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附近的餐馆吃过午饭后,我们前往缆车站,上山顶俯瞰全景。基督城的缆车山顶设有供游客徒步的山路,路面有些泥泞。沿着山路绕山顶一圈约一公里多一些,既能俯瞰林立的城市建筑,也能尽览群山环抱下的碧水海湾。沿途还有多条岔路通向不同的观景点:有的向下可更接近湛蓝的海水,有的则可眺望更远的山脉。
下缆车后,我们将车停在旅店,然后徒步前往市中心的大教堂广场(Cathedral Square)。广场上的教堂与城市同名,称为基督堂(Christ Church Cathedral)。2011年的地震使大教堂严重受损,尖塔及正面部分坍塌。此后多年,教堂遗址进行了加固并被围封,关于是否重建的讨论也一直未停。直到2020年,重建工程(Reinstatement Project)才正式启动,预计将在2027至2028年完成。工程旨在忠实恢复哥特式建筑的原貌,同时大幅提升抗震能力。
教堂广场的铜像是John Robert Godley,他被广泛认为是新西兰坎特伯雷地区的奠基人。1850年,他带领家人抵达新西兰的利特尔顿港(Port Cooper),组织并规划了坎特伯雷殖民地的早期发展,包括基督城的布局。虽然他只在新西兰居住了两年,但他的政治理念和组织能力对当地有深远的影响。
2011年地震后,原大教堂受损严重,城市迫切需要一个新的礼拜与聚会场所。日本建筑师坂茂(Shigeru Ban)因在灾后建筑中创新使用纸管而闻名,他设计了这座临时大教堂(Transitional Cathedral),主要结构由巨大的纸板管构成,因此又被称为纸板教堂(Cardboard Cathedral)。纸板教堂于2013年正式启用,距离原大教堂广场仅数个街区,可容纳约700人,既用于宗教礼拜,也用于举办各类活动。虽然最初只是一个“临时替代品”,但如今已成为基督城希望与坚韧的象征。
我们到达纸板教堂时,门上仍挂着“Open”(开放)的牌子,但试了几个门都无人回应。于是,我们只好在外面拍了几张外景照片。
基督城的大教堂附近的几树樱花正在绽放,点缀着基督城的春天。不远的基督城邮政总局(Chief Post Office),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地标建筑。建于1877年至1879年,采用维多利亚时期风格设计,外观庄重典雅,红砖墙面与尖顶钟楼十分醒目。作为城市的主要邮政和通信中心,它见证了基督城的发展历程。2011年的地震中,建筑虽受震动影响,但整体结构得以保存,显示了其坚固的设计与精良的工艺。如今,部分区域仍保留办公功能,同时对游客开放参观,是探索基督城历史与建筑风格的重要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