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个综艺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这一期是关于电视节目主持人选拔的节目。当然,其中不乏关于读音标准如否的问题。也会必然涉及一个人们常常说到的一个书写一样,意思一样,但是,发音不一样的问题。比如“说(shuo )服”与“说(shui)服”就是一个考核标准。这两组词,知道发音不同可以表明自己碰巧读了一篇古文“触龙说赵太后”,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吗?
在英语中,同样的一个词,用于动词和名词,除了发音时有重音的不同外,没有太大的差别。
而“说明”的“说”和“说服”的“说”应该都是动词,为什么发音差别那么大?
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有不少是不合理的。
注意到国内电视,电台主持人等等常常以会“说服”为荣。但是,在我看来,想用知道这个发音的不同来表示自己高大上,实际上很是迂腐。因为两者没有区别,都是动词,都是一个意思。就如同繁体变简化字一样,这个改变就是与时俱进的表现,而且很显然在书写速度上简体字已经提高了效率,在约定俗成上已经深入人心为大众接受。所以,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改变的东西太多了,而且不是不可以改变,不是不会成功的。
我就这个问题请教了ChatGPT。
ChatGPT 曰:你提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说服”与“说(shuì)服”其实不是两个词,而是同一个词的两种读音,只是读音习惯不同:
标准读音:现代汉语规范里规定读 shuō fú。
传统/保留读音:在古汉语和旧习惯里常读 shuì fú(“说”在古代有 劝说、劝解 的意思时就读 shuì)。
所以它们的意思完全一样:
就是“劝别人接受意见,使之信服”。
比如:
他用道理说服了大家。
他用道理说(shuì)服了大家。
两句话没有任何区别,只是“shuì fú”听起来更书面、更古雅,显得有点“文绉绉”。
总结:
意思上没有区别
只是发音习惯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读 shuō fú,而读 shuì fú 有点书卷气,显摆“有文化”的感觉确实有点对 。
我也没文化。所以,现在听来,“说服”与“说(shuì)服”就是一碗豆腐,豆腐一碗。就是因为这些意义不大的差异,累积的多了,束缚了思维和思想,浪费时间,成为了文化糟粕。
当然,传统文化的某些特别之处做为文化的“化石”还是有保存价值,也不是应该彻底抛弃。博物馆或者是无形的博物馆应该是“说(shui)服”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