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有12个区,位于台北市市中心的信义区不仅是台北市的心脏,也是台湾政治、商业、金融的中心,该区高楼林立,台湾101大楼、台湾世界贸易中心、各大企业总部、各大金融总部、国父纪念馆、台北市政府、各国驻台湾办事机构以及各大知名商业百货店等都设在信义区。
然而,就在信义区,台湾101大楼的对面却有着与之格格不入的老旧建筑房屋群,这就是“四四南村”,是台北市第一个眷村,因为该眷村位于当年国军陆军联勤第四十四兵工厂的南边而得名。
对于“眷村”这个名词,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它是台湾在特殊的年代,搭建的特别的居民住宅群。所谓的眷村,指的是台湾自1948年到1960年代,中华民国政府为国军陆海空三军、宪兵以及其他兵种的官兵和眷属所修建和配置的宿舍村落,当时台北的眷村是全台湾数量最多的,大多分散在台北市中心或军事设施附近。
据资料记载,眷村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因第二次国共内战失利而随中华民国政府迁移到台湾的大陆各省的外省人及眷属,只有极少部分人是台湾省籍技工类的军眷。此外,驻台美军军官、士官及家属的宿舍也被称为“眷村”。
当年的所有眷村归由台湾国防部管理。
据统计,1945年至1950年,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入台湾的大陆各省分官兵有近200万,国民政府为了解决人口激增带来的居住问题,除了安排一些官兵住进日本人遗留的宿舍外,开始迅速修建房屋供新来的官兵居住,一般新住民是依照军种、职务、特性等,分别群居于一定的区域。我先生的父亲是国军空军,当时,他的父母就安置在台北市大安区的一个眷村里。
据先生讲述,他父母刚开始住的眷村是很简陋的一排排平房建筑,每一排十户人家,自家有个简单的厨房,但厕所和洗澡间是公用的。后来,随着他父亲一步步升了官职,家里的孩子也一个个出生,他家换了几次房,最后,他家住的是眷村一个独立小四合院。
再到后来,台湾经济腾飞,城市开始大的建设,他家的四合院不得不被拆除,国防部给了他父亲一笔当时还算不错的安置费,他家买了商品房,从此,结束了眷村的生活。1998年,我第一次进台湾的时候,先生带我看了他家最后住的眷村的地方,现在是一栋漂亮的现代式银行大楼。
继续说说“四四南村”…
1948年11月底,国共内战告急,当时,设于山东青岛的兵工署第四十四兵工厂的员工及眷属,匆匆忙忙搭乘泰康轮渡海来到台湾,他们在基隆上岸,继而安置在台北市三张犁,更名为“联勤第四十四兵工厂”。起初,所有的兵工厂员工和家眷都住在当时日本人的一个大库里,每一家以布幔隔离开来,空间狭小,居住环境非常恶劣。后来,国民政府拿出钱来修建了这些简陋的“四四南村”,供这些兵工厂员工和家眷住。
这是当年国防部官员视察兵工厂(翻拍的展示图)
这些是当年四四南村的样子(网络图)
这是当年住户的“房产证”(翻拍的展示图)
这是“四四南村”当年幼儿园里孩子们的照片(翻拍的展示图片)
再后来,1949年更多的军队迁移台湾,四四南村周边扩大,又修建了“四四西村”供一些军官和家眷住,房屋建筑稍微好一些,继而又修建了“四四东村”,给一些军人住。这里形成了一大片眷村,虽然都是“天涯沦落人”,房子都很简陋,但是,“四四南村”的格局最具“难民感”。后来,因城市规划,东村和西村都拆了,还是在国民党的坚持下,保留了目前可见的一部分“四四南村”,最后搬迁的住户是1999年。
“四四南村”建于1948年,属于台湾最早的眷村建筑群,由于当时来台湾的官兵都心系着那一天要反攻大陆,以为3-5年就可以回大陆,所以,眷村的住宅结构都很简陋,属于“暂住”房屋,其建筑材料主要由木材、竹篱、石灰和瓦片等修建,一联排的平房以“鱼骨状”的构架排列,分甲、乙、丙字号分布。刚建成的四四南村没有自来水、没有厨房、没有厕所,住户们只能到附近一个寺庙的公共厕所解决问题。每家住户的空间只有3.5坪(相当于11平方米),巷道狭窄,生活条件极差。后来西村和东村的房屋有了砖墙,条件好一点。1999年,“四四南村”发生了一次大的火灾,大部分房屋被烧毁并拆除,目前保存下来的房屋基本上就是当年的模样。
这张图显示了“鱼骨状”的平房(原创图片)
从马英九担任台北市长开始,政府和社会文化届人士开始发起保护“四四南村”的活动,并成立了“四四南村文史工作室”,后来,经台北市文化局古迹审查委员会勘查和鉴定,将四四南村正式列为“历史建筑物”,并指定将最后的四栋建筑予以保存和加以规划。
终于2003年,在四四南村成立了“信义公民会馆”及文化公园,里面设有“眷村文物馆”、“眷村展示馆、社区馆、中央广场和文化公园,都是免费供游客参观。现在“四四南村”的房屋门窗都涂上一些颜色,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拍照留念。我昨天去参观的时候,遇到几位日本游客和东南亚国家的游客,我被请求帮他们拍合照,我是一个人前去参观的,最后,我也匆忙请日本游客帮忙拍了一张:)
这些是现在“四四南村”的模样(原创图片)
这些图片是眷村文物馆里模拟展示了眷村住户当年的室内摆设,据我先生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眷村的生活就有了很大的提高,一般家庭有电饭锅、煤气炉,六十年代初有了电话,电视机等等。(原创图片)
台湾的眷村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每栋房屋都有主人背后的故事和记忆。几十年来,这些老建筑历经风霜,它们承载着台湾近代历史的记忆和希望。当年,那些官兵和眷属跟随着蒋公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台湾,他们匆匆逃离大陆,没有带很多的物品,以为一年半载就能反攻回乡,没想到,这一别就是几十年,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两岸破冰,他们才得以重新踏上故土,返乡看望亲人。然而,他们有的人,在异乡临终时也未能实现回到大陆、回到故乡、回到家乡亲人的怀抱,最终未能落叶归根。
辛亥革命元老,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中华民国检察院院长、曾经是复旦大学创办人、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老先生,他于1949年随蒋公来到台湾,而他的原配妻子和儿子却留在了大陆,1964年于老先生病逝在台北,他的著名诗句《望大陆》正是表达了八十三岁的老人对大陆强烈的眷念之情,流露出在生命最后的十几年未能见到故乡亲人的痛楚: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现在台湾各界很多的名人都是从眷村走出来的:李安、邓丽君、林青霞、王祖贤、蔡琴、张雨生、任其贤、张艾嘉、宋楚瑜、赵少康、章孝严、章孝慈、韩国瑜、齐秦等等。
5/27 写于台北
你的台湾老街系列图文并茂,不但向我们介绍了台湾街道住宅建筑,风土人情,还让我们对台湾的历史文化,社会有所了解,台湾保护历史文物遗产用心良苦,不遗余力,令人印象深刻,肃然起敬;这是一个民族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信,也是这个民族继往开来的根本。谢谢沈香妹的好分享。
这篇眷村篇很感动人。眷村人大都是所谓的外省人,他们大都是为了一个革命的理想背乡离井,又为了重返家乡,居陋室,苦心志,太不容易了。从你先生一家的经历来看,总算政府没有离弃他们,终于日子越过越美好。
我家附近,最近开了一家眷村稻香饭团快餐店。我听说有燕皮馄饨,大饼油条早餐,就去to go order。等餐时,进来一位女士,一直对我笑,我每每回应她同样的微笑。她突然问我,“你是台湾人吗?还是中国人?”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当然是中国人喽!”但心里很不舒服,在她心里难道台湾人不是中国人吗?呵呵!
祝沈香妹回重庆探亲葬父之旅一切顺利平安!保重!
读着眷村的故事好悲哀啊,他们以为一年半载就能回去,不想一别就是一辈子。人的命运,真是受大局势影响太多了!
所以战争是残酷的。国共内战,用了多光鲜的理由,结果不过是改朝换代,却使多少人骨肉分离
这个四四南村本来也在行程里,结果没来得及去。对台北印象不错。尤其是走在老街区,和居民聊天,特别有趣。还有商家请我吃了槟榔:)
我说的是中国的演员。:)
祝沈香和朋友们长周末快乐!
祝大侠哥新周愉快!
沈香周末愉快。
还看到了优雅知性的沈香,问好并祝周末愉快!:))
老照片里孩子们灿烂的笑容让人感动,沈香凭窗远眺的身影恬淡有画意,赞!
祝丹哥长周末愉快!
赞沈香眷村好文。眷村文化眷村美食眷村人,台湾独特的现象级的现象。
“1948年,台北出现了第一个眷村——四四南村,是为“联勤总部第四十四兵工厂”所盖的眷村。1949年,国民党成立“军眷管理处”,开始大量修建眷村安置60万国民党军民及家眷。”
“陆军的“陆光三村”,海军的“海光一村”,空军的“大鹏新村”“凌云五村”。”
看沈香拍摄的照片,思想那段波澜壮阔影响中华民族气运的时代,不胜唏嘘!
祝沉香周末愉快。
有同事曾經告訴過我一段真實故事。他是台灣本土人,喜歡上了眷村的故娘,後來結婚,來美讀完博士,老婆帶來美國,一生五個兒子。故事不在這裹,在於對眷村與我們的感情完全不同。
眷村其實反映了外省人和原住民之間的巨大鴻溝,眷村長大的孩子,尤如部隊或中央機關大院,屬於特權階層,讓本土人覺得自己是二等公民。無論再有名,那些後代永遠是心向大陸的,不管反攻還是忘卻,骨子裡還是心想有朝一日回大陸的。隨著歷史變遷,返陸無望,眷村文化逐漸褪色,原住民政治地位提升,促使新黨成立,打破獨裁專制,有了新的自由民主台灣(仍用中華民國國號),民進黨中堅,鮮有眷村後代。國民黨上層,幾乎全部眷村後裔,李登輝特例。
沈香的美照与书卷气与文物馆好配,忍不住先赞了。尤其是下颌的轮廓线,紧致流畅还略微前翘,真是美美哒:)
好周末沈香!
沈香好文
沈香太优雅了!这篇文章让我了解了很多台湾的宝贵历史,非常好!没想到眷村出了那么多名人,以后有机会我也要去参观。
知性,优雅,融到了图中,欣赏!珍贵的原创历史图片,最后名人那段让我想到了我回头要写的东西。。在外面,匆忙发个言。:)
祝大家长周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