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ling

对生活的感受,对人生的思考,对世界的看法,对历史的感悟,对未来的期待。
正文

活在当下,体验人生,与自己的内心平静地交流

(2023-05-16 12:01:03) 下一个

这是我尝试着做的一次思想实验后所写的作业,也是近一个半月以来与自己内心交流后的感想。不算太成功,也说不上失败,但却非常的累人。写的太长了,也充满了跳跃性。若你没有时间就别读了。我也非常犹豫是否要发出来。我本普通一人,只是爱好把所读所想随手写出来。我不知在生活中戴着面具跳舞会是什么样的体验,而真实地活在当下,真实地体验当下自己的内心情感,就需要你有勇气来保持思想和灵魂的自由。忘记了是谁说的话了,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我愿在我的余生中,能重拾有趣的灵魂,去追求自由的精神,达到超越功利的境界。真心感谢你读我写的这些文字,也祝你全家生活幸福!

 

灵芝的 Palliative  Care  家庭医生昨天又给我打来了电话,讨论了有关灵芝要他帮助申请Nurse  Home  一事。灵芝的近况越来越不乐观了,肢体的扭曲和左侧视觉的障碍,让她的日常生活比如吃饭、洗漱都充满困难。而大小便也完全离不开我的协助。多个疗程的姑息性化疗,让她的睡眠受到影响,以至于黑白颠倒乱了作息,这也间接地让我的体能受到影响。看着我在全职工作的同时,还竭力地为她有个好的日常生活不停操劳,她也会不由自主地心里难过,也总想着为我能做些什么。嘴上却常常低声缓缓地、咕嘟咕嘟地说出一些毫无逻辑的话语。我非常理解她想要有尊严地活好每一天的愿望,但灵芝却不愿意相信她已丧失了掌控生活的能力,却又常常固执地无视安全因素地盲动,导致危险状况时有发生。今天在晨间护理时又再一次趁我转身整理的间隙,扭动身体重心偏离压翻了马桶车而摔倒,这也再一次让我紧张不安。身体机能的衰落也伴随着认知能力不断下降,理性常识般的沟通也越发困难,两个人之间言语的误解也会随之而来。而当我紧张不安又抑制不住地大声提醒她时,她的心绪不安、情绪低落又无助地摆在眼前。注意力无法集中也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理解和判断能力的下降让她对以往爱看的电影电视剧也不知所云。真心实意地想倾尽全力照护好灵芝,却心力交瘁地看着自己的照护能力和体力越来越近极限,同时伴随着灵芝的状况也越来越糟,终让我心中不由得生出挫败之感。想起一年半前灵芝从康复医院出院时,医生曾建议直接转往Nurse Home。而自己却坚持接灵芝回家,自信地以为仍有可能恢复到哪怕是一半。如今难以接受却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像海浪般冲击而来。理智的声音告诉我,医学是有边界的,跨越边界那就是深渊了。但感性的冲动却像一把小鼓槌,持续地敲击着你的心房,让你放不下、又难安。当深渊在凝视着你时,你又如何凝视深渊呢?此刻,耳机里传来了“两个灵魂的落日”(Sunset of Two Souls)梦幻般的旋律。动人心弦的节奏理智性地告诉我,生和死已然超越了个人意志。人想要掌控生死,就是不敬畏天地神明了。但我们在有生之年,却总想着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一些事情,在艰难的现状下生活出最好的状态来,从而不辜负上天给予我们的生命,努力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创造出一个让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心安的人生和社会状态。这真的能达到吗?

一个美好的相遇,请不要言过往,而最好的离别,也请不要问归期。佛曾说过,人的一生都是注定的。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和事都有自己来和去的时间。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懂得珍惜,在离别的时候就自然能够做到真正的豁然。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简单,我们的心却让事情变得复杂。尽管所有的道理我们都懂,我们依然也会难以面对真正的答案。若是换个角度想一想也许就会发现,没有人会永远一帆风顺,也没有人会永远的倒霉。我想对自己说,那种认为失去了整个世界,其实只是想象中的一个挫折。失败只是暂时的结果甚至也算不上失败,这并不能决定整个人生,哪怕我们正在老去。在那一列看不到尽头的火车上,两个人能相遇,那是前世留下的缘分。而这样的相遇,其实是彼此生命中一个相加的时刻。我们携手走了大半生,体验过失落的感觉,也尝到过酸甜苦辣的滋味。也终将会知道,再亲密的关系也没有人能永远地陪伴,你我既然来到这个世界,那么活着就是一个过程。面对着有无数变数的人生旅途,让我们的心通亮一点儿,这种突然开朗,也许将是一种一切随缘的正确方式。我们不能改变人生的来处,但我们可以决定此生的归宿。通过努力去改变很多不如意,即使不能如心所愿的完美,也能赋予生活无限可能。当我们选择了一个目标,就为心中的方向努力吧。对人生不强求也不代表要放弃努力,而是尽了最大努力后不强求。不可否认,有时候付出真的不一定能得到我们想要的。但如果你选择不付出,那只会让你心难安。在我的余生里,希望能承受命运赋予的重担,坦然地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人生风暴。        

人生就像是一座大山,我们都是其中的登山者,能够走到哪一步,去到哪个位置,既需要靠我们的毅力,也需要靠我们熬到最后的坚持。熬,其实很难。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熬不下去、坚持不下去是常见的。因为血肉之躯的人,毅力终究是有限度的。年轻的时候我们有精力,人也不够成熟,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也还不够全面。所以我们就算是身临低谷也能熬下去,硬着头皮去扛起生活的压力。但是当我们有所经历,而且身体机能逐渐下降之后,我们才会彻底明白,有些苦是会持续一辈子的。有些事儿是要我们一辈子扛起来的。生活中有许多人到了四、五十岁就熬不住了。人们终究会明白,普通人的人生,其实在45岁那年就已经结束了。中年之后,人生就只剩下归途了。我们常可以看到,以往那些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如今成为了满脸沧桑的中年人;以往那些志向高远的年轻人,如今活成了只求安稳的中年人的模样;以往那些灵魂自由的年轻人,如今活成了灵魂麻木的样子。也许,不是他们沧桑了,是岁月让他们衰老了;不是他们没有追求了,而是他们干不动了;不是他们没有灵魂了,而是生活磨平了他们的棱角。我们不也是这样吗?有句话说的很现实,比高山更难跨过的是生活。而生活就像是一场磨练,它让我们经历千难万苦,让我们感受这世间的酸甜苦辣。有些苦经历过了,有些事儿感受过了,那我们就真的只剩下归途了。面对这伤感的归途,人生似乎应该还有 “晚霞耀天光” 的时刻。可是晚霞终究会过去,漫长的黑夜始终会到来。在这场人生的归途当中,我们只能继续走下去,继续熬下去,直到老去的那一天。                                          

想起了尼采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短短十三个字意味深长。年轻时的生命就像小河里欢快流淌的河水,它们一路欢歌,纵情奔跑,从不会停下来想一下生命的意义。直到有一天它被堵住了,它无法再欢快地流动了。这一时刻忽然回过头来问了自己一句话:我在干什么呢?这一切有意义吗?直到此时,他才真的有了自我意识,一旦有了自我意识,那孤独感便会油然而生。所以,孤独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而成熟往往也是痛苦的开始。痛苦与成长从来就是孪生兄弟。痛苦到了一定的极限,人们会本能地想到放弃或死亡,会觉得这一切的挣扎不值得。人们会发现,所有的心灵鸡汤都不值一提,它们显得那样苍白无力。于是有人抑郁了,有人选择了轻生,有人自暴自弃,或选择了放弃。放弃很简单,但活着却需要一个理由。是活着还是放弃?这让人们会想起尼采的另一句话:那些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大。要么涅槃重生,要么走向灭亡。这个灭亡不一定是身体层面的,心灵的消极颓废,同样也是一种灭亡,因为他选择了放弃。没放弃的人,熬过了这道人生之坎,心灵便会更加强大。很多人都喜欢引用这句话,但我们知道,同样引用这句话,如果是一个中年人,其背后的份量是不一样的。你没被干掉,最后这个经历就会成为你的一笔财富。所以,除了经过黑夜的道路,人们是不能到达黎明的(纪伯伦)。 但在黎明到来之前,你要先熬下去。

人生是体验的总和,不是经验的集合(19世纪德国精神科学和哲学的创始人狄尔泰)。这也正是人类与ChatGPT以及所有智能机器的一个本质区别。在狄尔泰这里,体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不是一种感官上的经验。你可能走过很多路,读过很多书,看过很多风景,这些都只是经验或者说经历,而不是体验。体验是在对心理事件和心理活动的 领悟中所呈现出来的东西。它是在我们的感觉、情感、直觉和思想基础上产生的领悟和认识。是直接的、连续的、整体的和流动的。经验所对应的是观念和知识,而体验对应的则是真实的情绪和感受。生命的质量不在于感知经验上的多寡,而是体验上的丰富多彩程度。就好像有人听到一首音乐,看到一幅画,可以体验到几千年人类历史的宏大与沧桑感,而有的人只是听到了一段旋律和看到了一堆线条。这也许就与人们在体验和经历生命过程中所持有的人生态度有关。想起了一个流传甚广的小故事,有关我们是应该去拼命工作、还是躺着在海边晒太阳?一般人认为故事中的渔夫完胜绅士,因为他的人生境界看起来更高。但是如果亚里士多德恰好也在现场的话,他一定会先问渔夫:说到底你究竟有没有经历过中间的这些过程呢?有没有体验过那种心潮澎拜的情感冲击对生命的感受呢?如果你什么都没有做,光在海边晒太阳,或者你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就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好生活,因为它缺失了过程中的体验。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在积极地去从事和完善某种活动或实践中,去体验人生的艰辛和伟大,并努力地发现自己的天赋,积极地实现它并成为你之所是。这会比早就已经见山见水,躺在海边晒太阳更有意义。记住,聪明是智慧的敌人。做不喜欢但应该做的事,不做喜欢但不应该做的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去体验多样的人生。                    

春雨在静谧的夜晚沙沙地下着,真的很喜欢这种氛围感,窗外雨很大,内心却很平静。而你若站的那么远,也就不会听见我心里的这片海了。一些心理学家(至少我读过的一些文章)倾向于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性格:一种是偏执狂,他们总是在玩零和游戏;另一种则是抑郁症,他们更愿意接受细微差别(从而感到悲伤)。有一个小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玩游戏,小男孩收集石头,小女孩收集糖果。小男孩想用石头交换小女孩的糖果,小女孩答应了。可在交换的时候,小男孩却偷偷藏起了最漂亮的石头,把剩下的石头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把自己的所有糖果,都给了小男孩。夜里,小女孩觉得自己有了好看的石头,所以睡的很香。而小男孩则翻来覆去,无法睡着。他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偷偷藏起了很多糖果呢?心理学家卡尔. 荣格说:“我们所看到的外部世界,都是我们内心的反映。就像故事中的小男孩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一些脆弱、焦虑、陷入精神内耗的经历。这些精神的冲突和痛苦,很多时候都起源于我们的内心。”  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一些基本的情绪体验,一些人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最终恢复正常的状态。但一些人却会发展成神经症,比如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惊恐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甚至人为什么会变得懒惰,也与内心冲突发展到一定程度有关。人生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就像仙人掌的一根刺一样会扎在你的肉里,它不影响你干任何事情,但是它的存在感特别强,你干什么事它都会提醒你说,它就在那儿。就让它在那儿并忽视它的存在?还是忘掉它如同不曾存在过?被压抑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们会被深藏,并在以后会以更出人意料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是否会与自己静静地沟通呢?或者说我们是不是一定要了解自己呢?一定要的,相信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一样。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格局、社会体系、人际关系、家庭婚姻等等,都是由我们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定义的。如果自己都不了解自己,那我们将会成为生活中的盲人。所以,请不要放过每一次与自己对话的机会。往外看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清醒(卡尔.容格)。

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信息。人们在看过一条社会热点后,会不自觉地带入善恶、对错等二元对立的观念,争论就会随之产生。研究学术的人不喜欢别人讲述玄学,研究草药的人不喜欢别人抨击中医,一些富有的人感觉自己高高在上,一些贫穷的人又感叹这个世界的参差。人们每天都在争论,看似是为了善恶对错而争论,但其实是为了自己的立场而争论。而立场不同就会导致人们的想法大不相同,若不肯改变自己的看法,就只有争论。争论源自于人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且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与当时的情感状态有关。当一个人心烦意乱时就会厌恶整个世界,当一个人心情大好时,就可能会包容身边人犯的所有错误。一个内心忧患的人,擦觉到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产生惊恐之心,一个内心光明的人,看待万物都会有一种包容的心态。我们需要对待这个世界客观一些,我们需要对待万事万物客观一些。一个人的心改变了,眼里的世界就改变了。一个人心中“道”的模样,就是这个人眼中世界的模样。当我们定义了什么是美的时候,就会出现丑。当我们定义了什么是善的时候,就会出现恶。之所以我们会用对立的范式来看待一切事物,是因为我们太过执着于妄想,从而不断的与他人争论了。所以,老子才会说不争、才会说无为。争这个动作就是认为自己才是对的,而不争才是“道”的妙用。忘掉我们主观的好坏和欲望,来重新感受这个世界,我们就会感受到真正的美好,就会听到天籁之音。而所谓天籁之音,就是我们放下执念,放下自己的立场时所听到的万物发出的声音,那是声音本来的样子。这就如同音乐本身并没有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好坏善恶之分。人们听到它时,会根据自己的心境产生一种主观意识。心情好的时候,听到欢快的音乐就会心生愉快,心情坏时,即使听到欢快的音乐也会心烦意乱。而当我们静心时,所听到的就是音乐本来的状态,这就是天籁之音。所以,音乐的好坏不在于音乐本身,而在于听音乐的人。同理,任何事物本身的好坏都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看待事物的人。

一个人是周围六个人的平均值,不想被平均下去的话,请到先贤的书籍中寻找升华和智慧吧。有人会说,知道这些先贤智慧有什么意义吗?这个社会赚钱才是最有用的。赚钱才能让自己过的更好。可是对一个人的有用不等于对别人都有用。探讨人生智慧有用吗?赚钱有错吗?有用或无用、错或对,没有统一的答案,全看一个人的心境和情感体验,全看一个人所处的人生阶段。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看待问题的视角,但是当一个人固执地认为自己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时,这个时候他就真的错了。比如自己本身吃素本没有错,但要劝天下所有人都吃素,这就错了。当我们在和一个固执的人争论时,你就会像是凝视深渊一样,最终也可能要跌入深渊里。很多人喜欢拿着自己的道德标尺去衡量万物,但是这个标尺是自己想要的标尺,而这个世界却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标准答案。生活和世界也许是丑陋的,但在微观和宏观的尽头则是和谐完美的。日常世界只是浮在完美海洋之上的泡沫,但是由于质子干扰了这个世界,反而变成了美丽的外表。它所包容的微观,和包容它的宏观,可能更加混乱和丑陋(三体)。达到无我的境界,才能看清真实的世界。愿你看清了一切还能爱你所爱,帮助该帮助的人。在找不到自己的时候,就去抬头看看世界。

生活本身就是一场修行,一个人能否做到开悟,取决于他是否能活在当下。这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若要达到完全活在当下的状态,就得要寻找我们自己生命的内在、亦或是本体这种人类最深的自我和真实的本质,也就是跳脱了自己的姓名职业履历之后还存在的那个自己(我是谁)。这需要我们抛开那些低层次的思维认同(并非指深度思考,思考本身并不是问题)。在思维认同控制下,一个人会完全被自己的情绪牵着鼻子走了,而时刻都处在乱想的状态是非常可怕的。它会让你远离了内心那个宁静的状态,进而会创造出一个虚假的自我,不断投射出恐惧和苦难的阴影。人们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痛苦是因为离我们的内在也就是本体太远了。其实,我们的本质和头脑里的所有乱七八糟的想法不是一回事,正因为思维认同创造的那个虚假的自我是如此的不真实,所以他才不断地向外在的世界去寻求认同。这种思维认同会让我们感到痛苦,因为它会让我们陷入时间的陷阱,就是不由自主地完全生活在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之中,注意力完全被过去和未来所占据,却忽略了当下这个最珍贵的时刻。当我们抛开那些低层次的思维认同,并让其处于静止状态时,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完全集中在当下这一刻,就会感觉到本体,而保持这种察觉本体的状态就是开悟。这一刻,你能体会到来自内心深处的喜悦和宁静,整个人也将充满了灵性的力量和平和的幸福。开悟就是受苦的终结。活在当下就是要求人们摆脱思维认同,从无意识转变为有意识,让自己察觉到自己的思维状态,随时观察自己的思维、想法、情绪以及各种情况下自己的反应。悔恨的过去和焦虑的未来都不重要,当下才是最珍贵的东西,我们整个生命都是在这个永恒当下的空间中展开的。我们能改变的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发生在过去,也没有任何事情会发生在未来,所有的事情都只能发生在当下。就算未来一定会来临,那它也一定是以当下为方式出现的。活在当下就必须要终结时间的幻象,做好当下的一切,好的未来才会来临。当下怎么做决定未来,而不是当下的忧虑决定未来。不要去主观判断或者分析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用察觉自己的思维状态后全神贯注于当下,来替代那种否认当下无聊不安的等待,替代那种对过去无休止的悔恨或痛苦的纠结。让白日梦、紧张恐惧等都没有生存的空间。心灵修行的完全接受当下时刻会让我们变得积极,而不是消极地去忍受生活中出现的任何情况,不去做任何的努力,也非停止制定计划或者去采取积极的行动。这是一种和生命流动同步、不逆流而上的简单却深刻的智慧。我们唯一能体会到生命流动的地方就是在当下时刻。它让我们放弃对当下的内心抗拒,让自己坦然地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并认识到自己应该走出低谷,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时刻,接受当下的现实,然后采取行动,尽最大的努力从逆境中摆脱出来。这是积极的行动,比起产生愤怒、绝望或焦虑的消极行为更具有威力。我们有不少的痛苦来源于抗拒,来自于不能坦然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因而一直活在消极的情绪之中。打破生活当中那些无意识的抗拒,在活在当下的状态下去看清楚现实是什么情况,自己需要做什么,然后采取行动。现实不能改变,因为它已经发生,视情况而定,做自己必须做的事情。这样,坦然接受现实就不会再有消极心态,不会再有痛苦,不会再有不开心的事情,从而生活在一个非抗拒状态当中,一种充满了感恩、轻松又没有挣扎的状态中。一个人会经历什么样的未来,主要决定于如何度过当下时刻的质量,活在当下是引发积极变化的关键所在。我们被改变了,我们的整个世界就改变了。(埃克哈特·托利:当下的力量)

奋斗的岁月是美好的,但生活的艰难也会给人们带来太多的痛苦、失望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能承受它,为了能减轻痛苦,人们也许有三种这样的措施:轻视自己的痛苦;替代性的满足使自己减轻痛苦;注重令人陶醉的物质使自己对痛苦麻木不仁(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没有什么比疾病和忽视疾病让生命付出更大的代价了,而生命个体的尊严比各种主义更重要(罗素)。 生活中我们会受到来自三个方面的痛苦的威胁:一是来自我们的身体,而身体注定会逐渐衰弱。二是来自外部世界,它可以用压倒性的、无情的破坏力来对我们肆虐。三是来自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这可能比其它都更痛苦。但我们却从来没有像陷入爱情的时候那样对痛苦毫无防备,也将从来不会像失去所爱时那样无助不乐。我们需要与自己客观平静地对话,认清自己,放弃幻想。虽然幻想有时能让我们免于痛苦,或者让我们感受到快乐。但当它与现实相撞时,就会被撞的粉碎。其实一个人的性格是由多大程度地能让他失去理智来定义的。当人有一个强大的信念时就会变得很强大,但当他怀疑它时他就会变得脆弱,这就需要我们保持思想和灵魂的自由。但是,一些人并不是真的想要自由,因为自由涉及到责任,而他们害怕责任。有时一个令人不愉快的想法冒出来后,人性的自然反应就是会认为它是不真实的,然后会很容易找到反对它的论据。人们的天性也往往期望从对比中获得强烈的快乐,却会忽略从自身拥有的东西中获得快乐。但理智的声音虽然柔和,它却不会停止,直到它被听到。最终在一次次的被拒绝之后,它成功了。如同所有的好都不如刚刚好一样,请让我们用共情来替代同情心吧,因为人性最深处的善良,是让人不感到为难。让身处困境的人不感到为难,而是感到舒适,便是人性最大的善良和温暖。也请注意我们的言语,因为言语具有神奇的力量,它们可以带来最大的幸福或最深的绝望,也能够唤起最强烈的情感和激励所有男人的行为。

再一次欣赏了一遍老同学推荐的施特劳斯的音乐作品Tod und Verklärung (Death and transfiguration),庄严、厚重又沧桑感十足的旋律直击心扉。会让人不由地感叹,不知道在那天边可否有尽头,只知道失去光阴不会再回头。勇敢点吧,我们不会比今天更年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FrankTruce1 回复 悄悄话 兄台,也许你不一定会回复,不过还是为你的感悟点赞!寻找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苦难和解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希望你可以度过苦难的河,到达心灵幸福的彼岸
bybybaby 回复 悄悄话 mark了,要经常回来读一读
Ulysses777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您的分享!“ 与自己的内心平静地交流。” 说得真好!从这标题上看,你已经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在审视自己了,good for you!
zhouan54 回复 悄悄话 很有意义的分享。我自己的经历让我非常认同你的观点,例如:“开悟就是受苦的终结。活在当下就是要求人们摆脱思维认同,从无意识转变为有意识,让自己察觉到自己的思维状态,随时观察自己的思维、想法、情绪以及各种情况下自己的反应”。认识自己,是一个美妙而又奇特的旅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