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说你爱艺术,尤其喜爱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人们就会建议你去意大利的罗马和佛罗伦萨。因为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光爱还不行,得很爱很爱,否则在罗马的三天,你也可能看雕塑看到了厌倦的地步。不用去博物馆花钱买票,只是在大街上,广场上观赏或进免费开放的教堂看,不要几天就有吃不消的感觉。不知有人统计过没有,罗马的艺术雕像,头像,半身的,全身的,总数可能比罗马曾经的人口都多。说艺术雕像比曾经的人口多是很有些夸张的说法,但罗马的艺术雕像之丰富确实是欧洲其它城市无法比肩的。在我走马观花过众多栩栩如生的雕像中有几个(组)是我的最爱。这是目前的心头好,说不定以后又改了主意,但至少在移情别恋之前要先记录下来。这几个雕像都在罗马市区,热门景点或是热门景点的边上,而且他们都静静地矗立在教堂之中,等待着你的到访。
永恒作品的内在的精髓就像是一本智慧书,每次翻开复读都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其内容经得住人们反复的琢磨和思考。其丰富的内涵,是跨越时空,不属于世俗,而超出世俗世界的。塑像本身是内涵的外在艺术表现,也常常包含着神来之笔。当艺术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向人展现的就是最高级的美,如论语所记: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善为德行,又与智慧相关,可以说善就是智慧高的表现。文艺复兴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的”长角的摩西”(Mosè di Michelangelo)向人展现了最高级的美。
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罗马城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750年。她曾经是罗马王国、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首都,是3000年的古城。罗马城在公元前100年到公元400年间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世界的首都。在罗马帝国鼎盛期,地中海是帝国的内海,被帝国的领土包围着。当时的欧亚非大陆包括最西边当今的葡萄牙,北边隔海的英国,南边非洲大陆的埃及,和东边的伊拉克,伊朗都在罗马帝国的领土范围内。
罗马帝国是曾经的世界超级霸权,各个时期的统治者包括天主教教宗都曾在罗马城大兴土木,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威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旧式的建筑还在翻修,新型的廊柱已经竖起,罗马城不断地扩张,城市的厚度也随着城建不断地增加。罗马政权向各隶属地区输出帝国文化,同时各地的财富和文化也促进了罗马城的发展。在三千年的城市历史中,众多精美的建筑,雕塑,绘画都还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罗马市中心斗兽场(Colossum)的东北方,步行八分钟,拐进一条小街,然后顺着阶梯往上爬,来到一个小且普通的广场,广场紧挨着的就是天主教堂圣彼得锁链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incoli。坐落在一个小山坡 上的圣彼得锁链堂,就像罗马城中许多教堂一样,外表朴实无华,不起眼,内部的大厅,陈设,壁画和氛围却让人流连忘返。圣彼得锁链堂的名字来源于教堂所供奉的一件圣物。这件圣物是并连在一起的两段2-3米长的铁黑色的锁链,传说这段锁链是圣徒彼得为主传道在耶路撒冷坐监时用过。
圣徒彼得是主耶稣最早招出的门徒之一,列在12个门徒之中。他个性鲜明,性格冲动,并不是世人眼里的道德完人,但也是他最先认出了主耶稣的基督的真实身份。(基督:被膏抹者(膏抹:祝福之意),被神指定的救世主)。一个见识不广但神特别启示过的渔夫彼得担负着特殊使命。主耶稣在复活后返回天家之前曾经托付圣彼得照顾主在地上的”羊”,也就是历世历代的信奉耶稣基督,跟随耶稣基督的教徒们。新约圣经中有一卷书叫做使徒行传的,其中三分之一多的篇幅记录了圣彼得。他是天主教会的”基石”,在教堂绘画或者雕塑中,手中拿着钥匙,可以开天堂的门的那一位就是他。
关于这件圣物还有一个神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一下网上的资料。锁链由长方形的铁环连在一起,每一个铁环有手掌的长度,这件圣物连同外部长方形玻璃保护箱被安置在主祭坛的下方,是信徒朝拜的对象。按常理,作为罪犯被囚禁是一件让人难以启齿的羞辱之事,但基督徒们却把为主耶稣受苦视为喜乐和光荣,这是一副锁链也可以被封圣的原因之一。
(图片来自网上)
值得着墨的还有教堂宏大的管风琴和教堂顶部充满张力,色彩绚丽的天顶画,画得是相对近代的16世纪的故事。但绝大部分的游客是慕名来拜访”长角的摩西”的。这座摩西的塑像是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保存下来的代表作之一。,人们提到米开朗基罗的摩西,指的就是这座。约定俗成,不用特别说明,大家都知道米开朗基罗的摩西是头上长出两个角的。
在圣经出埃及记中记载了摩西在西奈山上见到了耶和华神的背影,拿着神刻着旧约十戒的石板从山上下来的时候,脸上带着神的荣光。”荣光”这个字在希伯来语中与”角”字的写法很相近,”荣光”也可以认为是”角”字,所以也可以说旧约记载的摩西从西奈山下来的时候,头上长了角。
这是世人帮米开朗基罗做的最简单的解释,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个说法可能并不成立。在新约圣经里圣徒保罗的书信中曾经用很大篇幅再次提到了摩西脸上渐渐消失的神的荣光的神学意义,作为一位对圣经内容尽详,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和孤军奋战的完美主意者,米开朗基罗塑造摩西长角不可能是借他人之意,而更可能是米开朗基罗所理解人与神之间的关系,是他的信仰的表现。
1505年教皇朱利欧二世命令米开朗基罗开始操办他的墓地。 米开朗基罗曾经计划在墓地中安置40个雕像。然而不久,教皇又要求米开朗基罗翻修圣彼得大教堂,于是墓地工程被搁置一边。1513年教皇去逝后,米开朗基罗重新开始着手墓地的修建,但他仅仅完成了《垂死的奴隶》(现存于巴黎和佛罗伦萨)与《摩西》两尊雕塑,很快他又被命令去绘制西斯廷教堂的《最后审判日》(现展于梵蒂冈博物馆内)。又过了28年到1545年,米开朗基罗进入了古稀之年,墓地才正式完工。40座雕像的目标最终没能实现,流传到今的两件精品让人对其它未能问世的作品充满遐想。
摩西和其它几座雕像组成一个上下几层的雕塑纪念碑被安置在圣彼得锁链堂主祭坛的右侧。最上层是朱利欧二世的徽章和 4 个烛台,然后是圣母玛利亚和圣婴孩。圣母玛利亚和婴儿的下方,在圣母玛利亚的脚下,是朱利欧二世本人,同一层朱利欧二世两边分别是女先知和先知。再下层的就是摩西和雅各(又叫以色列)的两个妻子;利亚(Leah)和瑞秋(Rachel) 。利亚和瑞秋分别是天主教倡导的两种救赎方式的拟人式象征;救赎需要默想神,精神上与神亲近,这是一种。也需要遵守神的教导,尽力做服务大众的工作,这是第二种,所谓出世和入世两种生活方式并重。
第一眼看摩西,就会发现他与纪念碑上其他雕像相比,体积显大,坐下的摩西比两边站着的利亚和瑞秋都要高大。摩西坐在那里,身体面向前方,头向左看,右手臂夹着两块石板,右脚放在地上,左腿抬起,只有脚趾接触地面,仿佛马上就可以站起来一样,或者是刚刚坐下去,还没有完全坐稳,无论怎样看,都无法解读成一个舒适,安逸的姿态。
再看一眼摩西,就会意识到雕像整体非常光滑,细腻,真实。骨骼的刚性,肌肤的弹性,手臂,胡子,脸部和衣服的褶皱不像用凿子錾出,更像是吹气吹成的。尤其是在其它塑像的衬托下,他是活的,有生命的气息。微风拂过,摩西茂密的胡须和搭在腿上的布衫,仿佛在访客的眼前轻轻地飘动。粗粝的石块在大师的手中变成了可以随意拿捏的面团,大师的手犹如神力加持。
目光上移,注目在摩西的脸部,异常茂密的胡须非常醒目,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丰富的经历。目光再往上移,摩西的眼神和面目的线条包含的是什么? 崇高,庄严,愤懑,隐忍或许还有愁苦。他静静地注视着你,神情专注,满腹心事。
奥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仔细观察了米开朗基罗的摩西,摩西的表情让他着了迷。在1914年他发表了一篇20页的论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揣摩,推测了摩西当时的心理活动和动机。
犹太人的儿子,摩西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他的经历分成三段。前四十年他是埃及法老女儿的养子,以王子的身份生活在皇宫中,地位尊贵。博闻强记,在治理国家的各个领域他都受到了很好的训练。中间四十年,正当壮年,他反倒成为逃亡中孤独的牧羊人,每天花最多的时间与岳父的羊群为伴,与自己相伴。曾经的锋芒棱角在漫长乏善可陈的岁月中一点点地被磨平。
后四十年,人生夕阳夕下, 在耄耋之年,耶和华神呼召他出来,让他带领犹太人走出埃及,迁徙到神指定之地。带领拖家带口的四百万人一夜之间离开几代人开花结果,开枝散叶的深耕之地,即使在今天交通工具都发达的条件下都是一个无法想象的情景。
摩西是神的先知,是替神传话的人。神曾经跟他面对面说话,就像朋友一样。他撰写了旧约圣经包括创世记前五卷书,是犹太国的法律规范,是犹太律法书。犹太会堂至今还在诵读,他们称之为Torah(律法)的就是摩西所写的旧约圣经前五卷,又称摩西五经。在犹太人心中,无论是地位还是成就,他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犹太人将他视为神一样的存在,去罗马崇拜摩西像的犹太团体络绎不绝。旧约圣经记载摩西容貌俊美,但没有提到过他头上有角。角在圣经中是力量的象征,他在遇见神后头上竟然长出来角,在米开朗基罗看来摩西的力量与神密切相关。
对犹太人的命运有着非凡影响力的历史人物摩西,他对普通人的一生是如何体会的呢?摩西是圣经诗篇第九十篇的作者,在这篇文学精品中,他大手笔地写到:
【诗九十9】「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祢(神)震怒之下;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
【诗九十10】「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诗九十12】「求祢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
【诗九十13】「耶和华啊,我们要等到几时呢?求祢转回,为祢的仆人后悔。」
【诗九十14】「求祢使我们早早饱得祢的慈爱,好叫我们一生一世欢呼喜乐。」
【诗九十15】「求祢照着祢使我们受苦的日子和我们遭难的年岁,叫我们喜乐。」
“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时常在神的震怒之下”,这是摩西对人生的领悟,”求祢照着祢使我们受苦的日子和我们遭难的年岁,叫我们喜乐”,这是他对神的企盼。对现实的感受,对生命的关怀,对神的敬畏,对未来的期望,这些复杂的感情通过米开朗基罗的手在摩西身上表现出来,这是我对这件巨作非常主观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