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94607

退休之人交流理财心得
正文

可控核聚变(人造太阳)离我们有多远

(2022-09-29 06:57:00) 下一个

最近经常看到一些中国在可控核聚变的最新成就的报道,使人往往感觉咱们厉害国在可控核聚变已经世界领先,很快可以实现这个令人敬畏的科技目标了。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实现这个目标的努力令人敬佩,但成就到了什么地步,距离目标有多远,一般人都不了解,我在这简单科普一下。

太阳和天上其它恒星一样,它们发光发热靠的是内部的氢在高温高压下发生聚变反应--两个氢原子合成一个氦原子,同时产生大量的能量。
人类利用这个原理做出了氢弹。氢弹需要一个称引爆器的原子弹核心,首先原子弹引爆,爆炸的高温高压让氢弹里的氢发生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远高于一般原子弹,所以氢弹的爆炸力也更强。由于用氢进行聚变需要温度太高,所以实际上氢弹使用氢的两个同位素氘和氚进行聚变反应。
可控核聚变(人造太阳)就是使用同样的原理,但发生的聚变反应是可控的,缓慢的。产生的巨大能量则用于对人类有益的事,如发电等。氘在自然界很丰富,据估算一升海水里的氘用于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就比一升汽油还多。因而掌握了可控核聚变,人类几乎有无穷无尽的能量来源,可完全脱离目前对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依赖。
因为聚变反应要求的温度高达一亿多度,没有什么容器能装下而不被高温破坏。人们就用磁场来约束参加反应的氘和氚--它们在高温下已变成了等离子的状态,能被磁场控制。一种最常用的磁场约束等离子的装置叫托卡马克,由苏联人发明。


可控核聚变在50年代末曾乐观地被科学界和大众认为是并不太困难的目标,因为氢弹已经验证和做出多年了,托卡马克装置也早在1951年就被苏联人发明。那时的普遍估计可控核聚变在20-30年内应该可以实现。
但现实的进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60多年后的今天,烧了几百几千亿的钱,要达到最起码的目标--输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不光中国的装置做不到,所有世界上其他装置也达不到。用Q值代表输出和输入能量比,目前做得最好的是英国JET装置,Q=0.67--用2.4万千瓦热能输入等离子体(实际装置耗电70万千瓦),氘-氚聚变反应产出1.6万千瓦热能!
现在全世界都期望的是在法国建造,所有主要大国都参加,耗费180--200亿欧元的国际合作巨型ITER项目,

ITER的剖面示意图

ITER的工地和外观

ITER的目标是Q=10--用5万千瓦热能输入等离子体(实际装置耗电30万千瓦),聚变反应在1.5亿摄氏度下维持400秒的间歇,并能产出50万千瓦热能。ITER预期2025年建成并开始加氢试验等离子体,2035年后才真正用氘-氚聚变反应以验证。ITER将没有发电部分,当然如果使用55%的典型发电效率,其50万千瓦热能转换出的电力为27.5万千瓦--还不够自己运行所需的30万千瓦!所以,即使考虑发电,它只是个没有纯电能输出,反而需要外部电力才能运行的装置。
而可用来发电,指导性的商业应用的国际合作DEMO堆预期2040开工(推后几乎注定),真正批量建成的成功商业堆(一般认为要Q>=100)恐怕一百年后也难以指望!
目前的工作就是不断烧钱。美,俄经过几十年的大量投入,成效太慢,至今已积极性不甚高。欧盟还在努力,但烧钱太多,有点骑虎难下。目前积极性较高的就只有亚洲的中,韩,日,大概想到可利用许多别人前期的成果,现在投入较划算吧。
几大难题目前还等待去解决:
第一是在如此极端状态下做到聚变反应输出能量远大于输入能量,并能保证稳定地运行。目前所有的装置都在努力达到这一点,但走在最前面的ITER也要到2035年才开始用氘-氚进行聚变反应加以验证,验证通不过和完工后推的可能性还相当大。
第二是在大量高能中子辐射下的壳体选材。因为聚变反应产生的中子能量极高,数量很多,几乎没有什么材料能承受长期的高能中子轰击而不脆化变质。材料的选取和验证最后得靠ITER成功地运行后提供的环境。如果壳体寿命太短,更换处理是个噩梦,没有商用装置会接受每几年就大换核心结构的安排。注意!这些中子辐射后的壳体可是有放射性的,并非过去宣传可控核聚变没有放射性废料产生。
最后一点就是是发电成本如何与传统发电方式竞争的问题,一个装置是如此复杂和昂贵,如何从电费中回收成本可能是永远解决不了的难题!和许多无碳排放的发电方式,比如核裂变,太阳能,水电,风能等等相比,成本占优的那一天也许永远不会到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