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的智慧可以说定不亚于现代的人们。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部分重要发明的发源地,比如,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中国人独创的发明涉及到机械学、水力学、数学等诸多领域,这些学问被应用在计时、冶金、天文、农业、工程、乐理、工艺、导航以及军事上。据考证,时至战国时期(前403年至前221年),中国已拥有先进的冶金技术,包括高炉和熔铁炉。后来在宋朝(960年至1279年),复杂经济制度的崛起促使了如纸币的发明。中国古航海家靠著十一世纪发明的指南针及一世纪发明的尾舵等的帮助,让船隻得以穿越远洋到达非洲东部和埃及,等等。
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件古人的实用器小发明物件。可以说,它充分见证了古人的创新智慧。这件独特的,也许是目前绝无仅有的小器物,虽然谈不上是一个重大的发明(以现代人的眼光),但充分彰显了古人对常规器物有进行改良的积极思维和技术手段,同时亦能因地制宜地制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特制“汤勺”。即便在当今的苛刻的审美标准下,这件“汤勺”仍然不失为一件精美的当之无愧的艺术品。
这件器物始于一个铜胎画珐琅小碗(直径7.2厘米)。根据该器物的包浆(表面氧化程度)、制作工艺、纹饰及绘画等特点,本人鉴定它应该是生产于清代康乾盛世时的雍正乾隆阶段,为广州地区制作。(这里科普一下:画珐琅起源于法国,在16世纪由欧洲商人及传教士经广东传入中国。初始是在铜胎上画珐琅或用其它金属如金、银,传到中国后,又有康熙创制的瓷胎画珐琅产生。其所用的釉彩俗称“珐琅彩”,又称“洋彩”。铜胎画法琅最早在广东制造,在广东被称作“烧青”或“广珐琅”、“洋珐琅”。这种异常精美的工艺一进入中国便受到皇帝的喜爱与重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皆于北京皇宫造办处及广东两地设立珐琅作坊,并多次从广东选送优秀画珐琅工匠进京效力,大量生产,所作珐琅制品皆供皇室享用。珐琅制品在清朝康、雍、乾三代曾达鼎盛。)
说这个铜胎画珐琅小碗之精美,不仅仅在于它内面画有艳丽精美的画珐琅人物花卉图案,更是在外墙有精细而吉祥的錾刻纹饰,再加上三面画珐琅的山水小开光,可谓集清代手工艺之大成。
更有甚者,也许是因为哪位小王爷的实用需要,或者因为普通的金属或瓷汤勺体量要么太小或要么太大,或是太容易把汤勺中的流体、液体洒泼,所以就在这个铜胎画法琅的小碗形制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也就制成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实用而美观的发明:用一个明代的和田玉小带钩作为把手,通过铸造一个铜支架,把玉把手通过铜支架固定并焊接到铜胎画珐琅小碗的碗边。同时,为防止小碗不平衡而可能发生倾倒,这个小发明的设计还在铜支架的另一端镶嵌了一个铜铃状的立脚。这样,在小碗倾斜时可以作为支撑。此外,即便是在铸造的铜支架及铜铃状支脚表面,也进行了和小碗外壁相一致的吉祥图案錾刻,可谓是一个精心打造的出现在清三代盛世时期的小发明精品!
下面所附的照片即为这件古人在近三百年前所发明的和田玉把手铜胎画珐琅汤勺,请大家欣赏和评论。
谢谢大家来访。
看着好精致啊!