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很实用。不过,用过了头,也有坏处。
对青少年来说,这个手机随时随地陪伴着他们,这样手机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专家们警告,手机上传递的社会媒介,会让青少年们引起恐慌,还会让他们上瘾。
在公交车站,许多孩子看看时针,发现时间还早,于是就低头看手机。手机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消息。孩子们可以使用手机找到课堂作业的答案,可以让手机翻译外文,还可以看电视节目,或者玩游戏。手机是万能的。所以人们总是把它带在身边,随时随地都要依靠它。它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开了,对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东西不再关注,也不再去完成日常任务,一头栽入了手机。我的一位朋友,她的小男友,自从有了一部心爱的手机,很少同她沟通,也不做家事,二个人的关系降到了冰点。
专家说:社会媒体可以让人变得消极,变得害怕,变得忧郁。有一个医生也说,他近来常常要处理青少年玩手机上瘾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多巴胺。因为我们的脑细胞决定了,我们需要奖励。大脑前额叶奖励我们,如果我们看了一些让人兴奋愉快的东西,所以,我们就继续看。为什么我们喜欢看足球?因为我们觉得紧张刺激。并不是为了看球进门,而是球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让我们爱看。这就是前额叶的奖励机制在起作用,它把弓张得紧紧的。就像钓鱼,我们紧张地等待,随时随地鱼儿可能会上钩。那么社会媒体呢?它也随时随地会爆出新闻。
我们常人总是寻找一些活动,它即轻松又会被奖励。比如,你在社交媒体发布一则消息或者视频,得到别人的点赞,相比在学校完成一段功课,得到好的分数,要容易简单得多。再比如,在游戏中要进球,只要手指点一下,比起在场地上奔跑踢球,要容易得多。在手机上,我们学到了许多捷径,相比生活中要努力进取,容易很多。我们的生活技能缩短在屏幕上,放弃了在真实生活中摸爬滚打的实践。所以,我们在现实世界了越来越无能,于是就越来越沉浸在虚拟世界里,那里它会常常表扬我奖励我。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这种情况特别在孩童期和青春期多发。许多孩子在媒体上会发出很不错的视频,但是你让他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却很难很难。有些孩子在媒体中有许多粉丝,但你让他去参加一个派对,他却不知道如何去同人交往。在虚拟世界里成功,在现实世界里困难,这就形成了许多“社恐”人。新冠的流行,让这种趋向愈演愈烈。
但是,这不是说,要把手机从孩子们的手中夺走。手机有许多的用处,比如帮助我们找路,寻找资料。大人们只是希望孩子们不要使用手机过了头。过多地依赖手机,会减低孩子们的学校能力。随时随地看手机,也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对周遭重要的事情失去了关注和兴趣。有一次,我在看手机,差点耽误了火车。德国许多学校呼吁,孩子们在课堂上不能带手机。
同时,脑神经同躯体一样,不能无休止地使用,也要让它有休息的时候。这样,才能保持头脑的清醒。
原则上,能够用其它方法解决的话,就尽量不要去使用手机。我们要把它当作钱来看待,省着点用,用在刀口上。这才是最大的效益。

我们城市的医疗保险公司,为六年级以上的学生提供培训,让他们学习如何“脱毒”,据说有五种方法。为保险公司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