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不完的戏:菲丽丝打了亚里士多德的屁屁。
Zhiyan-Le,原创2010-02-09 09:16:55
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陈列着一个西欧中世纪晚期的雕塑作品,标题是《亚里士多德和菲丽丝》。作品描绘的是一个名叫菲丽丝的女郎象骑马一样、骑在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背上、逛来逛去。那是西欧中世纪最流行的艺术作品之一。它不是许多中国文人所谓的西方中世纪艺术就是宣传基督教教义,而通过女郎戏弄哲学家的片刻图景、描绘了理性智慧和性欲色情的冲突。博物馆及其推荐的介绍说,作品《亚里士多德和菲丽丝》来自古希腊历史故事,大概情节是:
古希腊帝国时期,有位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名叫亚里士多德。他是柏拉图的学生,后成为古希腊亚力山大帝王的老师。以后的历史则一直把亚里士多德评为西方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一位伟大哲学家。
故事发生在亚力山大大帝统治下的古希腊帝国。亚力山大尊敬所有的学者,特别是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几乎是有言必从;就是在远征途中、亚力山大也是念念不忘地为他的老师和其他学者们随时随地收集各种资料、供他们研究使用。而亚里士多德等学者也没有辜负亚力山大;他们尽心研究,并通过上课座谈等方式把研究结果转递给亚力山大、帮助他及时掌握征服世界和征服自己的最新知识。
一次上课,为了把“逻辑理性的智慧能够战胜一切生活情感”的道德思想付诸实施,亚里士多德说服了亚力山大帝王与自己的情人菲丽丝分手。亚力山大同意了。很快,菲丽丝得知了分手的由来,感到自己蒙受了不可容忍的羞辱,就想了个计策对亚里士多德实行报复、要亚力山大自己自动恢复情人关系。
上读书课的时候,菲丽丝来到课堂前的花园里,一边跳舞、一边唱着最诱人的情歌。她的头发是松散的,光着双脚,体态充满了色情召唤。菲丽丝边唱边舞地走到亚里士多德的读书窗前,歌声更加柔美、体态更加娇媚。亚里士多德听到了、看到了、想到了,情不自禁地对菲丽丝表达了异常赞美的感动心情,甚至走到菲丽丝面前、抓住她的手,表白了自己是多么渴望地想要菲丽丝。菲丽丝同意满足亚里士多德的渴望要求,但有个条件:亚里士多德必须假装是匹马,四肢着地,让菲丽丝骑着、饶着花园走几个来回。
亚里士多德同意了。于是,菲丽丝象骑马一样、骑在亚里士多德的背上,叫亚里士多德象马儿一样、四肢着地、在花园里爬来爬去。这时候,菲丽丝放开歌喉唱道:“师傅蠢行,徒弟跟从;他很听话,都怪爱情。万般皆下品,唯有爱情高。”
那首歌是亚力山大和菲丽丝两人青梅竹马就定好的暗号,意思是想立刻见到对方;不管自己干什么,听到对方的歌声,就要立即奔赴见面、或至少是必须立即给个答复。
亚力山大正在读书,听到歌声召唤,立即探出窗口张望,看到的是自己的情人放荡地骑在尊严的老师的背上,在众目睽睽之下爬来爬去。看到如此淫荡放肆的恶作剧,亚力山大顿时火冒九丈,却不知道应该杀掉谁好:说是情人背叛吧,可分手是自己听从老师教诲而做的,怪不得菲丽丝;而仅因为行为放肆就杀人,众人也不会服气。说是老师说一套做一套,要学生实践理性智慧战胜一切情感、他自己却因为情发欲放而抛弃了哲学家的崇高声誉吧,可事情明摆着、那是自己的情人所设下的色情诡计,而人为情动是天性、老师也是人、所以也怪不得老师。再做反思,国家不能没法规没秩序,代表帝国崇高思想的哲学权威不能允许如此放荡的贬低羞辱。于是,亚力山大有了个念头,认为还是应该把自己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处以死刑,以维护帝国哲学的崇高声誉和尊严权威。
此时此刻,亚里士多德似乎是大梦初醒,逻辑理性和道德教义又回到了他的脑海和嘴边。他借上课之便对亚力山大说:“看看,我这样一个成熟和智慧的冷血老人都很容易为色情而上当受骗,对你那不成熟和无知的热血青年来说,就更容易为色情而上当受骗了。”
不知是因为特别尊重老师还是有所感悟,听了亚里士多德的话,亚力山大没有把那看作是诡辩,而是把那些话当作征服自己的至理名言而全盘接受下来,并传递到帝国各个部落诸王。亚力山大撤掉了给亚里士多德处以死刑的念头。亚里士多德也停止了对亚力山大的理性道德的教训,让亚力山大和菲丽丝重归于好而不再非议;亚力山大和菲丽丝恢复了情人关系、尽情享受他们的情感生活、直到亚力山大去世。
根据博物馆及其推荐的介绍,本人做了史料查询,大致说:那以后,“亚里士多德和菲丽丝”的故事就成了艺术家们用之不尽的素材,特别是中世纪艺术家们非常青睐的历史素材,千年不衰、至今仍是西方文学艺术界和哲学史学界的热门话题。
本人感觉,那个故事就象古希腊帝国一样丰富多彩,任何人从任何角度看它,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譬如,在《红颜历史》(作者:毕林赫斯特,译者:庄靖,湖南文艺出版发行,2007年06月)一书中,菲丽丝被描绘成“夜妖”,那个故事被看作是女性如何施展自己的色情力量去惩罚男人和赢得自己的地位。而在《放飞的心灵:达•芬奇传》(艺术中国,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10)一书中,译者序引用波帕姆的话,把那故事说成是邪恶的力量超过一切:“菲丽斯骑在亚里士多德的背上,这是中世纪犬儒主义偏爱的主题之一,象征智力屈服于爱情”;……列奥纳多在该故事美术作品手稿的背面写下了一行字:“情妇、享乐、痛苦、爱情、嫉妒、快乐、妒忌、财富、忏悔”。
如此众说纷纭,有一点经验却是历史发展所肯定的,即:“亚里士多德和菲丽丝”的事件,标志着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衰落、至少是该哲学的信誉的衰落。无疑,那个衰落是古希腊的悲哀,却为基督教后来在古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发展发达起来、打开了历史性的思想大门,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人文思想的胚胎发育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简而言之,“亚里士多德和菲丽丝”的色情与智慧的冲突,为中世纪宗教取代古希腊古罗马哲学而铺平了历史道路。
知道了“亚里士多德和菲丽丝”的故事,就不难理解,西方历史上为何把亚里士多德哲学称为“理性的中间哲学”或“脚踏两只船的哲学”;为何后来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黑格尔的铁血逻辑能发生在西方、却没有甚至很难发生在中国。
知道了那个故事,也不难理解,所谓男人倾向理性智慧、女性倾向情感无知的说法,该是一个多么荒唐的颠倒,----实际情况往往是男人无法战胜无知和色情,而女人往往知道如何征服理性和智慧。俗说“逻辑碰到情感、就如同鸡蛋撞上了石头”,那是因为逻辑和情感本来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情感生活总是比逻辑理论更有生命力。因此,再厉害的男人哲学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女人是那么渴望却几乎是一无所知;而再无知的女人菲丽丝,也知道如何用最简单的办法使最伟大的哲学家成为听从她的马儿而在地上爬来跑去。只要人类还是分为男人女人,那么,“亚里士多德和菲丽丝”的故事就是一个永远讲不完也演不完的故事。
附图:不同版本的“亚里士多德和菲丽丝”的艺术作品。
上图从左至右:著名画家汉斯•巴顿的作品,1513年,来源:德国国家博物馆;亚里士多德的沉沦,14世纪版画,来源:德国奥古斯丁博物馆;浮雕,13世纪和十四世纪之交,英国历史博物网络。
下图:骨雕木盒,作品成于1310年前后;来源: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四个场景是两出古希腊的著名爱情故事。前两个场景是以“亚里士多德和菲丽丝”故事为题而编制的戏剧,从左至右:亚里士多德在给亚力山大上课;亚里士多德屈从妙龄女郎菲丽丝。后两个场景是为爱情献身的戏剧,从左至右:凶猛的野兽突然到来,冲散了情人秘密幽会;提斯柏看到爱人死去,用爱人的剑自杀了(这个古希腊故事是莎士比亚《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素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