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论人生

数论是一门学科,也是我的人生。有人把酒论英雄,我用数字描天下。
个人资料
欧洲联盟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物理数学方程(4)

(2022-07-20 15:42:58) 下一个

本文讨论一个宇宙内个天体的运动情况。众所周知,无数个星团(Galaxy)构成一个宇宙,而一个宇宙是一次旷世大爆炸形成的(要不然,还有别的解释吗?);当爆炸产生的辐射逐渐冷却下来时,它们也就慢了下来,形成了电浆、气体、液体、固体尘埃、冷凝态(绝对零度附近)等各态物质。物质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由于质量体之间的固有引力,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直到那个多者产生了自旋,便在周围形成了一个暂时的平衡。但物者永远是大鱼吃小虾,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停止。时刻永恒;时间则是因观察者而异,是观察者记录两个事件间隔的一个参数。直到大爆炸之初的所有能量再被聚集,再开启一个新的宇宙。空间无限大;维度只是观察者描述事件所需要的独立变量的个数。

一颗恒星(Star)的形成是由于一片气体及尘埃的区域,经过重力的拉扯、高压高温、内爆外扩的反复较量,直到热核反应的出现而发出光(辐射)。在一片区域,可能同时生成两颗、甚至三颗恒星,视物质的多少及机缘巧合而定。双星系统应该是更普遍的存在,因为这更容易解释行星椭圆轨道的双焦点。有人想像太阳原来也是有一颗伴星的,只是不知被银河系里的哪个大力神拉走了;现在它每隔2700万年与太阳一聚,导致地球生物的大量灭绝。

先考虑一个恒星系统X,首先要指出,系内每一个天体都受到六个力的作用,绝非只有引力。系内天体P的中心位置也用P表示,它的质量记为MP,最大直径为DP。如果MP/DP > c^2/4G, (c为光速,G为万有引力常数),那么P就是一个黑洞(光线不能逃离)。用·RP表示P的体密度,表面温度用TP表示;它的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单位立体角内释放出的能量)为IP = σ(TP)^4;系数σ与它的结构有关,与时刻t也相关。

P附近的其它天体Q会受到P的辐射力RF,其大小与P的辐射强度IP成正比,与Q的密度RQ、表面积AQ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方向由P指向Q;可以表示为 RF = ε (IP) (AQ) (RQ) (PQ)/|PQ|^3。比例系数ε物体的结构有关。任何物体都有辐射能力,强弱而已,何况天体。

任何两个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有引力,Q受P的引力为 YF = -G (MP)(MQ) PQ/|PQ|^3。引力子(Gravitons)就像履带一般缠住双方,让物体有了角动量、从而自转。正如小孩子玩的打陀螺游戏,用一根软鞭以适当角度抽击陀螺,就可让陀螺保持旋转;最初的转动需要一个扭矩。恒星形成时的一喷,给了其它天体一个初始扭矩,引力子履带就像小孩子的软鞭。

设天体P的旋转角速度为WP,方向与旋转轴平行,与切向运动速度垂直并满足右手螺旋法则。附近的天体Q受到Coriolis力 CF = – 2(MQ)(WP × VQ)的作用,VQ是天体Q的直线速度。速度都是相对的,只有光线除外。因为位移都是相对的,这里我们取星团的质量分布中心G作为参照点:没有绝对静止的参照系,只求有个落脚处—这是一切描述的起点。

当P的角速度WP随着时刻t变化时,其它天体Q还会受到欧拉力 EF = – (MQ)( (del WP/delt × PQ)的作用。

任何由质子和电子构成的物质都有磁场,因为那些电子总是在动。磁场强度BP与质量、密度温度、角速度有关。在P附近的Q处,它产生的磁场强度的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P的直线速度|VP|、P的总电量EP= 价电子 (Valence Electron) 个数 × e成正比, 可记为BP (Q, t) = M EP (VP × PQ)/|PQ|^3;磁化系数M与P的状态函数有关。磁力线的方向从P的北极经R指向南极,再从P内回到北极。Q所受的电磁力为 MF = EQ (VQ × BP) = M EQ EP [VQ × (VP ×PQ)]/|PQ|^3。

还有第六种力的存在,可以解释为引力波。既然带电 体的运动可以产生磁场,磁场与电场的交互作用产生电磁波;质量体的运动也会产生一个感应场,用来保证两个物体不会无限接近,以维持暂时稳定的局面。这个感应场与引力场的交互作用就是引力波。当两个物体的中心距离小于它们的半径之和时,碰撞/合并就会发生。P对Q的排斥力的大小与其质量、距离成正比,可以表示为 R = K (MP)(MQ) PQ。P对Q的感应场强 H = K MP (VP × PQ), Q所受排斥力为 ZF = MQ (VQ × H) = K MQ MP [VQ × (VP × PQ)]。引力系数G和磁化系数M都是通过Torsional Balance求出的,比例系数K也可以用类似的办法求出;这就是爱因斯坦在他的引力场论方程中加的那个常数项:正是此项导致了宇宙的膨胀。

按照牛顿第二定律,天体P所受到的力之和FP,等于其动量的时间变化率(MP)del VP/delt, 约掉质量MP,可得方程 del VP/delt = Sigma { ε (IQ) (AP/v(P) QP/|QP|^3 -G (MQ) QP/|QP|^3 – 2(WQ × VP) –  (del WQ/delt × QP) + M (EQ) (EP/MP) [VP × (VQ × QP)]/|QP|^3 + K MQ [VP × (VQ × QP)])

= Sigma {[ε (IQ) (AP/v(P) -G MQ) QP/|QP|^3 – 2(WQ × VP) – (del WQ/delt × QP) +

MQ [M (EQ/MQ) (EP/MP)/|QP|^3 + K] [VP × (VQ × QP)]} ,其中,v(P)是P的体积,EP/MP是P的电量与质量之比,Sigma表示对系内所有天体Q求和。

由此可知,一个天体的运动状况与两个比值有关:表面积与体积的比,这表现了它的紧密程度;电量与质量之比,表现它的能动程度。为了求解方程,还需要知道质量分布情况;人类没有办法去实地测量,目前只能通过收到的电磁波去作光谱分析,大致估算而已。理论上,我们可以假设常数G,M,K的值通天适用,用太阳系的数据去推算其它星系。

如果把系内所有天体所受到的力相加,引力、电磁力和排斥力是相互的,总和为零;辐射力、Coriolis力、欧拉力是不对等的,不可能抵消;因此星系总有一个净力,它决定了本星系在星团内的运动状况。为了写出各星系的运动方程,只要加入系外行星、云团的分布状况,结果是类似的。各星团在宇宙内的运动情形亦然。这就像一棵洋葱,一层套一层。Einstein的场论方程只是上述方程的特例;引力加速度是不能完全用张量表示的。

回到星系X内,假设行星P绕主星S(可能多个)作周期运动,我想知道它的轨道周期与自转周期的比值。各行星如何选择运行轨道?这不是“上帝之手”决定的,而是利益最大化原则:星系要以最小的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去占领最大的空间;行星为了适者生存,就要选择能耗最小的闭路L,也就是积分 Integral{FP * dr:位置矢量r落在L上} 的值要达到最小。按照变分法的原理,这不难求出。

如果FP是保守力,根据Stokes公式,这个积分恒为零;也就是选什么路径无所谓,但实际情况肯定不是随机选的。这时,像爱因斯坦所做的,要求路径最短,即积分Integral{ |VP| |dr|}的值最小。模|VP|难于计算,可以改为 Integral {VP * VP |dr|} 的极小化。过程中需要用到角动量。物体P的角动量的定义是,JP = MP (SP × VP) ,SP是从S指向P的位移矢量。JP的时间变化率 del JP/delt = MP (del SP/delt × VP) + SP × del VP/delt) ,del SP/delt 是P相对于S的速度,可以表为 VP – VS;另一方面,MP (del VP/delt) = FP,所以 del JP/delt = SP × FP – MP (VS × VP) 。

按照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去计算星团边缘的恒星速度,结果应当是,恒星离中心G越远,它的运动速度应该越小;可实际观察结果却是,星系边缘的恒星的运动速度几乎没有差异。于是就有人提出暗物质的概念;宇宙中应该有某种暗黑物体,对恒星施加了影响。根据速度偏差图(又称旋转曲线),Kelvin在1884年估计了黑暗物体的数量。1933年,瑞士天文物理学家Fritz Zwicky 根据Virial定理,推出不可见质量(他称之为暗物质)大约为可见质量的400倍。又根据Lamda-CDM模型的估计,我们的宇宙里仅有5%的通常物质和能量,27%为暗物质,68%是暗能量。

如果不把黑洞当作暗物质的话,根据我上面的方程式,速度没有偏差。有人写了一本书,《Calculating the Universe》,可是书中没有一个计算的式子,让人失望至极。今天我把想法写下来,那就一切都可计算了,只差辐射力、Coriolis力、欧拉力对光子的影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