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绍的是 “落雁” 王昭君。
王昭君出生于平民家庭,汉元帝时期(公元前48年—前33年)被选入宫中为“待诏”(即等待皇帝召见的宫女)。传说因拒绝贿赂画师毛延寿,未被画得美貌,因此未被汉元帝选中,一直默默无闻。
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长安朝见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主动请缨,远嫁匈奴。昭君被封为“宁胡阏氏”(匈奴王后),随呼韩邪单于北归。
据《汉书·元帝纪》记载,汉元帝见到昭君时才发现她美貌惊人,但已无法反悔。
昭君来到匈奴,有过两次婚姻。
第一段婚姻,她与呼韩邪单于生一子,名伊屠智牙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
第二段婚姻,是在呼韩邪单于死后的公元前31年。按匈奴“收继婚”习俗,她再嫁呼韩邪之子复株累单于。
昭君与复株累单于生有二女,分别是须卜居次、当于居次。
昭君出塞和亲,促进了汉匈和平,汉匈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史称“边城晏闭,牛马布野”。
历史上确有昭君其人,那么王昭君的结局如何呢?《汉书》只记载了昭君在匈奴的生活,未明确提及她的死亡时间和方式。推测她约在公元前19年(复株累单于在位期间)去世,葬于匈奴境内。
由于正史没有详细记载,就出现了大量民间传说与文学演绎。
一是投河自尽说。昭君因无法忍受匈奴习俗,如改嫁继子,最终投黑河(今内蒙古大黑河)而死。这一说法多见于元杂剧《汉宫秋》,但无正史依据。
二是抑郁而终说。昭君因思念故土,郁郁而终,归葬青冢。 传说昭君墓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称“青冢”,因墓上草色常青而得名。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咏怀古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元代马致远《汉宫秋》将昭君塑造成悲剧性人物。
王昭君既是和平使者,也被视为封建时代女性政治牺牲的典型。她的故事成为“和亲”文化的代表,兼具历史贡献与悲剧色彩,也因此,王昭君的形象超越了历史本身,成为中华文化中“舍身为国”的象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