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昨晚很晚睡觉,看油管的左嵬说历史

(2024-04-08 01:58:49) 下一个

我看到半夜,一口气看了四个多小时,今天又看了三个小时,他讲鸦片战争,北洋历史,讲袁世凯。比刷电视剧有意思多了。左嵬可以说是我在油管看到的,讲历史类节目最好的人。我中学近代史学得不好,印象中就是鸦片战争,然后不停签赔款条约,接着清廷倒台,北洋军阀像换马灯一样换人,军阀名字也记不住。这一段历史,我学得糊里糊涂,思路很乱。具体发生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我没有搞清楚为什么会这样。

终于遇到有人可以给我讲明白,左嵬不愧有才,把大历史的来龙去脉讲得很清楚。他不仅大历史的脉络很清楚,还会分析史料,比如把第二次鸦片战争前,英国人的说法,和中国广州巡抚说法冲突,拿来分析,猜测当中谁在说谎。还有皇帝的心态,官员明明打了大败仗,说辞上如何凑报皇帝,不激怒皇帝,不被惩罚。真的做官有术。还有他分析的许多历史细节,人物做事说话背后的原因。真像历史说的,“天下没有新鲜事,什么都是重复发生过的“。

比如,他讲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前,中英发生矛盾起因是一条船。那个船的老板明明是中国人,偏偏要把船注册香港,挂英国国旗,请英国人做船经理,中国人做水手苦力。水手里混了两个中国政府通缉的中国犯人,广州水师去抓人,船停在港口里,没有挂英国旗,水师态度蛮横抓了一大批中国水手。在广州的英国官员出手干预,偏偏又跟英国政府上报,说中国水师撕毁船上的英国国旗,要求英国政府派兵打仗,广州大员又坚持说水师没有撕毁英国旗,那个大员不知道英国为什么要派兵打仗,真实原因是英国的商品进入不了内地,广州大员以为他自己能搞定洋人,没有把冲突及时上报皇帝,使咸丰被北上的英国海军打得措手不及。。。

又讲到郭松焘去英国出使,朝廷让他去找一个副使,他找了自己的朋友,结果陪着他去英国的那个朋友给朝廷不停打小报告,说郭在英国崇洋媚外。原因是郭松焘受到慈禧委托,要他写西洋游记,他的西洋游记把西方先进的东西记录的太真实,被朝廷出版,在官员中传阅,引起保守派弹劾,他朋友不愿受到牵连,先背后举报他。这个朋友其实比郭更崇洋媚外。有一次,英国官员请郭的朋友参观监狱和济贫所,他推说不去。却很有心眼,悄悄记下地址,过了一阵子,事先不通知英国人,突然去拜访。他说,之前不去,就怕英国人提前准备。他恐怕知道中国官场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是怎么做的。他突击去查看英国人的监狱,吃惊于英国监狱犯人的人道待遇,回来写日记,说英国监狱真仁义也。比郭松焘还要崇洋媚外。看这一段,觉得清朝汉人官员其实也不傻。心眼挺多的。装保守只是为了迎合皇帝而自保。

皇亲贵族和旗人,皇帝想让旗人专心练兵,以少数镇压大多数,给后代吃喝不愁的生活待遇,后代却渐渐颓废不能任事。在帝国要转型时,一点儿也撑不起来。最后奔溃。特别是两次鸦片战争为什么老是输掉,我以前一直没有想明白,直到左嵬说到原因,我特别同意他的分析。除了英国的船坚炮利,英国人的炮射程很长,中国人无法靠近英国人回击。还有英国人的船速很快。当时从印度调配海军的速度比中国政府从邻省抽调军队的速度更快。中国因为要维稳老百姓,军队名义上多,其实分散各地,每次只能调拨几百人,还靠走路,要走40多天,比英国海军速度慢多了。又因为中国炮火打不到英国船,不能出动出击,在几千公里的海防线防御,英国海军在中国海岸边,变换进攻城市,中国军队在疲于奔命走。。。这个仗无论如何打不赢。特别有意思的一段,中国老百姓帮英国人做运输苦力,因为比起英国人,老百姓更痛恨中国官员和军队。分析战争胜负,武器优势,士气,地利,人和,中国都丝毫不占优势。

英国的弱点是,中国地方大,人多穷。英国要取得中国利益,只能依靠买办代理人。英国其实想依靠清廷间接剥削中国利益,清廷自以为是天朝上国,变成老吃败仗,在最后十年转型中,因为举措不当,突然取消科举,让学子变成革命党,皇族内阁中央突然削权,之前却放权地方士绅咨议,十四个行省同时闹独立,旗人躺平,镇压不力,清廷被派去镇压的袁世凯出卖,从清廷之前一直吃败仗,转型不力,已被汉地知识精英,士绅阶层抛弃。

说起袁世凯称帝,左嵬说最主要的原因起源于一开始建共和国,总统制和内阁总理制之争,孙中山一直主张总统负责制,在不得已退位后,革命党人给袁世凯使绊子,把总统制改成内阁总理和总统双规,让袁世凯没有办法独揽政令,最后以想做总理的宋教仁被刺死而失败。共和国选择要总统制和内阁制,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延续到最近,从毛周搭配,江朱和胡温分权,本朝其实更倾向于内阁总理制。但最近又因李莫名猝死而告终。清末到民国历史中一些困惑和争议的问题,很多一直遗留到现在。比如皇帝没有之后的法统问题,即统治合理性,西方以投票来解释统治合理性,而中国无法解释。之前靠共产和工农专政理论来建立法统,但是共产画饼在世界范围破灭,而工人农民都是公认韭菜,之前的理论显然失去说服力。没有法统,就要增加维稳成本,靠提高生活质量来取得法统,那是之前实在穷起点低,只要现在比之前过得不好,就要增加维稳成本,碰上财政不好,没有法统还付不上维稳成本就麻烦。而科举制取消后如何选拔社会管理系统,又是一个遗留问题。本朝建国初依靠军队转业干部做各级官僚,把知识分子打成臭老九,又发动群众监督各级官员。慢慢的官员系统腐败低下后,基层权力也是世袭的,如何制衡,选拔,替换,使行政系统维持能力将会是一个难题。当然,天朝比清朝更有利的一点,那时的列强过了鼎盛时期,现在也在慢慢摆烂,天朝不至于像晚清那样被列强打得灰头土脸。

那段历史离我们不是太远,又因为自己是中国人,品历史人物的细节,往往心领神会,挺有意思的。我想找一些英美历史书,有趣的,有细节分析的,能否推荐几本?

我前几天看纽约中学的一份期末历史考题,出一道比较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总统出张出兵,对国会说了一通帮助欧洲捍卫自由民主的话,这是台面话。至于出兵到底为了什么,纠葛什么利益,总统不会说,考试材料里面也没有。然后又是一个反战人士发言,反对送美国人上战场。然后那个人就被驱出美国。考题让中学生分析为什么有的美国人同意参与战争,有的美国人又反对。这种题只能写一些明面上的理由。比如学生可以写”争取民主自由和普通士兵的代价“。其实当时精英层真实的决策过程和理由,摆不上台面讲。中学生只能写一些美国去欧洲帮助被侵占国人民保卫民主自由之类的冠冕堂皇话,参与战争一定关乎利益,国与国利益纠葛,决策精英考虑的理由,捍卫民主自由不会是最主要的。其实美国文科考试也挺八股的,是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flypacific 回复 悄悄话 美国中学历史论述题倒没有你说的那么糟糕,要得高分往往得有个与众不同的观点,关键是得有论据。考的不是观点是否正统,而是推论的方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