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帽家的花园,美食和音乐

琴棋书画诗酒花 , 柴米油盐酱醋茶~~~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转载: 如何写好律诗对仗

(2010-05-27 08:38:16) 下一个
  
转载:  如何写好律诗对仗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664 更新时间:2005-10-4 20:12:43
<>< language="j.encode" src="http://union.netbig.com/link.js" onload="java:if(this.width>450) this.width=450">
如何写好律诗对仗

一、 什么叫对仗?

    对仗亦名对偶,即出句和对句形成对偶、联语,如古之仪仗队,故名对仗。它是古代诗歌语言中很重要的一种修辞格式。原则上说,对仗就是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并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格式。为什么说“原则上”?因为从发展角度来看,早期的对偶形式和晚期的对偶形式是很不相同的,这里的定义,主要是从晚期的对偶形式来考虑的。

二、  对仗的来源

  对仗,作为一种形式美,自然是来源于生活。刘勰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在我国古代社会里,人们早就发现了在自然界存在着种种对称现象,如据科学家说,中国早在汉代,人们就已经知道雪晶体的基本形状是六角形了。当然,对称不等于对仗,但是对仗是对称的一种形式,对称性,起初只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知觉而产生的一种概念,后来才逐浙把这种认识应用到美术、音乐、建筑和文学等许多领域中去。在诗歌语言中,除对仗外,其他如回文等等也都是对称美的表现形式。

三、 为什么要用对仗?

  对仗是格律诗的一个重要要求。也是我国诗歌独有的最有魅力的格律元素。它会聚了结构形式美和声韵音乐美,使表现的内容鲜明精美,富有张力。对仗,通常是律诗的闪光部分。诗人的艺术功底,文学才气,在对仗中能充分地显示出来。一首律诗的优劣成败,主要看对仗。

  在古代诗歌语言里,对仗具有很高的修辞效果。产生对仗辞格的心理基础是联想。对仗通过匀齐的形式,表达了凝练的内容,使读者读后易于感知、联想、记诵,和谐的节奏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李白《送友人入蜀》)
  “山”、“云”相对,“从”、“傍”相对,“人面”、“马头”相对,“起”、“生”相对,整个句式是主状谓对主状谓。

  又如: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浮云”、“落日”相对,“游子意”、“故人情”相对,整个句式也是主(谓)宾对主(谓)宾。 “浮云”、“落日”之后,等于各省去一个。“如”字,所以每句实际是主谓宾结构。

  再如: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

  “江间”对“塞上”,其中“间”、“上”都是方位词相对:“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又含数词相对,而且这些相对的词和词组,在声律上都是平仄相对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代诗歌语言的对仗句,首先必须以结构上的对偶为基本前提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结构上的平衡,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

  对仗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格式,它通过词语两两相对的结构形式把内容不同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增大了诗歌语言所反映的时间或空间的跨度,从不同角度向读者提供了多种镜头,使读者在丰富的联想中进入一个更加美好的意境。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这是王维 “诗中有画”的代表作。该诗选择了“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浣女”、“荷莲”、“渔舟”等八种典型事物,借助严整的对仗形式,组成了优美的画图。四个诗句,两两对仗,组成四幅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造就了一个极美的艺术境界。这种场景的变换,读者读来并不觉得突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对仗这种格式。

  严整的对仗形式便于人们感情的过渡和联想,关于这一点,袁行霈先生有过很好的论述。他说:“对偶是连接意象的一座很好桥梁,有了它,意象之间虽有跳跃,而读者心理上并不感到跳跃,只觉得是自然顺畅的过渡。中国古代的诗人常常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在广阔的背景上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对偶便是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连接起来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第73 面,198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对仗还能产生十分鲜明的对比效果。如: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

  “红颜”与“白首”相对,“弃轩冕”与“卧松云”相对,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而这种效果的取得,不能不说是对仗辞格起了很大的作用。

  由此种种,写诗者要学好对仗。


四、对仗的基本要求

  律诗对仗有五项基本要求:

        1.平仄声相对。即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

  2.词性对应相同。上下句对应的词一般是同类词相对,即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但仅了解这一点还不够,有的词类,主要是名词还分若干小类,往往需要按照这些小类对仗。其小类有: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水江河等)
(4)宫室(楼台门户等) (5)器物(刀剑杯盘等) (6)衣饰(衣冠巾带等)
(7)饮食(茶酒餐饭等) (8)文具(笔墨纸砚等) (9)文学(诗赋书画等)
(10)草木(草木桃李等) (11)鸟兽(麟凤鱼虫等)(12)形体(身心手足等)
(13)人事(道德才情等)   (14)人伦(父子兄弟等)

   3.语法句式相对。即上下句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等,句子结构和节奏形式两句相同。如“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上下句均为“主——谓 ——宾——补”,主语“树色”、“河声”又都是偏正结构,前一名词修饰后一名词,上下句节奏形式均为“二二一”式。

   4.词义相关或相反(忌相同)。如:

   断桥无复板,卧柳自生枝。 ——杜甫《过故斛斯校书庄二首》之二
  落者自落,废者自废;而春来水发,卧柳生枝,总见生生不息。此相关也,又如: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折”“肥”相反也。

  5.字数相等。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七字对七字。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五字对五字。

五、 什么地方用对仗?

(一)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必须由对仗句组成,这是律诗格律的一个
基本规定。凡是颔联,颈联运用对仗的属于正格,不符合这个规定的都叫变格

正格
如: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赵嘏《长安秋望》

   此诗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词性及词组结构两两相对。颈联写俯察之景,“紫艳半开”对“红衣落尽”,“篱菊”对“渚莲”,“静”对“愁”,对仗亦相当工整

(二)首联运用对仗

     按照格律,首联用不用对仗没有硬性的规定,如果用对仗,也并不因此减少中间两联的对仗,故凡是首联对仗的律诗,往往一首诗用了三联对仗。从历代律诗创作的实际情况来看,五律首联运用对仗的比较多,七律较少。个中原因主要是五律首句多不入韵,容易构成对仗。七律首句多入韵,故用对仗的较少。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联也存在着运用对仗的情况。

  首句不入韵而首联对仗的五律如许诨的《送韩校书》:

  恨与前欢隔,愁因此会同。  迹高芸阁吏,名散雪楼翁。  城闭三秋雨,帆飞一夜风。  酒醒鲈脍美,应在竟陵东。

  七律如杜甫《咏怀古迹》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首句入韵而首联对仗的五律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七律师如白居易《杭州春望》;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犁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首联对仗的律诗还有所谓“偷春体”,即首联对仗,颔联不对,颈联又相对,一首诗中仍保持两句对仗,只不过改变了其中一联的对仗位置。例如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又杜甫《月三首》之二:

    并点巫山出,新窥楚水清。羁栖愁里见,二十四回明。必验升沉体,如知进退情。不逢银汉落,亦伴玉绳横。

   宋沈括《梦溪笔谈》论此诗:“次联不拘对偶,疑非律诗,然起二句明系对举,谓之偷春格,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偷春体》也说:“其法颔联虽不拘对偶,疑非声律,然破题已的对矣!谓之“偷春格”,言如梅花偷春而先开也。”其实初唐时期已有此体。

(三)尾联运用对仗

     尾联运用对仗在律诗中非常少见,这里仅举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结尾两句采用流水对的形式,一气呵成。“即从”对“便下”是偏下词组相对,“巴峡”对“襄阳”、“巫峡”对“洛阳”是地理名词组相对,“穿”对“向”是动词相对,如此工整的对仗在律诗的尾联非常难得。

  这种一、二联不对仗,三、四联才对仗的人称藏春格。又如杜甫《早花》:

    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直苦风尘暗,谁忧客鬓催。

  仇兆鰲说:“此诗上四散行,下四整对,亦“藏春格”也”(《详注》)

(四)颈联单独运用对仗

      这是律诗对仗的一种特殊变格,前人称为蜂腰体,通常见于五言律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云:“(其格)颔联亦无对偶,然是十字叙一事,而意贯二句,及颈联方对偶分明,谓之蜂腰格,言若已断而复续也。”如:

    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即非。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秋思抛云鬓,腰支剩宝衣。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 ——杜甫《即事》

     蜂腰格,全诗只有一联对仗,所以又叫贫对仗。象这样的蜂腰格的贫对仗,前人做过很多。王维、李白、梁鍠、高适、储光羲、王昌龄等都做过。王力在《近体诗格律学》中说:“律诗的对仗可以少到只用于一联,多到四联都用,如果只用于一联,就是用于颈联,这时颔联不用对仗。”现今,我们提倡改革创新,王力的话和杜甫等人的对仗实例,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五)全首皆用对仗

      全首四联都用对仗,这种情况在古代律诗中极为少见。如杜甫《禹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律诗四联有三联以上对仗的,叫做“富对仗”。这些富对仗,由于对法多变,故不觉板滞,不过初学者宜慎之。

(六)排律的对仗   

      排律的对仗与律诗相同,首联和尾联可以不用对仗,中间诸联不论篇幅多长,一律须用对仗,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例如杜甫《释闷》:

    四海十年不解兵,太戎也复临咸京。失道非关出襄野,扬鞭忽是过湖城。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但恐诛求不改辙,闻道嬖孽能全生。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

  这是一首七言排律,首联与尾联都不用对仗。其他如高适的《送柴司户充刘卿判官之岭外》,首联对仗,尾联不对,而王维的《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则首尾两联皆用对仗。兹不一一列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