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风猎

冷眼观世界,静心坐井中
个人资料
正文

原创文学:人生如只如初见

(2022-04-20 19:32:30) 下一个

原创文学:人生如只如初见

他是满州正黄旗人,上三旗贵胄子弟,典型的官二代加富二代,本可凭借祖宗的福荫轻轻松松地谋得个一官半职,只需提笼架鸟,斗鸡走狗,赖饷而食。然而,他并没有躺在祖荫里贪图享乐,而是却凭着文韬武略,通过“六级连考”成为天子门生,二十二岁即在殿试上获得赐进士出身。

他以科举入仕,不料却成了御前一等带刀侍卫,传说中的大内高手,纠纠武夫。然而,他却偏偏与众不同,非要文武兼修,满腹才学,钟情诗词歌赋,在广博浩瀚的中华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只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便足以传唱千古,名垂史册。

他更是一个痴情的种子,原配妻子与他只共同生活了三年便撒手人寰,这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每逢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生辰与祭日,他都会将无尽思念化作一首首凄婉的词句。

他就是纳兰性德。

天妒英才,他在而立之年便英年早誓,但他的词以及他这个人在中国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中华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都注定要被载入史册。

大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1月19日,一个寒冷的日子,纳兰性德诞生诞生在一个富贵显赫的家族。从出生之日起,他就注定是一个令无数红颜为之倾倒的才子,父亲纳兰明珠为权倾朝野的宰相,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一品诰命夫人。幼时的纳兰饱读诗书,文武兼修,有神童之称,十三岁便已晓喻京城,十六岁入国子监,十七岁参加顺天府考试,中举人,十八岁会试中第,成为贡士。

清代科举共分六级,前两级分别是县试和府试,通过这两级考试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小学毕业和初中毕业,毕业者为童生。第三级就是院试了,通过者就成为秀才,大概相当于今天的高中毕业,秀才本人可以免除税赋劳役,对于绝大多数读书人而言,他们一辈子的学业也就止步于此。

第四级考试,就是乡试了。拥有秀才资格的人可以参加省里举办的乡试。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也被称为“秋闱”,通过乡试就成为举人,大致相当于扩招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乡试的第一名是“解元”,就是今天的高考状元,最著名的上唐伯虎唐解元。

大学毕业在今天不是什么难事,但在清代,乡试每三年才举办一次,虽然各省录取人数不尽相同,但大致都在一百人左右,这可是全省录用的人数啊!中了举,叫做“发解”或“发达”,雅称为孝廉,俗称为“老爷”。出身于官宦世家,纳兰本可以靠着祖荫,轻轻松松换一个功名,可他偏偏就不,他不要人家说他是八旗子弟,靠着祖荫的蒙蔽,他要一级一级地参加考试,愣是考出个举人来。十七岁就当上“老爷”,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可纳兰考取功名却不是为了当什么老爷。

拥有了举人资格,就可以在来年进京赶考,叫做会试,会议一般在春天举行,所以也称“春闱”。不过,通过会试确实有些难,因为来自全国各省的贡士(参加会试的举人)数以万计,每届大概就录取三百来人。不得不承认,纳兰是一个天才级的学霸,康熙十二年(1673年),纳兰顺利通过了春闱,再过一个月,他就可以到紫禁城参加殿试,成为天子门生了。

直到此时,纳兰的个人履历,可谓是呼风得风,唤雨得雨,真真的一帆风顺。不过,就在他参加殿试之前,却出了一个不小的插曲,一场大病使他错过了殿试。

这场大病,跟他的第一段爱情有关。

一年之后的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九岁的纳兰与卢氏大婚。卢氏父亲是两广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卢兴祖。可以肯定地说,纳兰与卢氏的婚姻是一场政治婚姻,两家结姻,强强联合。此时,上天再一次眷顾了这位多情又忧愁的公子的——妻子卢氏成了他的红颜知己。

这世上,有哪个少年不多情,又哪个少女不怀春。其实纳兰在大婚之前,就已经有了心上之人,就是他的表妹。纳兰曾经这样形容自己的这位表妹——眉如远山,眼似秋水,肤若凝脂,袭生芳菲,唇点朱丹,深蹙娥眉,掩不去万般风情,尽显妩媚……纳兰七岁时初见表妹,从此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他吟诗,她研墨,他喜欢她眉宇间淡淡的忧伤,她喜欢他的横溢才华,但凡世间事,尤其是爱情,越是“人生若只如初见”那般的唯美,往往越是落得“何事秋风悲画扇”的结局。纳兰的父亲此时已是当朝兵部尚书,他心里十分清楚,纳兰的这个表妹此时已是无父无母,无家无势,而纳兰要娶的一定是名门望族。当纳兰顺利通过会试,急于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表妹的时候,得到的却是父母的极力阻挠,纳兰即便是以绝食来抗争,也始终无法再与表妹见面。最终,当纳兰得知表妹已被送进宫中参加选秀,想到自己心爱的女人已被他人拥入怀中,骄傲的纳兰终于明白,那位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的天子,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是永远无法企及的。

与表妹的爱情就这样结束了,纳兰由此而得上一场寒疾。而正是这场寒疾,埋下了纳兰英年早逝的种子。

纳兰毕竟是纳兰,身体恢复过程中,他要重新找回自我,实现一个男儿的宏伟抱负,就算不求青史留名,也要为自己的心,在厚厚的书卷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纳兰在父母的操办下迎娶了卢氏。

此时,纳兰的才名早已名播天下,卢氏也知道纳兰心中始终有一位衷情的女子——纳兰因病未能参加殿试,这么大的事情必有原因,而事实上,纳兰对此并没有隐瞒。但优雅娴静,气质如兰的卢氏崇拜纳兰,她愿意用自己柔软的心去融化这个男人内心的坚冰,她的柔情让纳兰干枯的心田盛开了第二枝花。她似乎可以看清他灵魂背后的无奈,看懂他内心的惆怅与悲伤,纳兰常与她一起去湖心划船,一同在夜晚赏月,他们很喜欢这种平静而又恬淡的日子,平静得宛如一朵墨菊在静悄悄地倾吐着别样的芬芳。

是金子总是会发光。婚后的纳兰并没有耽于儿女情长,他依然发奋苦读,在名师指导下,他耗时两年主持编纂了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他还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知识,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在等待了三年之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十一岁的纳兰参加了下一期殿试,获得二甲第七名,相当于全国第十这样一个名次(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出身,康熙皇帝赏识他的才华,授予他三等侍卫,没多久又授予他一等侍卫,纳兰多次随驾出巡。

人一旦入仕,就身不由己了,纳兰同皇帝出塞,去雄奇的大漠戈壁,写下了著名的《长相思•山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字面上看,纳兰写的是戍边将士,他们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外面风声不断,雪花飘落不止,扰得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眠,其实写的却是自己对卢氏的思念——在我温暖宁静的故园,却没有这般寒风呼啸、雪花乱舞,我的爱人,你此时在做什么呢?

大漠归来,纳兰愈发珍惜与卢氏在一起的日子。转眼,他与卢氏已经结婚三年,这三年的生活不短不长,却让纳兰时时感受到了感情的归宿。可惜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卢氏遇上了难产,在生下他们的孩子后便永远地离开了他。

用情至深,最怕离别,卢氏亡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暮春。四年前,初恋的表妹离开了他,他大病一场,甚至无法参加殿试,而今,鸾凤和鸣的卢氏又离他而去,接踵而来的打击使纳兰几乎不能承受。纳兰的人生,仿佛注定了是要残缺的——上天总是赐予他美好的希冀,却又在恰好的时间让他措手不及,卢氏去世半月后,他便写下《青衫湿遍•悼亡》: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尽寸裂柔肠。

(译文:

想到你,泪水就将我的青衫衣襟打湿!你对我的真情和关慰,点点滴滴我又怎能忘记呢?半个月前你还带病而强打着精神做事,当时你剪灯花的声音现在还仿佛留在银灯边。回想起来,你生性胆小,连一个人在房子里都害怕,可如今你却在那冷冷的幽暗的灵柩里,独自伴着梨花影,受尽了凄凉。我愿意为你的灵魂指路,让你的魂魄再一次到这回廊里来。

你我近在咫尺,正一样地消受着这夕阳晚照下的荒原凄景。我愿用我的热泪和着祭祀的酒浆把你滴醒,让你又活转过来,可又怕你醒来后继续为我伤神,你定然会说:你书生命太薄,应该多多保重,不要再耽于儿女情了!但我却记得你我曾有过的密誓,现在想来那誓言真的难以实现了,想到这一切又怎能不叫人肝肠寸断呢?)

这是纳兰写下的第一首悼亡词,这是怎样的一种悲痛,又是怎样的一种凄凉,才能把衣服都湿透?

纳兰在悲伤中度过了三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情到深处成词章同,其间,写下了无数的悼亡诗,点点滴滴诉说着对卢氏的思念,纳兰词之所以这般的婉丽凄清,直入人心,在于他对他卢氏的一片真情,例如,他在卢氏去世百日之时,写下了《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上片三句借月亮为喻,写爱情的欢乐转瞬即逝,恨多乐少。下片写伤逝中的悲痛,用燕子在帘间呢喃,反衬人去楼空,未亡人的孤寂,用“双栖蝶”的典故,表达了他与卢氏的爱情生死不渝,把永恒的爱寄托在化蝶的理想之中。更有他后来写下的《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讴歌爱情,字字句句都是爱情的悲唱: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译文:

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的一对壁人,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隔,整日里,相思相望,而又不得相亲,枉教得凄凉憔悴,黯然销魂。不知道上苍究竟为谁,造就这美丽青春?

就像“浆向蓝桥易乞”,就像“药成碧海难奔”,爱人远去,如若相会,只能在天河里相亲相望了。就像他的爱情,注定了漂泊,再也没有归期。)

纳兰决心不再续娶,但坚守三年后,迫于家庭压力,他娶了自己上司的女儿官氏。据《纳兰君墓志铭》载,官氏的父亲是“光禄大夫,少保,一等公”,在清朝,一等公是授予功臣和外戚的高级爵位,官氏的家世比卢氏更显赫,官氏的相貌也属上乘,假设官氏能够像卢氏一样夫唱妇随,理解纳兰的才情雅趣,真正融入到纳兰的内心世界,那么,后世留传下来的《纳兰词》中或许会多一些温婉的恬淡,少一些悼亡的忧伤,但官氏嫁给纳兰之后,一直没有子嗣,这或许与官氏性情骄横,受到纳兰冷落有关,因为思念卢氏,纳兰写下了《点绛唇•一种蛾眉》:

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庚郎未老,何事伤心早?

素壁斜辉,竹影横窗扫。空房悄,乌啼欲晓,又下西楼了。

(译文:

同样的蛾眉月,但下弦之月就不如上弦月好。就像那愁苦之时下垂的眉毛,不如欢乐时上弯的眉毛好一样,庚郎年纪未老,为什么那么早就伤心呢?

白色墙壁上落下月亮的余晖,竹影在窗棂间轻轻摇曳。相思的人独守空闺,直到乌鸦声起、清晓将至,月亮也落下来了,徒留我一个人对影凭吊。)

在这首词里,纳兰把两位妻子比作“蛾眉月”,下弦即为新婚妻子,初弦即为卢氏,他虽然没有直接说明现在的妻子不好,但“下弦不似初弦好”还是表明了卢氏在他心中的地位。

比纳兰年长一岁的康熙,对这位才子十分欣赏,此时。纳兰已经成为康熙身边的一等侍卫,常陪伴康熙品茗煮酒,吟诗作对。对于其他人而言,这是至高无上的荧荣耀,但是对于纳兰来讲,这样崇高的荣誉不过是一种负担,他宁愿邀三五好友,一起看陌上花开,听春之鸟鸣,宁愿与一红颜知己安居篱笆小院,静守四季炊烟。

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说纳兰与贾宝玉有几分相似,他们同样有着满腹才华,同样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上天也同样赐给他一位如同黛玉般钟灵毓秀的女子,让他在自己的心田上种出第一枝爱情之花。

大约在清乾隆五十年代中期,一百二十回刊印本《红楼梦》问世不久,就有人对其隐匿于书中的人物原型和故事原型进行探寻,和珅把《红楼梦》进贡给乾隆皇帝阅览,乾隆读后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乾隆口中的“明珠”,正是纳兰性德的父亲、康熙朝大学士纳兰明珠,而纳兰性德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正是至交。

日子就这样被一页页不经意地翻过,二十三岁那年,他将自己的词作编造成集,名为《侧帽集》。侧帽,歪戴帽子,出自《周书•独孤信传》:“信在秦州,尝因猎,曰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说的是北周时期的美男子独孤信,因长得很帅,常有人以他为模仿对象,堪称时尚。某天,他出城打猎,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他骑马疾驰回家,头上的帽子被吹歪了,也来不及扶正。不明就里的人看了这个样子,大感惊艳,觉得他真是潇洒极了,第二天,满大街上都是歪戴帽子的男子。纳兰将自己的作品命名为《侧帽集》,既有风流自赏,又有孤傲群芳的意思。不久,纳兰又将自己的词集更名为《饮水词》,他把自己和自己的作品比作清澈的溪水。

《纳兰词》是纳兰用心血写成的词集,他虽然生长在钟鸣鼎食之家,却屡遭不幸,失意抱恨,丧妻悼亡,即便是随康熙巡察边关,他描写的边塞词,也处处透露着凄清婉丽、哀感顽艳,读之令人“九转肠回”,如他的《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纳兰说,他喜欢雪花不在于其轻盈的形态,更在于其在寒处生长。雪花,虽与牡丹、海棠等人间富贵花不同,而是另具高洁品性。谢道韫死后,已无人怜惜雪花了,只落得漂泊天涯,在寒冷的月光和悲笳声中任西风吹向无际的大漠。在这首词里,纳兰说自己像雪花一样,别有根芽,并不是什么“人间富贵花”。

那么,纳兰说自己不是人间富贵花,又是什么呢?且看《浣溪沙•我是人间惆怅客》: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我是人间惆怅客”,只这一句,纳兰的哀愁都溢了出来。因为饱尝人间离愁别苦,他才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可是,看见自己竟然在流泪,便自对自地冷嘲:“你是一个伶仃孤苦的人间惆怅客,独自掉泪究竟是为什么呢?难不成还会有人来给你安慰么?”

这就是纳兰,一位多情、深情,而又敏感的男子。满腔愁苦,转过身才发现,自己是如此可怜,竟然连哭泣似乎也毫无价值,他所能做的,只能是在肠断心碎之后,忆平生了。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的词在当时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人们喜欢纳兰的情,纳兰的灵,可人们始终无法真正懂他。他的人生如同逆旅,被迫在尘世里扮演一个他并不喜欢的角色,被迫穿起别人的嫁衣,假装很幸福。

也许是因为“下弦不似初弦好”的缘故,纳兰再婚后不久又纳颜氏为妾。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康熙首次南巡启銮,纳兰随从,十一月至江宁,谒明孝陵。期间,二十九岁的纳兰结识了江南才女沈宛。沈宛跟纳兰一样满腹才情,在刊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众香词》中,收录了她的词作。从词作看,她的气质与纳兰相像,也许正因为如此,纳兰与沈宛相爱了。回京后,纳兰不顾父母反对,将沈宛接到京师,执意纳沈宛为妾,可纳兰相府容不下这个出身青楼的汉族女子,不让她住进明府,更不承认她妾的名分。无奈,纳兰自置别院,没有父母的祝福,没有同僚的朝贺,在一群好友的祝福下,纳兰与沈宛终成眷属。

与沈宛在一起的岁月是如此静好,可幸福总是那么短暂。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晚春,纳兰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溘然离世,年仅三十岁。又半年后,沈宛产下遗腹子,被纳兰府送回江南。

纳兰一生的骄傲,不在于自己显赫的身世,不在于十七岁中举,二十岁出头做到了一等侍卫(武官正三品),也不在于他身披黄马褂,伴随在皇帝的左右,而在于他的词,流传至今的《纳兰词》共348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可以说是他一生情感的真实写照,词风清雅婉约,极是性情的纳兰,由此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木兰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见》

我心爱的人啊,如果我们的人生总是像刚刚相识的时候那样甜蜜,该有多么美好,可为什么,最后却总是成为画扇上面那一副凄冷悲伤的秋风图呢?纳兰把自己的爱情,比作唐明皇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在长生殿里发过生死不相离的誓言,最终却不得不作决绝之别。

世间的情就是如此了,有些人相处了一辈子,始终如一面平静的湖面,无一丝涟漪。有些人只需一次邂逅,或是一次牵手,便已心意相通,相爱终生。就像舒婷说过,与其在悬崖上独守千年,不如伏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

人生若只如初见,短短一句,胜过千言万语,人生中不可言说的爱与痛,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写于2019年7月15日,2022年4月21日修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格利 回复 悄悄话 佳作,历史与文学的重叠。
Jiajia28 回复 悄悄话 第一次听说他的故事,谢谢你的佳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