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宓(183年-221年),名不详,后世多称“甄宓”或“甄洛”。三国时期著名美女,先为袁熙之妻,后嫁曹丕,成为魏文帝的妃子,魏明帝曹叡生母。她以美貌、才德闻名,但最终因宫廷斗争被赐死,结局凄凉。
甄宓出身名门,才貌双全。她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县)人,出身东汉名门甄氏,父亲甄逸曾任上蔡令。
甄家为河北大族,富甲一方,甄宓自幼接受良好教育。《三国志》注引《魏略》称她“姿貌绝伦”,传说幼时有相士预言她“贵不可言”。
彼时战乱饥荒流行,甄宓小小年纪就劝家人开仓赈济灾民,以仁慈闻名。
汉献帝建安初年(约196年),甄宓嫁给了袁绍次子袁熙为妻。204年,曹操攻破邺城(今河北临漳),袁熙逃亡辽东,甄宓被曹军俘获。
曹操本有意自纳甄宓,但曹丕抢先请求,遂成曹丕之妻。甄宓为曹丕生下曹叡(魏明帝)和东乡公主。
关于这段经历,有一说法:曹操攻下邺,曹丕先进袁府,看到有个少妇披头散发,脸上很脏,躲在刘夫人身后哭泣,曹丕问她是谁,刘夫人回答:“是袁熙的妻子。”然后曹丕帮她把发髻挽起,用手巾擦拭面庞,发现她姿色绝伦。之后,刘夫人对甄氏说:“现在不用担心被杀了!”于是曹丕便纳甄氏,十分宠爱。
还有一说:刘夫人和甄氏共坐大堂上。曹丕进入袁府中,见到刘夫人和甄氏,甄氏因为害怕,把头伏在刘夫人膝上,刘夫人让人把自己手绑起来。曹丕问:“刘夫人为什么要这样?让你的儿媳妇把头抬起来。”刘夫人捧起甄氏,让她抬起头来,曹丕看见她美貌非凡,便心悦于她。曹操听闻了曹丕的心思,就为他迎娶了甄氏。甄氏嫁给曹丕后,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曹氏(东乡公主)。
初期,曹丕对她极为宠爱,甄宓以贤淑著称,调和曹丕与弟弟曹植的矛盾。220年,曹丕篡汉称帝,迁都洛阳,甄宓留守邺城,传甄宓作《塘上行》(一说为后人伪托),表达被弃之哀,触怒曹丕,逐渐失宠。
另外,曹丕新宠郭女王(后为郭皇后),甄宓心生怨怼。
221年, 曹丕听信郭女王谗言,以“有怨言”为由,遣使至邺城赐死甄宓。甄宓死时38岁,下葬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意为令其死后无颜见人、有口难言)。
226年,其子曹叡即位为魏明帝,追谥生母为“文昭皇后”,以皇后礼改葬。
为泄愤,曹叡逼杀郭太后(郭女王),但史书未明确记载是否为母报仇。
传说曹植暗恋甄宓,名篇《洛神赋》(原名《感甄赋》)中的“洛神”,即是影射甄宓,但此说无确证,可能为后世附会。
另外,传说传甄宓是《塘上行》的作者, 该诗是否为甄宓所作存疑,可能是后人借其名抒发宫怨。
甄宓作为“红颜薄命”的代表,常见于诗词、戏曲,如京剧《洛神》。传统史家赞其贤德,亦叹其悲剧命运,折射出乱世女性的无力感。
甄宓的一生,从世家才女到帝王弃妇,既见证了汉末三国的风云变幻,也浓缩了古代女性在权力斗争中的脆弱性。她的美貌与德行未能换来善终,最终成为宫廷政治的牺牲品,唯留“洛神”传说供后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