平分为24,就是24节气;平分为36,就成了36节气...可以人为随意地平分,如48节气...很高深吗?(本文是科普文,没讨论平气、定气的细节)。

所以,古代中国人看到的是事物(节气)的现象,古代西方人看到了事物的本质。现代的中国人(比如读者您)看到了什么?

 

(徐 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