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子君

中年男人,无意识的来到英国,想用自己生活在英国的眼睛审视正在面对的生活。或许有点片面,但只是自己的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个人资料
正文

英国人之“笨”

(2006-04-10 15:43:41) 下一个
在英国生活的中国人圈子中,有一种说法好像很流行,也很令华人开心,那就是关于英国人很“笨”这样的话题,有很多事情可以佐证。每年英国有关教育部门也像中国一样,举办数学竞赛,就像体育中的淘汰赛一样,一轮一轮的竞赛以选拔出优胜者。我曾经有幸看到过05年A-Lever数学竞赛进入前500名的一份优胜者名单,从名字的拼法上可以判断,这里面的华人孩子不在少数。其中我所生活的的这个地区的一所比较优秀的学校里面,我知道的就有两个华人孩子入围,这些孩子在学校的学业成绩确实不错,学校老师对他们十分青睐,其他同学也都很惊奇他们的学习成绩。之后他们中的一个又进入了下一轮的竞赛,当地的地区报纸还做了报道。与之相比较,英国人好像对于数学没有天分,很简单的一个个位数相乘,我们可以脱口而出的答案,很多英国人需要借助于计算器。在商店购物后的结帐过程中,更是常常令人很无奈,在我们看来很多简易的结算方式,而英国售货员都采用了一种很笨拙的手法。所以英国人“笨”的说法不胫而走,并获得了很多我们中国人的认同。 英国人真的很笨吗? 其实在不列颠这块土地上,曾经产生过无数的科学奇才和业界精英。著名的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地而发现的的力学三大定律奠定了古典物理学的基础。同样的这个牛顿也是一个著名的数学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高等数学定理至今留在我们的记忆里。而瓦特发明的蒸气机更是奠定了人类工业革命的基础,让我们这个世界将人类的多少科学幻想变成现实。剑桥、牛津这两所世界著名的学府吸引了世界各国无数精英和少年英才前来投师门下,而以这两所大学领衔的英国众多高等教育学府培养出了多少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又有几个人能够说得清楚?就是在近年爱丁堡大学还培养出了“克隆羊”这个今天生物学领域里的科学奇迹。今天的大不列颠确实衰败了,生活在这个国度之后,我们也能感受到这种衰落,这个国家的工作效率令我们无法恭维,令人羡慕的社会福利制度同时也培养出许多社会懒汉,“小流氓”这个话题也已经成为一个让政府头痛的社会问题。但是我们决不能就此而小看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这个国度曾经创造过“日不落”的辉煌,曾经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我们今天仍然在享用的许多现代科技产品的发明就出自于这个国家。即使在今天,这个面积只有我们一个江苏省面积大小的国家确创造出和我们今天不差上下的国民生产总值。它的教育吸引了我们无数的大大小小的学子们不远万里飘扬过海的前来求学,如今走遍英国,所有的高等学府你找不出没有中国学生的学校。这是一个很笨的国家能够产生出的辉煌吗? 中国人很聪明这是公认的事实,崛起的中国正在吸引世界的眼球,这也是世界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可是我们必须冷静的认识到,我们目前还没有骄傲的资本。中国目前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但是我们还远远不是这个世界的创造工厂。许许多多的核心技术并不属于中国,在科技方面受制于人的状况还没有很大的改变。这些都需要千千万万的中国精英去奋斗去努力。今天英国的华人中,留学生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作为一种“精英”概念,留学生曾经带给我们无数的憧憬和希望。能够前来英国留学的不乏优秀和聪明之才。但是当“海龟”变成“海带”成为一种现象、成为一种社会的话题,我们不能不沉下心来静静的思索,这是为什么?通过观察,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今天大举留洋的学生中与当年前几代的留学生相比其学习态度有天壤之别的不在少数。由于教育理念和体制的不同,就学习态度而言,这里更强调的是自觉。但是我们现在的许多留学生或放纵于游戏娱乐天地,或沉迷于卿卿我我之间,还有的将打工赚钱作为主业,有个别的留学生几年下来竟然连英语都不能熟练的掌握。这样的人再聪明又有何用?如果你无法使自己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又如何在将来能够成为国家栋梁之材?许多留学生抱怨在英国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可是扪心自问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任何一家公司又有什么雇佣你的理由?从这个角度讲,英国人一点也不笨。作为一个异国学子,我们必须显示出我们强过他人的才智、学识、能力和本领,我们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至少我周围认识的朋友中在英国公司任职并担任重要角色的也为数不少,其中一个熟识的友人,毕业于伦敦帝国理工大学,在流体力学领域才智过人,目前就职于英国一家大型跨国公司研究机构,收入颇丰。 最后再回到英国人是不是笨这个话题。其实笨和聪明都是相对的,英国人的教育绝对不鼓励死记硬背,中学的考试,数学物理的定理公式从来不要求你背下来。考试卷子,这些公式定理就赫然印在试卷的前页,问题是只要你会使用就行。这里的老师也不像我们中国老师那样要求学生背乘法口诀,因此如果我们只从英国人对数学的理解较差就认为他们很笨的话,我们可能就有点太小瞧英国人的才智了。这里中学生的物理化学作业每学期都要求学生完成一篇相当于论文的作业,这对于中国国内的中学生而言可能就无法相同而语了。而中国学生在一种拔苗助长的奥数教育中,与英国孩子相比,尽管都可以成为数学天才,但是我们今天离诺贝尔奖的距离似乎依然十分遥远。 2006-3-18 nanshanzj@googlemail.com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