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来,想来南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Pont de Gard。这是全世界保护最好的罗马帝国时期建造的水渠(aqueduct)。
第一眼看到水渠横跨河谷,在两岸青山绿水中,一种唯我独尊的苍伤感。走近了,几乎可以用手触摸到的历史厚重,不只是用年计算,更可以用重量计算。无论是走在桥上面,还是在边上,感觉得到自己的渺小。这种渺小是一种对人类历史和智慧的赞叹。
离开Pont de Gard的时候的那种依依不舍,但又不愿亵渎它的需要放下。成就了这次南法旅行的亮点。
水渠建于公元后第1世纪,主要是为了将Fontaine d’Eure的泉水引到20公里外(水渠总厂约50公里)的罗马帝国的第一行省首府Nimes,作为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估计当时在Nimes的人口,约有5-8万人左右。据历史记载和考证,水渠用了15年,动用了800-1,000人,在1世纪中叶完成。每天可向Nimes输送40,000立方米的水。
水渠高49米左右(相当于16层楼高),有三层。底层高22米,厚6米,长142米;第二层高20米,厚4米,长242米;第三层(水渠层)高7米,厚3米,长275米,水渠通道是宽1.2米,高1.8米。
由于水源海拔高度为76米,只比Nimes的接水口高出17米,全程的梯度(倾斜度)大概需要控制在平均1/3000,即每3公里降低1米。但在Pont de Gard的区间,2.5cm/456米,即1/18,241的梯度。这样精确的工程正是无与伦比。
考题:罗马人为何在第一第二层的“桥墩”上,有一些突出的石头的安排?
Aqueduc in a blue line illustrated a route (not in scale) from Fontaine d'Eure to Nimes (From Wikipedia)
Cross section diagram (drawn by Alfred Leger 1875) (From Wikipedia)
Engineering Engrave of Pont de Gard by Charles-Louis Clerisseau 1804) (From Wikipedia)
是的,本来计划在那里照一张手拿5块钱的照片,无奈钱留在了车上。大热天就不愿意在步行回停车场取钱。失去了一次机会。但Pont de Gard是值得一去。愿你们在那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