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贺绿汀与《牧童短笛》

(2006-04-17 20:47:12) 下一个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钢琴独奏:石叔诚

绿汀 (1903-1997) 湖南邵阳县人。1923年入长沙岳云学校艺术专修科,随陈啸空等学习音乐。大革命期间曾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广州起义。

1928年创作的《暴动歌》曾在海陆丰一带流传。1931年入上海国立音专,从著名音乐家黄自学习理论作曲,从查哈罗夫、阿克萨可夫学习钢琴。1934年所作钢琴曲《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在亚历山大·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选中获第一奖。此后进入电影界,参加歌曲作者协会,为左翼进步影片《风云儿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写音乐,其中《春天里》、《天涯歌女》等插曲广为传唱。“八·一三”事件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一队,后到重庆,任教于育才学校音乐组。这时创作了《游击队歌》、《垦春泥》、《嘉陵江上》等风格清新的歌曲。1941年去新四军,1943年到延安,创建了中央管弦乐队。解放战争期间,继续教学和创作。合唱《新世界的前奏》,秧歌剧《刘德顺归队》,管弦乐小品《森吉德玛》、《晚会》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解放后,贺绿汀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和中国音协副主席,主要从事培养人才,但仍坚持创作,写有大量声乐作品和电影音乐。

半个世纪以来,贺绿汀共创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六首管弦乐曲、十多部电影音乐以及一些秧歌剧音乐和器乐独奏曲,并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




钢琴界最早享誉世界的“东方之美”
——感悟《牧童短笛》
穆珍 李劲

作为艺术精品,大都具备以下两点:一是内涵丰满,形式讲究,精雕细刻,不露刀痕,仿佛是自然流露,浑然天成。二是经得起艺术的品味,美学的推敲,时间的考验。作为中国早期专业音乐创作作品的钢琴曲《牧童短笛》就是以“中国风味钢琴曲”的成功写作,一举成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史上由早期的探索阶段进入真正艺术创作阶段的里程碑。它也始终作为中国钢琴曲的代表佳作流传使用至今。

一、《牧童短笛》的诞生

19世纪上半叶,当西欧的钢琴音乐已经进入浪漫主义黄金时代时,中国开始传入欧洲的现代钢琴,随着教堂和新学堂在中国的兴起,钢琴逐渐被中国人接受并在中国得到推广和应用。在当时还没有出现能独立举办钢琴独奏会的中国钢琴家之前,一些音乐家们却已开始写作中国自己的钢琴音乐作品了。从赵元任所作的第一首钢琴小曲《和平进行曲》到之后的《偶成》、《小朋友进行曲》、《锯大缸》(李荣寿曲)等,这些构思简单、曲式短小、专业技巧相当于儿童钢琴初级教材程度的小曲均在民间音调因素的基础上对欧洲传统和声尝试性地进行了结合运用,为后来中国钢琴曲的专业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之后的1927年萧友梅在上海创办的“上海国立音乐院”为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以校长名义高薪特聘俄籍钢琴家查哈罗夫、阿克萨可夫、皮得罗娃等教授主持音专钢琴教学工作,更是对中国钢琴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深远影响。正是查哈罗夫等外籍钢琴教授的到来,使得中国当时唯一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上海音专的钢琴水平,由当初弹小奏鸣曲、钢琴小品的初级、中级程度,迅速向高水准的演奏艺术发展。而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的贺绿汀也正是边从黄自学作曲,边从查哈罗夫、阿克萨可夫学钢琴。在名师的指导下,经过不断的努力刻苦学习,贺绿汀在作曲和钢琴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终于在1934年由俄罗斯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车列浦宁(中国名:齐尔品,彼得堡人,1934—1937年在中国居住,从事钢琴演奏和创作。作为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他于1934年4月在上海音专举行了自己作品的钢琴演奏音乐会,当即被该校聘为名誉教授)个人出资创办的中国音乐史上首次“征求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创作评奖活动中,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以其美妙的旋律、新颖的手法一举夺得引人瞩目的一等奖。以《牧童短笛》为首的六首中国钢琴风味作品的诞生,立刻引起世人关注,成为人们研究、借鉴的成功典范。这次比赛对于当时尚处于起步状态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和后来钢琴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牧童短笛》的创作特点

1、中国艺术情趣的体现

《牧童短笛》的创作,典型地代表了当时中国作曲家们追求清晰透明的旋律线条和简洁明了的曲式结构的创作特征。它从来不出现大段沉重的和弦连接倾向,它的音乐形象能使人联想到中国画的那种诗情画意般的“写意”手法,真正体现了以简洁的艺术手法描绘大自然的律动,揭示人类深刻的心灵感受和情趣。它的上下两个单线条,蜿蜒曲折,相映生辉,貌似简单,但细腻多姿的小腔润饰,音色、力度的起伏多变,会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中国水墨画的淡雅,江南水乡的清秀,丝绣牙雕的精致玲珑,两个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上漫游于田野,在一高一低两条清晰透彻的旋律线中,一种特有的东方美豁然呈现于人们的眼前,给人一种心灵上的美化陶冶。

以五声调式为主体的和声音程的替换,使乐曲显得和谐明朗,而又充满清新淡雅的乡土气息。中段是欢快的民间舞蹈,以一个小乐句发展而成。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加花变奏”。“加花变奏”是中国笛子曲的主要变奏手法,它使音乐更为婉转动人,更加深入而富于动感。这一传神的画面,深刻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世界观:走进大自然的那种怡然自得之态。

2、在中国民族和声中融汇西洋作曲理论知识的复调写作

贺绿汀曾在他的《音乐艺术的时代性》一文中指出:“我们虽然用不着刻板地模仿西洋音乐,但是有许多极有价值的西洋音乐理论我们必须采取,作为建设新中国的借鉴。我们的音乐虽然可以发挥东方民族的精神,但决不为狭义的民族意识所束缚”。这些话在他的钢琴作品《牧童短笛》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贺绿汀很少写专门的复调体裁作品,而《牧童短笛》却主要是用复调手法写成。它既不完全是民间音乐中的支声复调,也不完全是西方的模仿复调或对比复调,他在创作中自由地编织纯朴动听的复调织体,用行云流水般的五声化旋律做成的各种自由对位,既体现了欧洲复调技术的规格与精神,又融进了中国式的旋律思维,从而成功地显示了西方对位法与我们的民族音乐语汇相结合的巨大潜力。

这部作品的主体部分是用自由的对比二声部写成的。两条旋律的分句交错,节奏互相照顾,音程结合很讲究。除此之外,它并未用什么复杂的对位技术,甚至八度二重对位也没有。然而,这两条旋律本身的完美给它们的对位结合赋予了一种天然的魅力。另外,从仅有的两声部中,仍可清楚地辨别出隐伏着的和声因素(主要是宫、徵、以及羽、角等和弦)。也可说是隐藏着对音乐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的一些和声功能。这种巧妙的“中西融汇”,更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从下面的谱例可以看出,高声部的旋律分为长度相同的四句。A1重复A,B1是B的同头变尾。低声部的旋律分为长度相同的八个短句,与高声部的四句形成了两句对一句的对比结合。值得称道的是,在这种句式严谨的对位中,民族风格的旋律既体现了发展的逻辑性,又好似行云流水般的随意。这种对位是自然流出来而非做出来的。总之,《牧童短笛》复调手法十分自由,完全符合乐曲所提示的的意境。

三、《牧童短笛》的跨世影响

《牧童短笛》在当年参加完比赛后,倡办及参加评审的齐尔品随即将此曲在日本出版,并在世界各地演奏它,很快使之成为第一首享誉世界乐坛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而《牧童短笛》之所以成为最早享有国际声誉的中国作品,其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扎根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土壤,同时又吸收和借鉴外来的西方先进的作曲技法,但又不拘泥于西方规范,产生出真正的新的中国风格,不仅从实践上确立了中国钢琴曲这一新形式,而且也对整个中国现代专业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提供了很好、很重要的宝贵经验。它那经久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所带来的跨世影响将一直延续到世世代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