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阅读我写的这篇读书摘要和笔记。它不完全代表我的态度,但却可能是有利于自己了解一个不熟悉的领域时的思考出发点和判断指导。老年人相信一切,中年人怀疑一切,青年人什么都懂(王尔德)。在这个时代,思想深刻也是一种不幸。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瘸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纪伯伦也说:“信仰,是人心中的绿洲”。 人类漫长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信仰消长的历史。凡有宗教信仰的时候,社会一般都趋于安定祥和;凡没有宗教信仰的时候,社会多半滑向罪恶、动荡。然而,尽管信仰如此重要,但如何将它与迷信,甚至邪教区分开来,以及一个人如何才能获得有益的信仰,如何才能皈依正确的宗教,这其实并不容易。因此,找到宗教信仰的核心要素,作为判断皈依的准绳就很重要。一般而言,真正的宗教信仰至少要具备以下四个基石。
基石一:超验的教义。
宗教一定有一套“知识体系”,即教义。这个教义所谈的内容,往往不是一般知识或学说所能讨论的,甚至科学都不会讨论。比如,它会直接定义超越力量的存在,世界从何而来,人类将向何去,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对这样的追击追问,宗教信仰都会给出明确的解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教义是不谈条件的,而是直接以真理的形式宣布出来。换句话说,它是超验存在的,不是经验理性所能否定的。比如,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原罪论、耶稣复活说;佛教中的六道轮回、三法印、三十三道品等。对于其信徒而言,都是颠簸不破的真理,没有任何商量或妥协的余地。所以说,以教义的形式,直接宣布超验真理,这是宗教信仰的首要基石。至于要不要相信,则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如果选择不相信,就会觉得这些教义一点意义都没有;相反,如果选择相信,就会认为这些教义非常有道理,人生也不会再有任何疑惑了。相反,如果一个“宗教”信仰的是世俗的人或物,然后宣布其所言所行都是真理,那它一定是假宗教(如FLG)。
基石二:神秘的仪式。
人是天生的仪式化生物。仪式让人进入一种庄重、严肃、神秘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别样的生命体验。当下有人呼吁生活要有“仪式感”,正是基于这个道理。对宗教而言,仪式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基石之一。没有哪种宗教没有仪式。天主教的告解、佛教的法会、高耸入云的教堂、建于深山的庙宇宝刹,都是在营造某种仪式氛围。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出生入死,都被各种宗教仪式包围。而这一系列的神秘仪式可以助人回归原点,活出新的生命。例如每年圣诞节的时候,教会总是会重演一遍耶稣诞生的过程,让你参与仪式之后可以回到出发点,感觉到生命有一股新的力量展现;而佛教中的打坐、参禅、面壁、诵经等,更是常把人代入神秘体验,给人以与世界融为一体的感受。相反,如果一个“宗教”的仪式,给人的是权威与压迫,不能让人身心得到升华,那它多半是个假宗教。
基石三:严格的戒律。
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律、道德和戒律是社会安定的必备要素。本着净化世界、普度众生的宗教更是如此。所以说,戒律,也是宗教不可或缺的基石之一。宗教戒律的严格,甚至远超法律。法律只能判断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若是一种想法没有执行,则只能说是有所“意图”。执行之后没有成功,则被称为“未遂”,可以减轻刑罚。宗教则不一样,除了外在的开除、禁闭、惩罚等肉体处罚之外,它更重视“动机”。只要心念有问题,那就有罪。譬如耶稣说过:“凡注视妇女,有意贪恋她的,他已在心里奸淫了她”。佛教也会讲“起心动念”都是恶,要不停用四念处、八正道等手段把持自己。因为所有可怕的罪恶都是从起心动念开始的。由于动念者没有加以防范,以至于愈演愈烈,终于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宗教要求一个人的动机要保持纯粹的善,不能有任何杂念。禁欲、修炼、磨练、时时砥砺前行,是宗教的常态。相反,如果一个“宗教”处处弥漫着享乐、财富、浮华的生活,没有任何戒律;或者戒律只针对部分人,那它多半不是真宗教。
基石四:坚定的教团。
信仰很重要,但信仰自身不会说话、传播,它还常常受到内部和外部邪恶力量的破坏。因此,信仰就需要强大的宗教团体或组织来维持保护自身。他们研究宣传教义、执行仪式,督导戒律,让信徒奉行及忏悔,甚至在关键时刻,誓死捍卫信仰。所以,教团组织构成了宗教的第四个基石。传教团体的成员都需要经过长期的严谨训练。基督教的教士、神学大家,佛教中的得道高僧、律法宗师,往往需要半生的学习、阅读和宗教实践。他们道德高尚、精通教义教规,要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宗教帮助。并且,随着历史的演进,时代与社会的需求而改进,这种要求更为繁重。相反,如果一个“宗教”的组织,没有自我要求与训练,只有权力斗争和谎言,那它一定不是真宗教。
在这个道德虚无、价值混乱的时代,认清上述四个基石,重拾宗教信仰,改善社会良心,已经迫在眉睫。 事实上,除了用这四个基石判定宗教信仰之外,其它办法还有阅读和宗教有关的书籍,获得和宗教有关的相关知识,这是普通人开启信仰之路的最佳方法。但宗教信仰书籍常有,优质的通识读物却不多,围绕宗教上下左右的相关读物就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