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微观世界里,动的根本原因是电流:电子无处不在,只要有一个导体,它们便会流动。根据我们对原子结构的理解,为了达成一种稳定的结构,原子外层的电子总有趋于饱和的倾向,electric fluids 就是原子的外层电子发生了转移,从而形成了阴阳两种离子。同性的离子互相排斥,而异性离子互相吸引,物界就永恒在动。即使是一个中性的物体,正电量等于负电量,其原子内部的质子和电子也是在不停运动着: 尽管质子的组合体有同等数量的电子来达成中性,但由于质量上的悬殊,还需要一定数量的中子来维持稳定。稳定的实体,能耗最低。
考虑一·个原子或离子内部的世界,所有粒子的集合记为S;它包含a个质子,b个中子,c个电子,其它亚原子粒子先忽略不计(寿命大多只有几纳秒)。一般说来,奇数个外层电子(Valence Electrons)的结构是不稳定的,它必须丢掉或获取奇数个电子形成离子才能稳定。最稳定的结构是电子轨道达到饱和:s2, p6, d10, f14。通常而言,当核子数为2,8,20,50, 82,126时,原子更为稳定。这几个数被称为魔法数。原子与离子再通过共享电子(即所谓的化学键或电子对)形成稳定的分子,这是我们对物质的基本认识。
记一个粒子P的质量为MP,电量为EP(质子电量为e = 1.6 × 10^(-19) C, 电子电量为-e,中子电量为0)。在时刻t,粒子P的位置也记为P或P(t);线性速度(矢量)为VP,角速度(矢量)为AP (方向上与VP满足右手螺旋法则) 。两个粒子P与Q之间的位移矢量记为PQ(从P指向Q),而PP = 0(零向量)。两个粒子之间的引力为 MP * MQ * g(|PQ|) PQ,|PQ|表示矢量的大小,函数g(d) = C + K/d^3,C与K为常数,即与距离d和时刻t无关。两个粒子之间的电力为EP * EQ * f(|PQ|) PQ, f(d)= C’ + K’/d^3,C’, K’为非零常数。
粒子都是有自旋的,我们还应当考虑Euler力和Coriolis力。欧拉力是当旋转参照系具有角加速度时,附近(位移矢量r指向物体)有质量(m)的物体会感受到的力:Fe = ?m delw/delt × r,w是参照系的角速度,方向与旋转平面垂直并满足右手螺旋法则。科里奥利力的表达式为 Fc =-2m (w × v) ,v是运动物体的线性速度。这些力不能说是虚拟的,只要能够被感受到就是真实的存在。
按照牛顿第二定律,一个粒子的运动方程是,动量的时间变化率,等于它所受的合力。S中一个粒子P所受到的合力为 F = EP Sigma{EQ * f(|QP|) QP} - MP Sigma{MQ * g(|QP|) QP} ? MP Sigma{ delAQ/delt × QP} - 2MP Sigma{AQ × VP},其中的Sigma表示,对系统S中的所有异于粒子P的粒子Q求和,QP是从Q指向P的位移矢量。因此有,
DelVP/delt = RP Sigma {EQ*f(|QP|) QP} - Sigma {MQ*g(|QP|) QP} ? Sigma {delAQ/delt × QP} - 2 Sigma {AQ × VP} ,其中,RP = EP/MP是粒子P的电量与质量的比值。如果是中子,则此项为零。
如果不考虑Euler力和Coriolis力,系统内部的合力为零,因为作用力是相互的,因此,把所有方程加起来,系统的总动量为零。但是我们知道,在一个分子内部,原子之间也是有相互作用力的,一个原子的总动量不应为零,除非是单原子分子。在实际上,氢原子也不能单独存在,至少得形成氢气分子才会稳定下来。再往上,分子之间也是有作用力的,一个分子的总动量更不应该为零。
这些方程可解吗?甚至其正确性可否验证都成问题。一个原子的质量小于内部所有粒子的质量之和;核物理的解释是,这部分缺失的质量按照公式Δm * c^2 = E转化成了结合能。结合能也不是呆在那里一动不动的,它必然对各粒子的运动产生影响。其二,当一个电子吸收或释放适当的能量时,它的轨道会发生改变。这些能量又是从哪里来的?其它短寿命粒子的衰变?粒子之间的碰撞/散射?反粒子的存在?电磁辐射无处不在、在宇宙形成之初(大爆炸)就充满了整个空间。第三,分子的运动都是毫无规则、完全随机的,怎么才能定量地描述这些微小粒子的运动呢?应该说是微粒的波动,只能用能量的概率分布。
能量是一个间接的物理量,是一个物体作出改变的能力;它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最早是在19世纪下半叶,Ludwig Boltzmann和 James Clerk Maxwell等人通过一个简单的分子运动模型解释了气体分子的性质。他们假设气体分子都是无形状、无体积、有质量、小而坚固的点;分子间的距离相对于其大小而言是极大的;分子们在永恒地随机运动,只通过相互碰撞施加作用。
考虑一个体积为V的容器,其中充满了N个气体分子,一个分子的质量为m。定义其均方速度为 v^2 = Sigma {vj ^2: j = 1, 2, …, N}/N;引进一个坐标系xyz,假设均方速度在三个维度的分量相等;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出:气体内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即压强)为P = mN v^2/3V。再按照Boyle等人通过实验得出的理想气体方程式:PV = kNA T,k为Boltzmann常数,值为 1.38 × 10^(-23),NA为Avogadro常数,即12克碳-12里的碳原子的个数;得出:mv^2/2 = 1.5kT,即一个分子的动能与温度成正比。这里,没有考虑分子间的势能,还有实际气体的方程。
任何炽热的物体都会释放出所有波长的光线:持续不断地加热,它会由红到白。一个物体单位时间内单位表面上接收到的能量,与它到热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为了描述辐射强度,物理学家们用了“黑体”(Blackbody)的概念,假设它能够理想化地吸收所有进入的电磁射线,并连续不断地、沿着所有方向,释放出各种频率的射线(你可以打开一个小孔去观察);释放的速率随着温度而增加,与材质无关,但不会无限增加,因为它也会吸收。在达到平衡时,单位时间内、单位表面积释放出的能量可以表示为 Integral{ I(λ, T)dλ: λ属于所有波长}。
从实验数据出发,我们有Stefan-Boltzmann定律:一个炽热的物体(表面温度为T)在单位时间内,沿着所有的波长,单位表面积所释放出来的能量与其温度T的4次方成正比:Integral{ I(λ, T)dλ} = σT^4,σ为比例系数。Wien据此推出,辐射强度I(λ, T)具有形式 f(λT)/λ^5;但是函数f不能仅从热力学的角度来确定。根据试验数据所录得的强度曲线显示,I在λ = 0.002898/T时达到最大值。Wien推出,f(x) = c^4 Exp(- 5 × 0.002898/x);但这与试验结果不符,尤其是当λ趋向于零的时候。
Planck花了六年多的时间,找到了一条吻合度更好的曲线:f(x) = 2πhc^2/[Exp(hc/kx) – 1] 。他作了两条假设:(1)释放射线的振荡分子(振子Oscillators)具有离散的能量 nhf,n是一个正整数,h为Planck常数,值为6.626 × 10^(-34),f是振子的频率 = c/λ。具有能量hf的振子称为一个光子。(2)一个n对应于一个量子态;振子可以释放或者吸收整数倍的hf的能量而改变量子态。
假设在时刻t,在一个体积为V、环境温度为T的无穷小的空间区域S(黑体)内,具有频率f(或波长λ= c/f)的光子数为N(f)。N是一个随机变量,取值从0到O(S) = 域内振子的最大可能数目;它的概率分布函数记为Pf(N = n)(未知)。因此,区域S的平均能量为 E’ = Sigma{nhf Pf(N = n): n = 1, 2, 3, …},总能量E = E’ × O(S) = A Integral{ I(λ, T)dλ},A是S的表面积。
在化学反应中,为了开启反应,必需一个启动能量Ea;当分子碰撞开始后,可能形成一些临时的、不稳定的过度产品,直到最终的稳定产品。产品形成的速度与现有反应物的浓度的某个次幂成比例,而比例系数等于分子有效碰撞(以正确的方向碰撞)的频率乘以一个指数因子 Exp(-Ea/kT) [Arrhenius方程]。Planck假定,概率函数 Pf(N = n)与 Exp(-nhf/kT)成比例,否则达不成热平衡。
还要计算振子的个数O(S),为简单起见,设想S是边长L的正方体,即V = L^3。Maxwell的四个电磁场方程 Grad × ε = -delB/delt, Grad * ε = 4πρ, Grad * B = 0, Grad × B = (1/c^2) delε/delt + 4πKm J
[Grad 为梯度算子,ε是电场强度,ρ是电量密度,J是电流密度,B是磁场强度,Km为磁场系数] 的一般解为 ε = (-1/c)delu/delt – Grad(U), B = Grad × (u/c), u 是一个矢量函数,满足波方程 del2u/(delt)^2 = c^2 Grad2(u);U是任何一个二阶可微的标量函数。波方程的有界解可表示为
u(x, y, z, t) = Sigma{[C(l, m, n) Cos(2π(lx + my + nz)/c) + D(l, m, n)Sin(2π(lx + my + nz)/c)] [A(f)Cos(2πft) + B(f)Sin(2πft)]}, 其中,求和是对所有实数l, m, n, f进行,只要满足条件l^2 + m^2 + n^2 = f^2,f是频率,取正实数。C,D为常矢量,A,B为常标量。
为了满足边界条件,也就是函数u具有周期性:当x, y, 或z改变L的一个整数倍时,u都取相同的值。为此,x, y, z的系数 2π(l, m, n)/c只能是2π/L的整数倍:2π(α,β,γ)/L。式子 2π(lx + my + nz)/c表示点积【k1, k2, k3】 * [x, y, z],k = [k1, k2, k3] = 2π[l, m, n]/c= 2π[α,β,γ]/L是波的传播矢量,波长λ = 2π/sqrt{(k1)^2 + (k2)^2 + (k3)^2}= c/sqrt[l^2 + m^2 + n^2] = c/f。每一个给定的|k|值,由|k| = 2π/λ 可以得到一个波长,也就是说,每一组给定的整数值 (α,β,γ),满足 α^2 + β^2 + γ^2 = (fL/c)^2都对应一个振子。
由于振子数目太大,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连续型的随机变量。在频段[f, f + df] 这个区间,振子总数为 8π(L/c)^3 f^2 df;此频段内的光子的总能量为 E = 8πhVf^3/c^3 * 1/[Exp(hf/kT) – 1],这就是Planck的能量分布式,也是量子力学的开端。
对于一个粒子的波方程, del2u/(delt)^2 = v^2 Grad2(u),其中,u是位移,v是波速,它的所有解为u(x, y, z, t) = Sigma{A(l, m, n) Exp(2πi(lx + my + nz)/v) Exp(2πift)},对所有实数l, m, n求和,频率f = sqrt(l^2 + m^2 + n^2),A(l, m, n)是矢量,依赖于l, m, n但与x, y, z, t无关。这种连续和式是不收敛的,数学上要把它积分化:通过Fourier变换。
对于传播向量 k = 2π[l, m, n]/v = 【kx, ky, kz】, 积分化之后的解可以表为 u(x, y, z, t) =
Integral {A(kx, ky, kz) Exp(i[k * r – ft]) dkxdkydkz}。此函数式满足微分方程 (Schrodinger 方程)delu/delt = iK Grad2(u), K为常数,与Planck常数及粒子的质量有关。
这种函数式称为波函数,它的模的平方代表了概率密度;即粒子在时刻t落入空间区域S的概率与积分 Integral{ |u(x, y, z, t)|^2 dxdydz: (x, y, z)属于S}成比例。这种积分式可以被称为概率,是因为它满足概率的三公理:(1)在整个三微空间上的积分为1,(2)在任意区域上的积分值介于0与1之间,(3)可列可加性:在可数个不相交区域上的积分值等于各区域上的积分之和。
接下来,要写无质量的光子,还有无光的暗粒子的运动方程了。
“最艰难的数学猜想都被我解决掉”
我的理解是,物理是个图景,用数学很难得到一个框架。从谐振子入手,可以得到localized的认识,从粒子推广到凝聚态或宏观,都是一个线索,振动和耦合。
Get back to life: 多做实验,多发明新的研究技术!
是发错地方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